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花水月一场“空”

2018-06-21张佳益

艺术评鉴 2018年7期
关键词:安静美学空间

张佳益

摘要:笔者曾有幸现场观摩过《水月》,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观赏,安静的犹如置身于某种虚妙的宇宙空间中,隔绝于尘世之外,静得离谱,静得玄妙。

关键词:《水月》 美学 安静 虚妙 空间

中图分类号:J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79-02

一、《水月》之由来

《水月》之名,取自于一句佛偈:“镜花水月一场空”中“水月”二字,而该舞作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理念,则包含了以下两种因素:一是佛门的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二是熊卫先生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发展成形的具有东方特质的人体动作理念。而对于镜花、水月而言,据林怀民先生本人说:“我并不在意它们是否含有具体且真实的含义,而之所以使我感兴趣的点,其实是这个‘空字”。如此,“空”字变成为该作品的点睛之笔了。有意思的是,《水月》创作于1998年,而1988-1991年,林怀民受各种因素所迫暂停了“云门舞集”舞团的运营,由此却促成了他的印度之行,而此行使之感悟颇深且受益匪浅。他曾道:“在尼连禅河畔,我第一次感知到佛原是个凡人,也有过凡人的彷徨与挣扎。因为慈悲,才透过修为与苦思,为众生指出救赎的道路。”也许是这前所未有的宁静,禅定了一颗艺术工作者的内心,于是最终感悟到“其实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只能努力地站稳住,让自己不至于随社会的浮动而浮动。”印度之行以后,他的确一改往日的创作风格,其中尤以《流浪者之歌》《水月》等舞蹈作品为经典代表。笔者曾有幸现场观摩过《水月》,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观赏,安静的犹如置身于某种虚妙的宇宙空间中,隔绝于尘世之外,静得离谱,静得玄妙。笔者想这正是编导所要为观众打造的“心境”,由此渐明于作者为其作品所设下的“空”字为何意。这不正是中国古典艺术手法中的“此处无物胜有物”的“留白”之境吗!作者为观众留白了想象,使其为之神思遐往。曾经有人开玩笑说,林怀民的作品只有刚睡醒的那一刹那才能读懂,现在一想倒也入理,因为他太擅长把观众带到自己的作品节奏当中去,以至于当思绪繁复、心气浮躁之时,是断然读不下去的。

二、中国古典美学的宇宙观于《水月》中的体现

“中国的宇宙似一个气化流行、阴阳相成、虚实相生的宇宙。在气的宇宙中,气化流行,产生万物,物亡又复归于宇宙之气。气不是实体,是虚体。在气的宇宙中进一步把握的就是阴阳,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在这样一个宇宙中,人也要求‘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宇宙万物万象皆可分为阴与阳,同样中国之美也可分为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而《水月》恰恰以清冷、冥想式的气氛贯穿全舞,从立意与结构、动作与形式、环境与本体之间体现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宇宙观念,并且反映了表象与本质,著力与不著力,阴与阳、刚与柔,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随着一组巴赫大提琴组曲的潺潺流入,一名男子于台前渐渐明晰,动作由气息的带动从身体的中段缓缓的蔓延至躯体的各个部分,每一块肌肉如同被唤醒般渐渐复苏,由气息的导引至身体的每一寸肌理,连绵不断。随之,一名女子于其对角线的后方位出现,两者共置于某种空间中,似是虚妙的宇宙银河中,又或是太极之两仪中;似是这般阴与阳、刚与柔的对抗与磨合、牵引与融化;似是这般以气导形、以形贯气,如行云流水般互为牵引、刚柔相济,且连绵不断、生生不息而滋生万物。气的宇宙不但分为阴阳,还要分为虚实。当气显象于艺术作品之中时,自然从无形中显形,化虚而为实,即所谓“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作器”也。如此,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涵,也是中国美学之韵味。

三、《水月》中的意境意象说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基本精神范畴颇为丰富。“如:道、气、象、神、妙、逸、意、和、味、赋、比、兴、意象、意境、境界、神思、妙悟、一画、文质、有无、虚实、形神、情景、言意、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立象尽意、传神写照等。”而其中的虚实言意、立象尽意、气韵生动、天人合一则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而境界说是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主张艺术作品要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味之至‘味外之旨,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要求,并认为只有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境界的作品,方为上品。”舞剧《水月》之境由虚实而相生,生之为境,起由“象”生。所谓意象,在艺术作品中,则有“实象”与“虚象”之分;所谓“实象”即是舞台上所有具体可感知的、能直观感受到的“象”。如《水月》中所感知到的水与镜,以及包括运动中的人体本身以及置身于舞台环境之中的象,从这些象中所蕴含出的象外之象便称其为“境”。而《水月》中最为巧心、精妙之处,则属造境的手段了。该作品时长为一个多小时,当舞蹈进行到一半时,“镜子”依次显现于台,接连涌入了潺潺的溪水,蔓延至舞者的脚趾所触及之地和动作所行及之处,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缓缓地侵润了舞者的身体、脸庞及头发,使之于水月的空间中自由、尽情的挥洒舞姿,仿佛是流动着的《兰亭集序》般,一气呵成,顺畅无比。当舞者们在水中如泼墨般挥舞时,镜中的反射、水中的倒影共同塑造了出了如此这般的玄妙之境,令人心驰神往,莫名平静,仿佛不只是在欣赏演出,而是将观众带进了一个“水月”般的幻象之境,自此于尘世的隔绝中,陡然泛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如生命绽放般的触动,顿然,原来舞蹈也可以如此安静的欣赏。由此得知,舞蹈作品中有“意”也有“象”,那些于舞作中,外在的具体可感知的、有限的物形是舞蹈的“象”,编导通过“象”以传达其意,观众则透过其象,感知其意,而此时,所有的象共同意化为“境”,此为舞蹈中的“意境”。

除此之外,在舞蹈作品中,舞蹈语言则被称之为“动态的意象”,而舞蹈本身即是一种“艺术的幻象”。苏珊·朗格认为舞蹈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力”,她在《艺术问题》中写道:“舞蹈是一种形象,也可以把她成为一种幻象。事实上,当你在欣赏舞蹈的时候,你并不是在观看眼前的物质物。……演员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使我们真实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实际看到的却是一种虚的实体。虽然它包含着一切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肌肉控制以及若干辅助设施(灯光、声响、道具)。而舞蹈越是完美,我们能从中看到的这些事物就越少,我们便能从中看到一些虚的实体。”就《水月》的动作来看,它是由云门独创的太极导引为主导的运动体系所构成,其基本身法为太极拳缠丝劲的原理,将拳术动作一一拆解来单独训练,经过从内而外、由上到下、左右交融的运动方式,使舞者的身体自内而外的层层解放。此外太极导引以呼吸导引动作,形成以气导形,以形贯气的运动体系,从而达到气韵兼备,张弛有度,连绵不绝之状态,使观者纵心驰往。而此种训练体系,不仅改变了舞者身体的运动方式和舞台调度,更引发了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与理念。从舞台调度来看,“圆”“意”“象”在《水月》中体现尤为明显,这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之精神“中和”观以及中国佛教“圆融”之气质。“和”者,万物相处之道也,包含了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即是天人合一之境。“中和”不仅是中国古代哲人们的处世哲理,也是中國古典美学的核心精神。由于《水月》中深深蕴藏了丰富地中国文化的内涵,所以也是为什么,林怀民先生的作品被公认为是真正意义上地带有中国气质的当代舞蹈。因为,他们看到了作品中所蕴藏的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这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性格,是我们最不能丢失的民族气质。

关于《水月》的编排之思,起源于90年代“云门”舞者们身体训练的变化。据林怀民回忆:云门对于身体的训练不同于西方芭蕾舞与现代舞的训练模式,“云门”通常是以中国传统的太极导引、拳术、静坐及书法为基本训练方式。“起初他们会不适应,但是我鼓励他们,让身体跟地板接近,呼吸吐纳,就像写毛笔字一样婉转的。经过训练以后,舞者身上忽然多了很多种语言,我决定用这种身体编舞,拿这些语言来编舞,于是就有了《水月》。”

四、结语

这确实是一场从未有过的观赏体验,特别是以一种东方式的身体语汇与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的结合,以及那潺潺涌来的溪水,与天幕间镜子里的倒影交相呼应,似将舞者至于那多维的、虚幻的、玄妙的宇宙银河之中徜徉。作品结束于水声与音符的交错中,仿佛镜花水月般、恍然如梦……

参考文献:

[1]杨孟瑜.飙舞——林怀民与云门传奇[M].台北:天下远见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2]张法.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特点[J].文艺理论研究,2013,(01).

[3]姚君喜.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08).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1.

[5][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安静美学空间
印花派对
空间是什么?
楼上请安静
楼上请安静
创享空间
安静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