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视域下的巴当舞服饰研究

2018-06-21李婧一

艺术评鉴 2018年7期
关键词:美学

李婧一

摘要:作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区的岷县,巴当舞的形成承载了各族人民的审美智慧与艺术热情,生动地体现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共同通过勤劳创造美好明天的深刻内涵。巴当舞服饰是对巴当舞深厚文化与历史底蕴的物质化表现,体现了巴当舞的多民族融合杂糅属性,将各个民族、尤其是汉、藏、羌、回族等民族的服饰精髓融会贯通,集中呈现在巴当舞服饰中,并将反穿羊皮袄与火车帽作为日常舞蹈服饰的重要特色。本文深入发掘了巴当舞的由来与缘起,并从巴当舞服饰古朴的风格、艳丽而又庄重的色彩、随性且自然的配饰等方面对美学视域下的巴当舞服饰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美学 巴当舞服饰 岷县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183-02

一、巴当舞概述

岷县位于甘肃东南部,这里人杰地灵、山水秀美,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岷县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哺育了汉族、羌族、回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的人民。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各族优秀文化的相互浸染,使这里的艺术氛围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集体舞——巴当舞。巴当舞是汉、羌族群众继承古代先民“祭山庙会”仪式而流传下来的舞蹈,表演时手持巴当鼓,口唱古羌语,参演众人列队踏步而行,共同祈求神灵护佑、风调雨顺。

巴当舞常由安场、敬山神、扯节勒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每个村子选出一名“春巴”作为领舞,村中众人皆在春巴的带领下列队歌舞。巴当舞的道具被成为“巴当”,从原始社会流传至今,以动物皮加工制成,又被称为“拨浪鼓”。古时“巴当”被视为神灵之物,非舞蹈不能使用,否则将会惊动神灵。巴当舞舞步繁多,每种步法和唱腔皆有讲究,其步法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唐宋的踏歌,讲求舞蹈轻快、节奏铿锵;唱腔空灵悠远,充满原始的张力和美感。敬山神是整个巴当舞中的重点,春巴将在这个环节中点燃大火,带领众人尽情舞蹈祈福。巴当舞进行到最后,村民会一起高歌畅饮,彼时多种民族语言交杂谈笑欢快,场面和谐热烈。

巴当舞源远流长,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并且它凝结着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智慧结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仍然保留着珍贵的古朴原始之美,仿佛跨越时间向外界诉说着古老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企盼,展示着自身不可磨灭的独特魅力。岷县地区多民族融合,巴当舞将各个民族连结在一起,每逢春节时跳起巴当舞,汉藏羌等族人民就共同参与到这项盛世之中。巴当舞不仅是祈福之舞,也是和谐之舞,团结之舞。

二、美学视域下巴当舞服饰特点探析

(一)风格朴实传统

岷县地处山地高原,有千年药乡之称,这里的人民自古以来靠山吃山,在山间狩猎采药,并发展了悠久的文化。巴当舞起源于古代羌族先民的祭祀活动,其主题是致敬山神,祈求护佑。村民在欢跳巴当舞时常反穿着羊皮袄、皮毛露在外侧,头戴火车帽,形成一种独特的服饰美感。羊皮袄是岷县地区人们冬季常穿的一种服饰,既能够御寒,又代表了典型的岷县风格。在寒冬腊月的巴当舞活动中,羊皮袄既成为人们舞蹈时御寒的最佳选择,又深刻地体现了当地的生活日常和朴实民风。火车帽因形状酷似传统绿皮火车的后车头而得名,后来逐渐演变为当地棉帽子的统称。这两样服饰共同勾勒了传统岷县人民的日常穿着,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还无形中为巴当舞增添了别致的装饰美感。舞蹈行进过程中,反穿的羊皮袄随着动作的幅度上下翻飞,火车帽也跟着节奏跃动欢腾,这两件陪伴岷县人民度过漫长冬季岁月的日常服饰此刻仿佛也加入了动感神秘的巴当舞之中。

粗犷传统的巴当舞,搭配朴实古拙的羊皮袄、火车帽,共同构成一种和谐之美,蛮荒与现代文明、古朴与传统、信仰与生活相互交织、杂糅,谱写了一副动人心魄、涤荡灵魂的巴当舞画面。

(二)色彩艳丽庄重

巴当舞的正式演出服饰与其日常服饰不同,通常色彩鲜艳明烈,具有鲜明的藏族服饰色彩搭配风格,对比与调和的审美原则被很好地运用在巴当舞演出服饰中。服装花纹、剪裁与饰品中呈现的曲线与直线、方块和圆形、冷色与暖色、花色与单色之间各种不同属性的对比和相互协调。胸前饰带的彩色方块与整体的统一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者交相呼应产生了奇妙的悦动之感;大襟的直线条与柔软衣服材质形成的曲线相互搭配,勾勒出一幅柔和与刚硬相互交织的动态速写;红色主体与细节处包裹的金边的搭配,使庄重与灿烂相互对比结合。色彩之间的丰富变化与错落结合,使整个服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印象,又因为兽皮、金边的细节调整和明度搭配结合,令整个服饰的呈现具有一种和谐的效果。

其整体服饰以红色为主调,红色在中国传统色彩意识中意味着尊贵和持重,同时也代表着喜庆、丰收和祥和。巴当舞作为重要的节日省会和祭祀活动,红色的服饰更加能够表达劳动人民喜悦的心情,并表现巴当舞活动的庄重和仪式感。巴当舞服饰主体通过对不同明度的红色搭配,使服装呈现出一种持重的美感,舞蹈时服饰随动作飘逸飞扬,仿佛跃动的希望之火,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炽热祈愿。服饰的细节处巧妙地利用金色包边作为点缀,在舞动中红浪翻滚伴以金边翻飞,色彩的悦目衬托了步法的铿锵,两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充满野性而灵动的原始生命力。以黄色为主调的兽皮作为搭配出现在整个服饰中,既沿袭了蛮荒先民的传统穿衣风格,又点亮了整个服饰。

(三)配饰夸张随性

巴当舞正式演出服装配饰上同样沿袭了先民的搭配风格。在狩猎迁徙的过程中,人们养成了将财产穿戴到服饰上的习惯,从而逐渐演变为通过服饰判断穿戴者的身份、地位与财富存量的风俗。同时,由于物资的匮乏与纺织业的发展局限性,古代先民将生活中能够接触的物品作为配饰使用,这些物品大多为羽毛、兽皮、动物牙齿等。先民的财富并非现代社会中流通的纸质货币或者贵重金属,而是特定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狩猎或畜牧农耕所得的产品,这些产品源于自然的馈赠以及人民辛勤的劳动,因而更具独特意义。鸟类的美丽羽毛被用于巴当舞服饰的头饰部分,动物的皮毛几乎成为了整个服装最重要的搭配,协调了整体的色调与剪裁;耳朵上佩戴的耳环超脱了单纯的装饰意味,以兽皮作为主要制作的材料与整体服饰效果相互协调;护腕上的兽皮以绳子进行固定,在现代社会的纺织条件下这种穿着方式已然逐渐淘汰,然而在巴当舞中却仍然呈现出一种不可多得的独特魅力。巴当舞中的重要道具“巴当”在古代意味着神圣的力量,具有不可侵犯的庄严地位,在春节巴当舞表演以外的时间,都只能挂在墙上,绝对不可惊动。随着时间的流逝,巴当仍然是巴当舞中不能缺少的重要道具,而其本身也超脱了道具的意味,成为整个巴当舞中的一个特色配饰,具有点睛之笔的重要意义。巴当主色调仍然以服饰的主体颜色红色为主,鼓面上神秘复杂的花纹与兽皮上点缀的纹理遥相呼应,呈现一种协调之美。

三、结语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巴当舞不仅仅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活热情,更是岷县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艺术化传承。作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区的岷县,巴当舞的形成承载了各族人民的审美智慧与艺术热情,生动地体现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共同通过勤劳创造美好明天的深刻内涵。巴当舞服饰是对巴当舞深厚文化与历史底蕴的物质化表现,体现了巴当舞的多民族融合杂糅属性,将各个民族、尤其是汉、藏、羌、回族等民族的服饰精髓融会贯通,集中呈现在巴当舞服饰中。巴当舞服饰古朴的风格、艳丽而又庄重的色彩、随性且自然的配饰,是对形式美的原则完整呈现,将复杂与简单、重复与单一、浓烈与庄重、悦动与庄严等对比巧妙地协调在一体,从而创造了这种不可多得的服饰艺术。

参考文献:

[1]诸葛铠.中国古代服饰象征概说[J].民族艺术,2003,(02).

[2]潘定红.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J].民族艺术研究,2002,(02).

[3]苏日娜.蒙元时期蒙古人的袍服与靴子——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研究之三[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03).

[4]满珂.试析蒙古族“以西为尊”的文化内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04).

[5]陈莹.论中国传统服饰的动态特征[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7,(06).

[6]叶大兵.论象征在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J].民俗研究,1994,(03).

猜你喜欢

美学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美学以生命为视界
黑之新篇
纯白美学
《医学美学美容》合作机构推荐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