APP下载

增强“敌论者”意识,提升论述文写作“思维品质”

2018-06-23颜晓萍

课外语文·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意识

颜晓萍

【摘要】论述文写作的目的在于阐明主张,并让“敌论者”接受自己的主张。面对套作流行、思维失范的写作现状,高中生应增强

“敌论者”意识,努力提升论述文写作的“思维品质”。本文从观点提出、论证过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提示高中写作教学应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敌论者”意识;思维品质;说服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夏丏尊、叶圣陶曾说:“议论文是要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敌论者信服的文章。议论之所以成立,是由于判断的彼此有冲突。”“敌论者”是一类特殊的读者,他们是作者预设的、在论述过程中和自己争论的对象,即假想敌。论述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说清观点,并让假想敌接受自己的观点。假如我们在写文章过程中能增强“敌论者”意识,更多地考虑从“敌论者”角度调整论证思维,就会大大提升论述文的“说服力”。

在论述文写作中,“思维品质”是核心。然而从十几年前三段论的“新八股”到穿靴戴帽的“套话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心照不宣地放松了对“思维品质”的追求,而对套路、技巧以及华而不实的文风趋之若鹜。胡勤先生曾大声疾呼,这是“思维的失范”。如今,论述文写作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尤其是浙江省)已然“登堂入室”,我们必须正视“思维品质”对于论述文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逻辑思维,教导学生真诚写作。

一、观点鲜明全面,让“敌论者”无懈可击

一个思维品质高的观点是一篇优秀论述文的起点,也是写作者说服“敌论者”的先决条件。是否负责任、合逻辑是判断思维品质高低的标准。“负责任”要求观点“鲜明”,绝不含糊;“合逻辑”要求观点“全面”,经得起推敲。

(一)观点鲜明

苏教版高中教材在必修一便教导高一新生写文章要有鲜明的观点。《劝学》《师说》便是很好的例子。而真实的写作现状是怎样的呢?以笔者所教高二学生的练笔为例,针对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人生三本书”这一命题,他们提出的“观点”是:我们要认真读好人生三本书。针对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文品与人品”这一命题,他们提出的“观点”是:作品与人品有些一致,有些不一致;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前者是对命题的态度,后者是对命题的注解。提出这样似有实无的观点,就好像作者给“敌论者”制造了一个无物之阵。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敌论者”偃旗息鼓,作者自说自话。而没有冲突、自说自话的文章则不能被称为论述文,更遑论“思维品质”。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必须向学生强调,观点不是对命题的态度,更不是对命题的注解,观点是就命题展开的思考和研究。在提出观点过程中,多一点“我认为”,也许能引发读者更多的“我认为”。

(二)观点全面

若论点片面、经不起推敲,那么“作者”与“敌论者”,可谓“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因此,论点提出时,作者不仅要全面考察命题者的用意,还应设想“敌论者”可能反驳的理由。“左右互搏”方能不留破绽,提炼出全面、合逻辑的观点。以《六国论》为例,苏洵在首段提出“弊在赂秦”的总论点。紧接着作者以分论点的形式对总论点作了完美的诠释。“或曰:……率赂秦耶?”此句“或”即苏洵心中的“敌论者”。在“或曰”与“曰”的对话中,作者不仅把论点提得天衣无缝,更为下文展开论述张了本。以2017年浙江满分作文为例:“虽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是文化艺术的常理,但文、人的品格也存在背离的可能。然而我们仍可以通过其作品的边角窥见其为人。作者的内在人品、精神气质与他外化在作品中的格调密切相关,即使不能做到完全一致,也终会有所折射。”(《言自心,文成人》)此观点思维品质较高,不仅全面,而且深化了文章主旨。

二、重视逻辑思维,让“敌论者”无从反驳

长期以来,“新八股”及“套话作文”造成的弊病是“思维失范”。表现在内容上,迷信“事实胜于雄辩”,堆砌事例,缺乏逻辑;表现在结构上,迷信“套路胜于思路”,穿靴戴帽,不讲思维。比如“人品与文品”的学生练笔:“陶渊明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看到了一个脱俗淡然的灵魂;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飞扬的人格……”最后,该生得出结论:自古以来,人品、文品是一致的。如此文章,毫无逻辑思维可言。我们可以举出十个甚至更多的例子说明人品文品一致,而“敌论者”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否定所有论证。学生习惯采用举例论证,然而事实和观点之间常常缺乏逻辑关系,而没有逻辑就没有说服力。毫无“说服力”的文章,如何经得起“敌论者”的反驳?

葉圣陶曾把写作议论文比作在法庭上和被告及法官辩论,认为议论文的读者既是“敌论者”,又是“审判者”。我认为相较于“事实胜于雄辩”,也许“雄辩胜于事实”更能让这些“敌论者”和“审判者”信服。逻辑思维越发达,“雄辩”气势越强盛。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笔者认为一是指导学生掌握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完善论证过程;二是培养“敌论者”意识,“自问自否”,弥补思维漏洞,不给对方和法官可乘之机。

(一)掌握思维范式

日常作文训练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比如演绎、类比、因果、归谬等,尤以因果、归谬最见思维品质。

1.因果论证

叶圣陶认为发现、探究因果关系,比搜集现象更加重要。只要因果关系成立,即便存在一二反例,也可以算是有说服力的论证。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盖”(因为)齐、燕、赵失去强大的支援,不能独自保全,因此得出“弊在赂秦也”的结论,可以说思维缜密,让“敌论者”无从反驳。也许我们该在论述文写作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使用一些“因为……所以……”,来提醒自己要重视论证的严密性。就像在“人品与文品”写作中,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人品”与“文品”有没有一致,但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防“敌论者”追问“人品”与“文品”一致或不一致的原因。

2.归谬论证

归谬法是先假设“敌论者”的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的结论,达成反对对方错误观点的目的。假设对方观点正确,这种论证方法正是基于“敌论者”立场创造。鲁迅先生便是善用归谬法的高手,他在《花边文学·奇怪》一文中批评当局禁止男女同泳一事,首先认为“不同泳”的做法来自古人分隔男女(如“不同席”)的傳统,假设这么做是对的,那么推论出的结论是男女不应该呼吸相通的空气。显然这样的结论是荒谬的,鲁迅先生以此讽刺当局做法之可笑。归谬法可以说是思维含量最高、效果最强的一种论证方法,配合泼辣犀利的语言,能达到一招封喉的效果。2017年浙江语文高考第六题对归谬法的考查,正体现了命题者对高中生论证思维培养的重视。

(二)培养“敌论者”意识

论述文写作中,写作者应自始至终预设一个假想敌。“敌论者”的作用是挑刺,是质问。作者必须清楚对方观点是什么,尽可能预设双方在论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交锋。通过不断的“自问自否”,作者可以弥补自己的思维漏洞,完善自己的论证过程。这种“自问自否”体现在作文中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驳论文,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它可以驳观点,可以驳论据,也可以驳论证,通过指出“敌论者”的错误观点,从它的对立面提出己方观点。以《拿来主义》为例,它的论点是“要实行‘拿来主义”。文章一一论证其他主义是如何祸国殃民(“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会沦为乞丐,“送来主义”必大受其害),从而得出结论:“我们要拿来。”“自问自否”的第二种形式,是辩证思维。如2016年浙江高考作文“虚拟与现实”,假如文章观点是“刻意远离虚拟世界,因为虚拟世界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现实生活”,那么“敌论者”的观点就应该是“拥抱虚拟世界,因为它给物质、精神世界都带来了积极影响”。因此,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必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虚拟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不可否认”“并不完全是”“当然”“诚然……但是……”这些体现辩证思维的关联词就应该经常出现在文章中。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敌论者”能督促作者思考得更周全,表达得更有说服力。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以班级小型辩论赛、新闻点评等形式增强“敌论者”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重视思维养成,让“作者”“敌论者”双双在场,是提升论述类文章说服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勤.议论文语体新认识[J].语文学习,2016(10).

[2] 夏丏尊,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郭吉成.新课标高中论述文写作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论低年级合唱意识的培养
巧用迷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