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系统研究

2018-06-22张健

商业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

张健

[摘 要] 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系统作为一种正式被运用于定期考察与评价区域内组织或者个人工作绩效的考评制度,是对被考察对象的工作业绩与效率进行价值判断的有效途径。绩效评价是提高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评价结果对创新主体战略的制定与问题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京津翼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基本概念的界定,系统研究了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组成要素和运行结构。并从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协同投入与协同产出两部分的形成机理、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基本组成研究了京津翼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系统。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系统;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4-0035-02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applied as a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to inspect and evaluate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regularly, an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judge the value of the work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innovation subject strate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components and operation structure. Meanwhile, the paper research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term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ynergy input and synergy output, connotation and basic composi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system,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俨然成为京津冀三地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生产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命源泉。作为三大基本创新主体的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不仅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协同,而且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辅助主体的支持与引导。

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域与京津冀区域

区域在地理学上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地域空间,人们基于地理差异按照特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连续的空间单位[1]。其基本属性表现为:①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②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与范围;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区域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按照区域行政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与文化区域;②按照划分方式可分为:区划区域、类型区域;③按照区域内分布状况可分为:同一区域、结节区域;④按照区域内在的聚合与结构可分为:单相区、多相区、总和区;⑤按照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型区域等。

京津冀区域是按照区域行政区划划分的经济区域,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北部与环渤海经济腹地,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张家口、承德、秦皇岛、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石家庄共计11个地级市全境[2]。该区域土地总面积共计2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常住总人口数量约为1.1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7.89%。其中,常住外来人口数量约为1750万人,约占常住总人口数量的15.9%。京津冀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区位结构与复杂的历史渊源而使得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具有地域的完整性以及经济与人文的亲缘性。三地之间漫长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促使京津冀区域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经济整体,成为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和发展最快的经济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中心以及国际交往中心。

(二)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大主体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与目标,通过投入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在政府相关政策与市场运行规律的引导下,联合进行技术商业化的合作活动[3]。其中,企业作为新产品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主体,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人才与技术的创新主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知识、专业人才与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是产学研合作得以有效实施的智力源泉。产学研合作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主要强调多主体多目标,以主体各自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导向,关键在于实现优势互补与供需对接。随着技术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现代产学研合作除了需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汇聚与流通外,还需要与政府、科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辅助主体的互动与耦合。

基于协同学理论、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产学研协同创新便应运而生。协同创新是指在一个复杂的创新系统中,各个创新主体通过克服彼此之间的壁垒与限制,将创新要素进行高度整合的过程,从而实现人才、信息、资金、物资与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汇聚与流通,以此实现深度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则指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三大基本创新主体为了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在政府、科技中介机构与金融机构等辅助主体的引导与支持下,以共同发展、利益均沾、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为准则,按照协同机制大跨度整合各类创新要素,促使创新资源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内无障碍地汇聚与流动,从而实现协同效应的过程。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相比,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除了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大基本主体外,还包括政府、科技中介機构、金融机构等辅助主体,其着重强调多元主体同一目标,以协同效应、放大效应为导向,关键在于寻求各个创新主体的共同目标,实现价值与利益的均衡。产学研协同创新打破了地域、行业、领域、部门等方面的限制,从自主独立创新过渡到协同合作创新的开放模式,实现了各个创新要素的高度整合与既定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达到高效率、低成本的目的,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

二、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研究

(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

通过对区域与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归纳与总结出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即指在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全境内的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三大基本创新主体为了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在政府、科技中介机构与金融机构等辅助主体的引导与支持下,以共同发展、利益均沾、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为准则,按照协同机制大跨度整合各类创新要素,促使创新资源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内无障碍地汇聚与流动,从而实现协同效应的过程。

(二)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

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个开放性的系统,通过系统内部的知识、信息和人才的流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继而对系统外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影响,可见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效应。

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使这些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并不断互动,从而促进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绩效的提升。

(三)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结构

在对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构建了创新主体的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结构,见下图。

三、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系统研究

(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形成机理

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的协同创新活动,从协同创新资源投入到成果产出过程来看,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应当能够系统地、科学地、客观地反映协同创新的整体过程。由于资源投入与成果产出具有鲜明的因果关系,投入与产出阶段的目标与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对此,将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分为协同投入与协同产出两部分,并根据每个阶段目标与侧重点的不同而选择能够体现该阶段特色的指标进行评估。

1.协同投入。根据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分析,协同投入阶段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资源的投入。协同投入阶段的绩效主要通过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社会环境、创新政治环境、创新人文环境、创新经济环境等要素来实现。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的协同投入作为组织内部要素,将直接影响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整体水平;创新社会环境、创新政治环境、创新人文环境、创新经济环境作为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通过社会舆论、政策优惠、人文关怀、经济支持等积极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整体效率。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是投入资源与投入要素在组织内部之间与组织内外部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产物,而这些资源投入主要表现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科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的R&D;人员数、R&D;经费、R&D;项目等指标。

2.协同产出。协同产出作为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具体表现形式,产出成果的优劣与多少直接受到协同投入阶段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创新成果的展现,协同产出的优劣与多少直接体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水平。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成果包含多个方面,从创新主体上可分为企业产出、高校产出、科研机构产出、政府产出、科技中介机构产出、金融机构产出等方面,从产出成果的形式上可分为有形商品产出与无形商品产出。各个创新主体的产出成果与各种形式的产出成果都是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组成部分。协同产出阶段绩效主要通过协同投入阶段的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来实现,协同产出阶段的绩效具体表现为新产品数量、新产品市场价值、发表论文数量、科技著作数量、专利申请授权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等指标。

(二)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基本组成

结合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以及绩效评价的内涵,可以认为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是指京津冀区域为了确定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预期计划的执行结果,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预先确定的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标准,对待评价对象进行公平、客观以及准确的综合评估与分析的过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联系却又相互作用的指标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构建过程是对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进行全面分析与梳理的过程。因此,更容易挖掘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系统作为一种正式被运用于定期考察与评价区域内组织或者个人工作绩效的考评制度,是对被考察对象的工作业绩与效率进行价值判断的有效途径。绩效评价是提高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评价结果对创新主体战略的制定与问题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才炎.试论地理区域的内涵与数学思路[J].教学研究,2015(4):15-17.

[2]吴殿倬.京津冀一体化都是圈建设发展的SWOP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4):135-136.

[3]王浩,梁耀明.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56-61.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产学研
基于“政产学研资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苏浙沪三省(市)产学研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