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挖掘与应用研究

2018-06-21陈晓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豫西

陈晓培

摘 要:豫西地处中原西部山区,民居受到地域性因素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形成了适合当地环境和居民审美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建筑文化符号。通过对豫西地区民居调研和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总结出豫西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功能和寓意及装饰特色,结合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探索豫西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提取、创新与应用,实现豫西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豫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

一、豫西地区区位分析及历史沿革

(一)区位分析及自然环境

中原地区指河南省,以文化为主分为6个区,分别是豫西、豫东、豫南、豫北、豫中和南阳文化区,其中豫西主要以洛阳为中心,包含洛阳、三门峡两个市。豫西一带,地处伏牛山山脉,居黄河中下游,山地丘陵地势居多,土壤类型以黄土为主。由于黄土分布广泛、土层厚实,以及黄土多孔隙、弱胶结、稳定性强、抗剪强度高等特性,为房屋的建设及窑洞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建筑材料和条件。

(二)豫西地区民居建筑文化沿革

豫西地区是河洛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发祥地,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被称为九朝古都,历朝代的更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建筑文化财富,龙门石窟、洛神宫、牡丹阁等是洛阳的标志性建筑,亦是河洛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及文化符号。豫西民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房屋,另一类是窑洞。

房屋是在原古时期穴居、半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最原始的穴坑到穴坑上面加篷盖到以穴坑为基础周围用柱子和芦苇、土坯做墙面,到龙山文化时期,中原的住房已出现夯筑和土坯墙 [1];屋顶则是从早期的茅草到西周的板瓦、脊瓦、筒瓦、和瓦钉,到东周的瓦当形成,战国时期又发明了砖,砖瓦的产生为房屋的形成提供新的建筑材料。

汉代时期,建筑以木结构发展起来,屋顶有木架支撑,墙体承重作用减弱,门窗大小可随意设计,保证室内光线的充足。汉代大型的建筑用墙围成院落,受封建制度思想约束,建筑布局也出现了规则式设计,前堂后寝,左右对称[1]。北宋时期民居逐渐成熟,建筑布局有三合院、四合院,目前遗留下来的豫西传统民居多为明清时期。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与自然和谐共生,房屋有正堂、偏房、门楼、回廊等,不仅要满足人们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窑洞的类型主要有靠崖式、沿沟式、地坑式三种。室内冬暖夏凉,黄土土质细腻坚固耐用,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钟爱居住此类建筑。

靠崖式窑洞的发展自原始社会以后,受自然山洞的影响,居住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开始挖掘自地面直上而下的竖穴居住窑洞,弧形的屋顶上覆盖厚实的土层,是为了避免雨水对黄土的冲刷造成室内坍塌;沿沟式窑洞一般是沿着河流,在两侧的山坡挖洞居住,坐北朝南,阳光充沛适合居住,战争年代这种窑洞最容易隐藏,若不走近看还发现不了有人居住;地坑式窑洞是在平原地区较常见的一种窑洞形式,在平坦的地面上挖个院子大的坑,在院子周围挖出一间间房屋,满足一家或若干家人使用,院子上部用砖垒起一圈矮墙为了防御外敌,院子里一般会挖几十米深的井用來疏散雨水及生活用水,从院子到地面有个狭长的入户通道,门口有个门牌作为标志。

豫西地区的窑洞主要分布在洛阳、孟津、新安、渑池、陕县、灵宝等地。其中三门峡的陕县以地坑窑洞为主,目前成为豫西地区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类型,并被政府开发旅游业,发展成为典型豫西风格地坑民宿,供游人体验式居住,深受广大游人喜爱。

二、豫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挖掘

建筑文化与当地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及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人文景观。人们通过千百年来代代流传下来的生活常识经验,带着对天、地、神的敬畏之情通过图腾符号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幸福美满、健康快乐,达到趋吉避凶、镇宅辟邪的效果。

符号文化的挖掘主要从屋脊文化、门窗文化、外墙文化、色彩符号文化等方面对豫西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进行,达到对豫西地区民居文化的脉络梳理,为后人提供指导依据。

(一)屋脊符号

随着房屋的发展,屋顶也逐渐发展为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形式[1],在豫西民居建筑中以硬山式和悬山式为主,两坡顶、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为了遮风避雨,四条斜脊一般外凸于主墙。人们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审美的需要,常常在屋脊上进行装饰,力求达到人、物、自然的和谐共生,使建筑充满生机。装饰纹样以兽、鱼、鸟等动物及名贵花木为主,再次经过演变为各种不同的造型,每种造型都有着独特的寓意,或用来镇宅辟邪,或用来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等等。

豫西民居中常见的脊饰动物符号有:“鸱吻”[2]“吻兽”等动物符号,植物符号有梅、兰、竹、菊等;其中屋脊最上部以各种动物造型为主,以外而内分别是“鸱吻”“和平鸽”“蝙蝠”“艾虎”“鱼儿粘连”[3],对称布局,“鸱吻”朝外,其余均以中心为主朝内,各种动物的姿势千奇百,栩栩如生,为房屋增加了趣味性和文化性。民间的“鸱吻”由皇室建筑的“吻兽”形象演变而来,造型各异,或精雕细琢,或形神相似,由于古代等级制度森严,龙、麒麟等象征帝王的图案只能在皇室建筑使用,不能使用在民居房屋,民居建筑使用较多的为狮子、豹子、老虎等,外貌狰狞,凶神恶煞,为主人驱邪避灾,希望人们风调雨顺;“和平鸽”寓意和平、健康;蝙蝠是一种貌似老鼠,昼夜出行的飞行动物,与“福”“富”字同音,颇受人们喜爱,表达着“福自天降”“福寿绵长”“富贵”等寓意;“艾虎”,代表辟邪除秽、健康长寿、福满高堂、财源滚滚;中间的“鱼儿粘连”造型,代表着喜结连理、年年有余、生活富裕。屋脊正上方用梅花做装饰,梅花是冬天绽开的花卉品种,坚忍不拔、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民间代表传春报喜、吉祥平安之意,梅花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之意。

(二)门窗符号

普通民居房屋的门窗和窑洞的门窗风格迥异,门窗的造型依建筑的造型及功能而设置。房屋的正房一般有三开间,由于房屋层高较高,大约在3.5米,坡屋面高度大约2.1米,下面有供主人会客、休息等居住功能,上部为储藏粮食。主门上部设置为粮食通风透气的窗户,两侧为卧室的通风采光窗户,门窗或以砖墙包边分开,或连在一起包边,门窗与外墙平齐,两侧的窗户通常采用格子栅,深红色或褐色,上部为半弧形,下部为方形,灰色的砖瓦与白色的外墙形成黑白灰对比关系,层次分明,是豫西地区传统房屋门窗的特色之一。

窑洞的门窗依据窑洞弧形屋顶,由于一间窑洞只有这一个地方通往外界,为了满足室内更好地采光通风,所以门窗洞口较大,并连在一起。门窗通常凹入外墙,红色的格子栅窗与黄色土坯的外墙通过青砖包边分割开来,形成强烈的红黄对比,红色的窗户在黄色土坯外墙的陪衬下更加鲜艳夺目。

(三)建筑外墙符号

豫西建筑外墙最大的亮点非马头墙莫属。嵩县讲礼村有一处比较有名的清代建筑,马头墙位于屋面正前方两侧,对称布局,在屋檐之下与外墙平齐,宽度约300*500mm,高度约为800~900mm,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成凹凸状,层层叠落,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用砖砌成,或与外墙颜色相同或用砖从根基砌到屋檐、与外墙颜色分开。马头墙的层次设计村村形式各异,十分考究,与当地人民的信仰、生活、民俗风情及审美都分不开,豫西地区马头墙与徽派建筑马头墙及岭南建筑马头墙形成较大的反差,各有千秋,自成一派。豫西地区马头墙表现北方人憨厚、朴实,徽派建筑马头墙代表江南人那般清秀而又高挑,岭南建筑马头墙表达着广州人和顺又温婉。建筑文化代表着地域人文情怀,是人类发展的最好见证。

三、新建民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建筑文化内涵

新建民居大多数为了省时省力,产品化一样生产着家家户户的“新房”,大多数使用平屋顶,极少使用较为稀少的单坡屋檐,钢筋混凝土代替传统瓦当技术,僵硬而无生机;豫西地域特色马头墙也被后人所淘汰,门窗洞口大小根据主人的喜好任意开大开小,毫无规律可寻,审美缺失。总之,新建民居建筑纯粹的功能主义,传统的技术及建筑特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被荒废,建筑文化的传承已离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远,全国自北而南、自东到西的建筑一模一样。

(二)建筑风格混乱

三门峡市双槐树乡村落的新建建筑出现了徽派建筑马头墙。黑瓦白墙乃安徽、江西地区有名建筑造型,当地领导在豫西地区也让村民统一修建徽派建筑房屋,不仅是对建筑造型的生搬硬套、崇洋媚外,更是对当地地域建筑文化的一种摧毁,十分令人痛心。

四、传统民居符号的提炼在新建民居的应用

荥阳德宝方顶的别墅项目,位于郑州郑上新区峡窝镇方山村,以方山村明清传统村落为依托,传承历史建筑文化脉络,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村落的特色:比如马头墙传承了当地方山村大门的设计特色,在传统村落的基础上进行精简与创新,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式大门文化;主房屋使用传统民居的双坡悬山式屋面,两侧的厢房使用单坡屋面,围着院子及主屋面偏向两侧,在侧面看正房像个人字坡,正面看院落有聚集、聚拢之意,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欢聚一堂。

五、结语

豫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提取与应用,既要尊重当地现有的传统文化,又要融入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活理念,在提高现代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基础的前提下以传承传统文化符号为出发点,以创新传统文化符号为目标,结合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把传统民居文化符号,通过现代材料技术,融入到建筑外观造型、室内装修及生活用品设计中,使现代民居主题鲜明有文化意蕴,功能齐全,节能环保又绿色健康,充分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

參考文献:

[1]单远慕.中原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訾琳溁.从吉祥图案看传统脊饰文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3]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豫西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豫西山区‘玫香’杏高效栽培技术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豫西“三软”煤层支护工艺研究
豫西金矿集区控矿因素分析
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在战略上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