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

2018-06-21贺建增

科学种养 2018年5期
关键词:旱作间作轮作

编者按:衡荣农业创办于2005年初,致力于有机生态产业链建设,推动基于有机农业的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十余年的发展中,衡荣农业实现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为一体的有机生态产业循环体系,解决了有机生产的各个节点技术问题,实现了有机农业不减产,在完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还保障了数量安全,为全社会全面实施有机农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和产业模式保障。本期特邀衡荣农业创办人贺建增分享他对构建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的一些认识和经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公平的,给了一个地方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同时也给了她特定的生物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洞悉并掌握了这些自然规律,形成了独特且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机旱作农业就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在干旱、半干旱,又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合理安排轮作间作体系,保护传统种子,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生长激素、地膜等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投入品,将传统的耕作方式与现代无害的技术(比如微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育种技术、耕作方法等)进行完美融合,构建了低成本、可持续的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区域内食品生产总量,完全杜绝农业污染,保护区域内生物链平衡。

我国最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域是黄土高原、东北和西南地区,常年降雨量仅为280~680毫米。在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分布于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接近于400毫米等降雨量线)两侧330千米范围内;在南方(秦岭以南)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100千米到胡焕庸线以西500千米范围内。降雨量大于680毫米的地区,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降雨量小于280毫米的地区则适合灌溉农业,如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区域。这些区域内的山地、丘陵等不具备灌溉条件,是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最佳选择区域。

一、有机生产方式在旱作农业区具备明显优势

旱作农业区的典型特征就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基本完全依靠自然降水,部分地区往往是“十年九旱”,因此,提高土地的抗旱能力是旱作农业的核心内容。化肥农药的使用会降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活菌的密度,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微生态系统,让土壤变得不耐旱。有机生产方式进行持续的土壤修复,给土壤不断增加有机质(平衡在3%~6%之间为理想状态),提升土壤营养水平;使用微生物菌剂、酵素等提升有益菌密度,优化修复土壤微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保墒,提升抗旱能力。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旱作农业区使用有机生产方式和化学生产方式,作物生长不相上下;但遇到干旱年份,在抗旱能力上,有机生产方式比化学生产方式具有明显优势。

二、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体系

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由种植、养殖、培植以及农产品加工构成一个植物、动物、微生物、废弃物为一体的有机生态产业循环体系。植物体系由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构成立体的植被体系,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水果、干果、药用植物(道地药材),充分传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间作、轮作技术;因地制宜实施猪、鸡、牛、羊养殖或特种养殖;充分利用种植和野生的秸秆、树木枝叶等进行食用菌生产,农作物的秸秆可加工成下脚料,废弃物可以用来做动物饲料和食用菌原料,动物粪便和菌渣可以做肥料。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作物秸秆不经过动物养殖过腹还田,就可以直接实现植物、废弃物、微生物的循环,还可以进行深度循环。动物粪便、作物秸秆、菌渣、经过严格分类的有机生活垃圾、人粪尿进入村级沼气站,生产的沼气作为农村的烧水、做饭、取暖的能源,沼渣、沼液经过好氧处理制备高效有机肥和有机液态肥供有机种植使用。这样,真正实现了有机生态良性循环。

三、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

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包括:选好种子、保持土壤健康、间作、轮作、充分发掘和传承当地民间的传统农耕技术等,优良的种子和健康的土壤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 种子 因地制宜选择种植的物种和种子。适宜的种子是经过多年自然选择的,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相对的品质优势和产量优势,是实现有机旱作农业不减产的基础之一。引进新品种一定要经过先期小面积试种,再逐步扩大面积、逐步驯化。要尽量选择能够选优留种的自交种,每户农民都可以选优留种,种子越分散,社会越安全,可以避免种子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灾难性社会危机。

2. 保持土壤健康 土壤健康是有机旱作农业的基础。土壤健康有两个关键指标:土壤营养和微生物密度。提升土壤营养主要在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效有机肥的制备就成了关键技术。我們主张有机质就地资源化循环,村域范围内产生的各种有机农作物秸秆、有机食用菌菌渣、有机养殖的动物粪便、经过严格分类的有机生活垃圾、人粪尿(理想状态是过有机生活的人)、沼渣、沼液,经过好氧处理,可以制备高效有机肥。在本地环境中制作环保酵素,富集本地有益菌群,再结合使用适当的微生物菌剂,提升土壤和环境有益菌密度,根据土壤营养状况和作物需要,选择菌种以达到固氮、解磷、解钾、提高作物免疫力的功效。这是实现有机旱作农业不减产的基础之二。

3. 间作 合理的间作是实现生物链平衡和土壤营养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单一物种的大面积连片种植会引起病虫害泛滥,“一村一品”不能适用于有机旱作农业。狭义的间作指的是林下种植喜阴的药材、高秆作物和低秆作物套作。广义的间作包括把一个村庄的土地分成几大块,分别种植不同的作物。这是实现有机旱作农业不减产的基础之三。

4. 轮作 合理轮作也是实现生物链平衡和土壤营养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轮作习惯,合理轮作可以让病害、虫害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也可以平衡土壤营养,让土地“越种越肥”。这是实现有机旱作农业不减产的基础之四。

5. 充分发掘和传承当地民间的传统农耕技术 就我国广大农村而言,每个乡村都有一些精通当地各种传统农耕技术和方法的“能人”,是耕田种地的好把式,具有丰富的生产和实践经验,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充分挖掘出来,再与现代无害的技术(微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育种技术、耕作方法等)进行系统集成,就完全可以实现有机旱作农业不减产,甚至增产。

作者简介:贺建增,衡荣农业创办人,衡荣有机农业研究院(衡荣智库) 理事长,农业农村领域实践探索十三年。联系地址:北京市昌平区辛庄桥领秀慧合22号3-101 邮编:102218。

猜你喜欢

旱作间作轮作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轮作休耕,让土地歇一会儿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
枣药间作滴灌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