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语境下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

2018-06-23高丽华

关键词:模态语言教学模式

高丽华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全球趋于一体化、多元化、技术化的今天,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不够用,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传统的文字识读与视觉、听觉、手势等其它方式相结合共同参与构建新意义,形成多模态系统。在新媒介时代,语言识读的多模态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单一的传统线性识读已无法满足人们获取多元信息、接触多元文化的需要,一种全新的识读模式——多元识读(Multiliteracy)应运而生。因此在多元文化和多种识读文化背景下,多模态化和多元识读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一、多模态与多元识读能力

(一)概念认知 “模态(Modality)是指人类通过感官(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1]根据这个定义,运用多种感知模式、各种方式进行交流的现象就是多模态(Multimodality)。也就是说正常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

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y)是由西方一些著名学者组成的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提出的。他们认为(New London Group,1996)[2]在全球环境下,多元识读能力就是试图理解源于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各种文体形式,并通过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不同模态意义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新伦敦小组提出了意义的构建模态包含语言、视觉、听觉、姿态、空间五个方面。

学术界对多元识读能力有各种界定,Gentle,Knight&Corrigan(2006)将新伦敦小组的多模态信息交流方式具体化为五种构成成分:语言(linguistic)成分、视觉(visual)成分、听觉(audio)成分、姿态(gestural)成分、空间(spatial)成分。[2]国内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教授认为多元识读能力包含文化识读和技术识读两方面:文化识读用来描写语言、文化多样性以及对其变异尊重的能力;而技术识读也就是多模态识读,指的是学习者能在信息环境中意义构建的能力。[3]

(二)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西方多元识读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端,21世纪初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如美国教育界的“艺术读写”(Arts Literacy)项目、加拿大全国性的“多元读写项目”(Multiliteracy Project)、澳大利亚的“教育研究网络中的读写能力”(Literacy in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和针对男生的读写能力研究等。[4]在实际应用方面,英语国家早就为新移民开设求生英语课(Survival English Class),旨在帮助他们阅读非文字材料如火车时刻表、分类广告、各种指示牌与标签,尽快适应目的语国家生活。Spiliotopoulos(2005)[5]发现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模态的语篇能力、解读各种符号和图像意义的能力。

国内对多元识读在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有胡壮麟等(2007)[3]探讨了多元识读研究的发端及其涵义;朱永生(2008)[4]通过对西方国家培养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研究的解读,为国内外语教学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张德禄(2012)[6]提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实践层面上的研究有韦琴红(2009)[7]开展的针对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实证研究,从课堂展示实践中解读了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学术界对多元识读给与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2017年11月24-26日“第一届全国多模态研究高层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标志着国内在多模态和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预示着多元识读能力及其培养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二、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

1996年,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提出将多模态与语言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学多模态的构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元识读能力为基础,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基于他们(New London Group,1996)提出的四种多元识读教学具体方法:实景实践(situated practice)、明确指导(overt instruction)批判性框定(critical framing)以及转换实践(transformed practice),笔者认为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包括多元识读意识培养;多模态文本教材开发;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以及为多元识读的培养提供实践途径的以PPT为辅助的主题式课堂展示。

(一)多元识读意识培养 多元识读的理解能力是指能够鉴别各种语言变体、图像、视频、音频、颜色、动作等模态如何相互依赖并产生整体意义的能力。[7]因为整体意义是在各种模态的相互依赖和互动中产生的,单独依靠语言文字理解的线性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阅读方式已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多模态语篇的意义,要求能借助文字以外的其它模态来理解信息。阅读不单是读字,更是解读与文字内容高度关联的图表,进行多模态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任务型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和多种类型的网络学习资源构建教学模式,同时要求学生选用多模态资源围绕选题制作课件展示,达到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多样性;阅读课上要求学生根据文字语篇绘制图表,与抽象性的文字相比,这些直观的图表能够提供大量的清晰的信息和理解线索,能有效表达难以言传的意义;还可以布置学生改编课文,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表演,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或围绕课文话题进行拓展阅读,并制作PPT在课堂上展示。从而给学生以直观的多模态冲击,增强其对非文字模态的敏感性和多元识读意识。

(二)多模态文本教材开发 在新媒体时代,新技术和新媒介带来了多模态文本,教材日益呈现出多模态特征。文字与彩图、表格、版式等视觉模态构建了图文并茂的文本教材,体现了多元识读的设计理念,帮助读者能够利用文本中的各种模态来综合理解语篇。多模态教材应与传统教材不同,避免了单一化,体现了多模态和多样化,内容以互联网上信息为主,随时更新,避免了以往教材内容的单一性,呈现方式和内容都具有多模态的特征。教材中多模态文本比纯文字模态语篇能产生更佳的阅读效果。多模态中的图像、色彩、印刷版式及可视化有助于预测文本内容、辨析重点信息,优化阅读效果,增强了多元识读能力。多模态教材的开发能够有效科学地组合各种模态,为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提供立体式、多层面的输入。(图1)

图1多模态教材特征

(三)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和作业进行多模态的重新设计,以更好地推动“教”与“学”的有效开展。

教学内容多模态设计指的是我们在现有的教材市场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侧重选用多模态的英语教材,改变单一的课件制作模式,利用各种图片、音频和视频制作多模态的高质量课件,清晰而有趣地呈现教学思路,同时构建多模态教学的语料库和学习资源中心,为学生提供多模态的输入;教学手段多模态设计则要求教师学会利用多种模态组合优化教学,如有效利用肢体语言、网络资源、多模态化的课件等吸引学生,同时可以利用色彩、音乐、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多模态设计要求教师在单纯语言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设计出多种教学活动形式,给学生提供多模态展现平台,如角色扮演、课后访谈、演讲和辩论等;作业的多模态设计指的是通过名人名言、图片、漫画、艺术图形、动漫等设计新颖的作业,可以是学期论文、主题式课堂展示、田野调查报告、旅游景点导览等。理念新颖、设计合理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优化教学效果。

(四)主题式课堂展示 主题式课堂展示教学模式是一种要求学生根据主题完成课后自主学习,并将内化好的知识在课堂上以PPT辅助进行展示的教学模式。这种展示教学恰恰就是一种多模态教学的最好呈现,因此从多模态教学角度对课堂展示提出要求能更好地发挥课堂展示教学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

主题式课堂展示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前期资源收集、PPT制作和评价三个阶段。其中,前期资源收集就是学生从主题出发,收集多模态的资源,通过PPT制作和演示重新构建意义。学生根据主题从收集到的资源中选择各种模态进行组合,从语言、视觉、听觉、姿态、空间和多模态等方面设计出多模态的PPT辅助展示;评价不是对学生语言的单一评价,而是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如何通过多模态的设计完成主题的有效展示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语言陈述、PPT制作效果和展示效果进行评价。这种主题式课堂展示的教学模式与“可用设计、设计和重新设计”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框架完全契合(图2),符合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学生在展示过程中通过口语、体态语和融合两种以上系统资源的PPT辅助,对主题进行全方位的展现,辅助的PPT本身包含了文字、相关图片、各种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模态表达展示主题,具备多模态的形式,同时学生通过展示和听众有互动,互动形式包含了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多模态交流。PPT辅助的主题式课堂展示与传统的纯语言展示模式不同,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模态展现的平台,为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实践途径。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对已有资源(可用的设计)的识读过程转变为“设计”过程,而教师通过主题式的课堂展示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结语

通过对多模态语境和多元识读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在多模态的社会语境下的多元识读能力是信息时代对学习者读写识读能力提出的一种新要求,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树立多元识读意识;利用多模态教学文本的开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和作业进行重新设计,构建一种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主题式课堂,借助PPT课件的制作与展示来实现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提升。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多元识读能力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对学习和工作都将非常重要。因此英语教育还需在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方面做更多的研究。以课程为载体,以实践为依托,通过理念更新,可以尝试从慕课制作、翻转式课堂的实施、教学材料的研发等方面对多元识读能力做进一步的研究。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04):3-12.

[2]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6,1996(01):60-93.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1-10.

[4]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04):10-14.

[5]Spiliotopoulos V.Developing multiliteracies in adult ESL learners using online foru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2005(01):1291-1304

[6]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02):9-14.

[7]韦琴虹.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03):28-32.

[8]吴 林.多模态化教育环境下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70-1072.

[9]佟 靖,马文佳.多模态环境下高校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业,2017(12):80-81.

[10]张 超.文本的多模态化与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海外英语,2013(01):85-87.

[11]陈松云.多模态环境下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1):150-152.

[12]韦琴虹.超文本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44-47.

猜你喜欢

模态语言教学模式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语言是刀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