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军迷都认识的老战斗机

2018-06-19兵器船厂

兵器 2018年6期
关键词:米格战斗机导弹

兵器船厂

在中小学的社会、历史课教材中,都出现过有着“中0101”机头标志的歼5首制机。这是很多人对航空、对军事产生兴趣的起点。对70后、80后军迷而言,平生见到最多的战斗机,可能就是歼5了。

改革开放前期开始退出现役的歼5,除去销毁或用作靶标外,剩余的大多都已经进入各地的公园与博物馆,成为国防教育的素材。这型机头进气、水平尾翼在垂直尾翼中间,鼻子底下有好几根黑色炮管的铝色战斗机,是无数人对于“军用飞机”这个词的最初感知。

而在感官认识之外,歼5究竟是一型什么样的战斗机?我们不妨结合桌上的模型,来一起聊聊关于歼5的故事。

歼5不等于米格-15

由于歼5的外观与米格-15区别较小,所以不少人都将歼5与米格-15看做同一机型,其实这是错误的。歼5的“真身”,是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期间从苏联引进、1956年定型的米格-17战斗机,与米格-15的外形其实并不一样。

米格-17是米格设计局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研制的一型高亚音速战斗机。它的研制工作本是米格-15后续改进的一部分,目的是改善米格-15在高速飞行时不佳的操纵性。

众所周知,建功朝鲜战场的米格-15虽然有着爬升性能好、发动机推重比高等特点,但它早在40年代末,苏军就发觉米格-15在接近音速飞行时航向难以控制,尾翼和副翼也有脱落的风险。

这些缺点对米格-15而言不是小事。因为在苏军的战术体系中,米格-15的重要使命是拦截大型轰炸机。而当时无论战斗机还是轰炸机都因为配备了喷气式发动机,而飞得越来越快,越来越高。

高速飞行不稳定,意味着难以把握开火机会。飞不快就会“抓不到”轰炸机。对此,米格设計局在1949年提出了I-330方案,它的原型机被称为“SI”。该方案对米格-15高速操纵性不佳给出的对策主要有两条:①增大机翼后掠角;②为发动机增装加力燃烧室。该方案经过两轮样机测试与后续改进,最终于1951年下半年形成定型设计。由于该机与米格-15比斯区别较大,苏军将该机命名为米格-17。

米格-17与米格-15最大的外观区别就是机翼。米格15的主翼后掠角大致在35度,而米格-17的后掠角约在45度(主翼前后缘后掠角度并完全不相同),两者的机翼形状也不相同。通过修改副翼设计和增加一副翼刀,米格-17的机翼更为结实,在马赫数0.6到0.7之间的操作性也明显提升了。

另外为了提高飞行速度,米格- 1 7使用了增装加力燃烧室的VK-1F涡喷发动机。其原型机在平飞时已经可以超过音速(生产型米格-17比米格-15的最大飞行速度提升了50千米/小时左右)。如果有机会观察米格-17与米格-15的尾喷口形状,会发现些许区别。

除此之外,米格-17的内部结构,火力配置都与米格-15基本相同。它配有一门37毫米航炮和两门23毫米航炮。其中37毫米航炮为N-37型,射速400发/分,共有40发备弹。23毫米航炮为NR-23型,射速800发/分,备弹160发。这两种火炮直到越战时期,仍可以有效杀伤包括F-4“鬼怪”在内的各种美制战机。

公允地说,米格-17确实可以被誉为米格-15家族的“完全体”。然而米格-17虽然继承并保持了米格-15的中低速操作性优点与火力特点,但却也继承了米格-15的大多数缺点。该型机在更高的跨音速段操纵性依旧不佳,超过马赫数0.86会开始偏航,失速特性与米格-15一致,横向平衡性差。另外,由机翼油箱材质导致起落架易卡住的小毛病也没有完全解决。

米格-17定型于1951年9月,列装苏军部队则是1952年下半年了。中国于1953年正式敲定了从苏联引进米格-17F战斗机的协议。该机被安排在位于沈阳的国营112厂(当时正在建设中)生产。有趣的是,日后发展成为沈飞的112厂当时正为仿制米格-15比斯战斗机做准备。苏联也已经交付了包括原型机、整机部件、全套图纸与工装在内的技术资料。由米格-15比斯“升级”到米格-17F是不太大的转变,更使歼5成为了历史上中国的第一型国产喷气式战斗机。

歼5的第一架全国产试制机首飞于1956年7月19日,试飞员是吴克明。这架战斗机的首飞成功,也是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经典成果,更让新中国跻身世界为数不多的能够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当然,米格-17与歼5都没有参加朝鲜战争。所以,历史中的“米格走廊”、“王海大队”与“香玉剧社号”使用的主要还是米格-15比斯。

歼5的命名与系谱

该型机在定型之初并不叫歼5,在工业部门内部它叫“东风101”,管理部门称其为“44号机”。入役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将其称为“56式”飞机。所以歼5也是“一五计划”期间入役的“56式”装备之一。(关于56式装备的更多故事,请参阅《兵器》杂志2016年增刊B)。而“歼5”的称号是后来我军统一飞行器编名时给予的名称。

歼5的量产启动于1956年。该型主要有歼5(昼间型)、歼5甲(全天候截击型)、歼教5、歼侦5与靶机型等子型号。该机的昼间战斗机型停产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

整个歼5家族总产量在2000架左右,在解放军中服役超过30年时间,主要列装空军与海军航空兵部队。它们于上世纪60年代便逐渐被歼6和后来的歼7替代,最后退出现役的有人驾驶型是歼教5。

歼5家族还出口到了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和巴基斯坦等国,大多在用户国经受了实战考验。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不少美国的飞行爱好者还从中国购买了一些歼5,其中不少今天还在飞行。

用烈士生命换来的空空导弹

关于歼5在解放军中服役期间的故事不胜枚举。从螺旋浆的P-47到可以发射雷达制导导弹的F-4“鬼怪”,歼5都曾与之“过招”。在歼5的3门大口径航炮面前,飞在同温层的RB-57、载着叛徒的HU-16“信天翁”、窜犯大陆的F-84与F-86,甚至F-4都曾付出代价。不过基础设计来自上世纪40年代末的歼5,在空战中也有过不少损失。

其中,发生于1958年9月24日的温州以东空战值得大家铭记。这场战斗发生在“8·23炮战”期间。当时围绕着金门战事发展,国民党空军依仗美军在背后撑腰,在东南沿海上空展开了大规模的袭扰行动。在“8·23”炮战期间,国民党空军还为参战的F-86F“佩刀”战斗机挂载了刚刚从美国获得的AIM-9B“响尾蛇”导弹。这批导弹是美国为了验证该导弹的性能,刚刚交给国民党空军的。不过一连多次交锋,国民党空军始终没有占到多少便宜,损失反倒是很大。

9月24日,一批蒋军F-86F与F-84再次出现,驻扎浙东地区负责防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2师奉命迎击。在战斗中,中队长王自重驾驶的歼5因飞行原因不慎与编队失散,并遭遇优势敌军包围。王自重驾驶歼5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格斗,并先后击落两架敌机。但敌人依仗数量优势不断发射“响尾蛇”导弹。王自重座机最终不幸被导弹命中坠毁,他本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烈士的血没有白流,通过英勇战斗,人民解放军三军部队最终赢得了“8·23”战役的胜利,东南沿海的制空权也始终掌握在我军手中。9·24温州以东空战还是空空导弹这一门类兵器在实战中首次获得战果。在这场战斗中,至少一枚没有爆炸的AIM-9B“响尾蛇”导弹被我军缴获。这枚导弹后来被送到了苏联,苏方通过对其逆向研仿,开发了AA-2“环礁”空空导弹。正是这枚依靠烈士生命代价换来的导弹,开启了冷战中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在东方阵营发展的大幕。

被抓拍的胡寿根与歼5

关于读者朋友提到的那架模型的涂装,也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它来自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我军的一组宣传照片。照片中,正在3429号歼5前向战友传授战斗心得的人名叫胡寿根。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空24师的战斗英雄,刚刚从一场著名的空战中凯旋归来。

这场战斗发生在1967年1月13日,当时国民党空军的1架RF-104战斗侦察机和4架F-104“星战士”战斗机正从海上向我福建晋江一代进犯。接获空情与截击指令后,空24师的歼击机编队迅速前往拦截。在金门以东上空,胡寿根所在的编队与敌遭遇。这时胡寿根所在编队使用的都是歼6战斗机,两型超音速战斗在几十秒内就将上百千米的距离缩短到了目视范围内!

当距离F-104只剩20千米的距离时,指挥所传来命令“右转与敌机打对头”!胡寿根眼疾手快,动杆右扣然后扣扳机,48发炮弹飞出,一架被他抄中斜角投影的F-104中弹坠落!这场战斗也成为了蒋军战斗机在昼间进犯大陆的最后一回。

战斗之后,胡寿根恰巧在一架歼5战斗机前被记者拍下。这架垂尾上刷红色色带,带有时代特色的、编号为3429的歼5,也与击落F-104的胡寿根一起被定格在了历史画面中,成为了不少军迷提起那个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歼击机部队涂装时,必然想到的画面。

但是,这架歼5可能并不属于胡寿根所在的空24师,一些研究指出它可能隶属当时同在东南沿海轮战的空21师。至于垂尾上的红色色带,则是当时很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部队用于飞行识别的特征。

猜你喜欢

米格战斗机导弹
EF2000台风战斗机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俄罗斯将用米格—35替代现役米格—29战斗机
彩图吧
玻璃蛋中的那粒米
发射导弹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
国产FBC-1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