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道生『阅泉』考

2018-06-16田承军

寻根 2018年2期
关键词:济宁泰安嘉庆

田承军

山东泰安岱庙配天门西侧有一通碑,上有何道生的题记:“嘉庆五年,青龙在涒叹,升枋建卯之月,日次壬辰,巡眎济宁漕务。山东道监察御史、灵石何道生以阅泉至泰安,恭谒岱庙。同来者靖江郑锡琪。”

“青龙在涒叹”用于纪年,为十二地支“申”的别称,嘉庆五年为庚申年。“眎”通“视”。此二处知晓后,这篇题记的意思就很明晰了。

先认识一下题记的主人公何道生。何道生字立之,号兰士、菊人,山西灵石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生,嘉庆十一年(1806年)卒。乾隆五十一年举人,翌年成进士,先后任工部主事、甘肃宁夏府知府等职。著有《双藤书屋诗集》。嘉庆四年十二月,何道生被任命为山东道监察御史。

新官上任

何道生初任监察御史的整个过程在台北故宫“清代宫中档及军机处文件折件资料库”中的嘉庆五年正月初七日《恭报接印到任日期事折》中有记载:

巡视东漕御史臣何道生……奉命巡东漕,于上年十二月二十日跪聆圣训后,即于二十六日自京起身,本年正月初二日抵山东德州境……初四日行抵茌平县境,适遇前任巡漕给事中,现任永定河道臣王念孙北来,将钦差关防一颗,移交到臣……今于初七日到济宁任事……嘉庆五年正月初七日。

何道生获任巡漕御史,驻扎济宁,巡察山东台庄至北直交界的漕运。他于嘉庆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离京,转年正月初四日,与前任王念孙交接于山东茌平,正月初七日抵达济宁。在向皇帝上报的奏折中,前面先谈各省漕船情况,后面又着重汇报了河道工程,“俟各工通行报竣,臣会同护河督臣全保,亲诣验收后,再行据实具奏”。作为巡漕御史,何道生协助河道总督办理河道事务,也是其分内之事。

“泉”、汶水与运河

再说开篇的那则题记。因隶书“宗”“泉”二字字体相近,且该“泉”字书写不太规范,加之泰山又称岱宗的缘故,几乎所有关于这则题刻的著录均将“阅泉”释读为“阅宗”。照这种理解,“阅宗”应为奉祀岱宗之意,但查“阅”字并无奉祀或朝拜之意,故“阅宗”没有意义,如此释读不妥。

若释读为“泉”,“阅泉”为何意?“泉”与漕运、河道这些何道生的职责所在有何关系呢?

说到“泉”,就要从汶河、京杭运河和漕运谈起。

汶河,古称汶水,主流牟汶河发源于山东中部的泰莱山区,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至泰安大汶口纳柴汶河后称大汶河。《诗经·齐风·载驱》有“汶水汤汤”“汶水滔滔”的诗句。大汶河由东向西而流,是山东省内最大的倒流河。恰恰是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这种独特的走向,元代以后,被京杭运河充分利用,作为给运河山东段补水的主要河流,成为京杭运河沿线最重要的水源补给河。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至余杭。河道迂回曲折,而且货物运输需要水陆并用,极不方便。元代定都大都后,为保证京畿地区的物资供应,亟须对隋代大运河全面改造。于是有了会通河的开凿,这条路线将大运河截弯取直,直接穿过山东进入华北以至大都,使运河航程缩短近一千公里。会通河跨越山东西部地区,该河段与运河其他地段相比地势最高,水源不足就成为阻碍该河道畅通的天然瓶颈,因此修筑闸坝引水济运迫在眉睫。

元代城闸建于宁阳县,由城闸分汶水入河,至会源闸(明清称天井闸,位于济宁)。另外,兖州有金口堰引泗工程,泗水南流也至会源闸。汶泗汇流后,在会源闸分流南北,入运河济运。但是,会源闸所在的济宁并非运河山东段的最高点,真正的最高点在济宁以北的汶上县南旺,因此选择在会源闸分水的结果是会通河“常患浅涩”,成为运河航运险阻之地,漕船运输效率低下,从会源闸到南旺途中,漕船行驶需要大量纤夫,且管理和维护也相当困难。明永乐九年(1411年),“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淤塞三分之一”。此时明成祖朱棣正做迁都北京的准备,他认为“漕运之利钝,全局所系也”,决定治理大运河,命工部尚书宋礼疏浚重开会通河。运河河工汶上老人白英根据自己对山东境内大运河地势和水情的了解,向宋礼力陈选择济宁会源闸分水之弊,建议分水位置北移至南旺。宋礼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大汶河下游南岸选取高程高出南旺地段的东平戴村筑坝,使汶水南行,走高趋低,沿新开挖的小汶河,直达南旺,自然分水南北。至此解决了运河济宁以北水源不足的问题。

汶水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夏秋水势浩大,冬春经常断流,同为运河补给水源的泗水也是如此。每当枯水季节,运河水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汶、泗、沂诸水发源的山地,寒武与奥陶纪石灰岩地层分布极广,为岩溶地貌,这种岩溶地形往往形成地表水渗漏而地下水蓄藏却十分丰富的现象,常在山麓地带流出而成大泉。永乐十七年(1419年),在陈的建议下,浚导泉源实施引泉济运工程,故会通河又有“泉河”之谓。据统计,明初大约有一百多泉,成化年间乔缙为都水分司主事,督理山东泉源,“合六百余泉会于四水(汶、、泗、沂),漕运大济”,这是见于记载的引泉济运的最高数字。明清会通河泉源来自三府十八县,分属汶河派、天井派、泗河派、新河派四派,其中汶河派又称分水派,引新泰、莱芜、泰安、蒙阴等县以西,宁阳以北诸泉水,由汶河注入南旺,然后南北分水。清乾隆帝有《南旺分水龙王庙题诗》:“五汶挟来二百泉,到斯分注藉天然。”關于泰安泉源的重要性,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泰安府志》记载:“山东泉之济运者四百五十有奇,泰安州县七有泉者六,为数二百,几于山东之半矣,当其润泉成流,疏浚有专司,壅塞有重禁,虽一勺之水民无敢汲而用之者,则天庾之有赖于泰安。”对于泰山济运诸泉,清代学者也曾给予高度关注,如魏源《汶源赋》:“汶济厚趋漕,负舟水皆岱。舟行岱未已,始知泉水沛。”

众多泉源及河渠也需要有大量人员进行管理,为此,明朝政府设置了一种专门夫役——泉夫,清代继续沿用了这一制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山东泉夫的资料,“雍正四年丙午秋七月甲辰,山东运道全赖泉源输助,请令州县官、时加疏浚。其额设泉夫,因地酌加增减。有能浚出新泉者,酌给银米,以示奖励”。“乾隆十年乙丑秋七月丙子,查山东有泉十七州县,向设泉夫七百八十四名。春夏秋三季,在本境疏泉栽柳。冬月调赴济宁,协挑运河。”可见朝廷对山东泉夫的重视。

“阅泉”登岱

何道生嘉庆五年二月十六日《奏为查过兖泰各属泉源情形事折》云:

窃查东省运河,全借兖、泰各属山泉畅达,归湖源源济运,例须逐一履勘,以防壅塞。兹臣于本月初六日至台庄,迎提南粮首帮,并查帮船情形,业经先后具奏在案。臣遂于初九日由台庄起身,将前赴台庄时未经查过各泉,逐一查勘。得其泉流由汶河、泗河入运者,最为畅旺;滕县荆沟等泉,入独山湖之满家中水口入运;峄县十里等泉,出八闸内之大泛口入运。其各来源亦俱旺盛,缘仰赖圣主福庇,上年秋冬之间雨雪频仍,底水原属充足。

奏折开篇即讲“窃查东省运河,全借兖、泰各属山泉畅达,归湖源源济运,例须逐一履勘,以防壅塞”,由前文分析可断定,“阅泉”实为“检查泉务”,也就是检查济运泉源状况。何道生《双藤书屋诗集》有《上元日阅河至东昌夜宿城内》《阅泉至泰安喜晤松云夫子别后寄呈二首》,题目中即有“阅河”“阅泉”之谓。何道生一方面巡察济宁漕务,一方面有协办河道事务之责,视察“泉务”正是其职责所在。经实地查勘,“泉流由汶河、泗河入运者,最为畅旺”,这便是他题记中所写的“以阅泉至泰安”最充分的证明。公务之暇,何道生还登览了泰山,并恭谒岱庙,留下了这则题记。

去泰山之前,何道生着实做了一番功课。故宫藏《何道生致黄易粲政札》:

近作十章,录呈粲政。并附缴樊榭诗、谷林诗、《泰山道里记》、《泰山述记》,书四种,共十九本。其泰安相国所藏汉碑数种,并便面册,仍有未见者,希一并捡付数本,以供消遣。此顺候,诸容函颂。不一。小松九兄先生足下。弟道生顿首。

该札约作于嘉庆五年二月,收信人即是黄易。信札谈及归还黄易书一事,应是何道生在济宁与黄易相见后,欲游泰山,故索借前人关于泰山的著作。黄易借以《泰山道里记》《泰山述记》二书,以为登览之助,何道生登岱后归还。

黄易,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别署秋影庵主、散花滩人等。浙江钱塘人。工书,善绘事,精通诗文,长于篆刻,为“西泠八家”之一。黄易还是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家、鉴赏家。后世有学者将他与钱大昕、翁方纲、孙星衍、王昶并称“金石五家”。同时黄易也是一位河道官员,嘉庆四年(1799年)十一月被任命为兖州府运河同知。何道生到济宁任巡漕御史,黄易也是刚刚履新。兖州府运河同知“经管济宁、嘉祥、鱼台、巨野、汶上五州县河道工程,并蜀山、南旺等湖,有修防堤工,疏浚蓄泄,以及催攒漕运之责,所关最为紧要”。他们两位是上下级关系。

巧合的是在何道生题记的同一通碑的同一面上,也有关于黄易的一则题记:“嘉庆二年二月癸酉署按察使孙星衍来谒岱庙,泰安府知府金、运河同知黄易、阳湖杨元锡、钱唐江凤彝同至,次日宿登封台,观日出始去。”该题记是嘉庆二年初黄易访泰山时的记录,两则题记同处一碑,也算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何道生和黄易在济宁的这次相见,可谓老友重逢。《至(济)宁喜晤黄小松司马易》一诗记录了他对黄易道德文章的倾慕,回忆了他们当年初识的情景:

先生本书生,汲古得要领。

识字有深功,探奇自孤秉。

矩步虽蹒跚,吐辞剧清鲠。

平生所读书,大义日星炳。

余事擅书画,笔力善驰骋。

我心仪之久,兹行觌胡幸!

忆昔岁癸丑,合并在诗境。

至今灯烛光,犹记三人影。

荏苒八年间,不得一造请。

去年见君画,展玩只俄顷。

此日见君面,狂喜失寒冷。

握手意温然,俗虑顿为屏。

(癸丑岁,见君于覃溪先生之诗境轩,共谈者,君与宜泉及余三人也)

何道生借阅的《泰山道里记》《泰山述记》,均为有关泰山的名著。《泰山道里记》为泰安人聂著,是一部记叙泰山山脉道路、名胜金石的著作。《泰山述记》为曾任泰安知府的宋思仁编纂。宋思仁字蔼若,号汝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起任泰安知府,任职期间多有惠政。

札中提到的泰安相国即赵国麟。赵国麟,字仁圃,号拙庵,泰安县城东关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乾隆四年(1739年),授文渊阁大学士。赵国麟藏书甚丰,精于收藏,尤喜藏砚,存世古砚中有其收藏铭记者甚多,多为佳品。他与孙复、石介、胡瑗、宋焘合称“泰山五贤”。长期宦居济宁的黄易,留意于东鲁世家前贤的旧藏,先后收藏了赵国麟的部分碑拓。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黄易曾将所得赵国麟旧藏《魏范式碑》拓片寄于翁方纲,请其题跋。何道生觀阅的汉碑数种为何碑拓,札中未注明。

行文至此,何道生“阅泉”的来龙去脉已经较为清晰了,再回到那篇题记。细考碑文字体,应为《礼器碑》体。《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东汉重要碑刻。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现存曲阜孔庙,四面皆刻有文字。巧合的是《礼器碑》开篇“惟永寿二年青龙在叹”,与何道生“阅泉”题记一样,都有“青龙在叹”五字。《礼器碑》中的永寿二年为申年,嘉庆五年也恰为申年,于是他在这篇题记的纪年上借鉴了《礼器碑》。

何道生还留下了《登岱二首》《岱庙飞来松歌》,并为罗聘《岱宗图》和黄易的《岱岩览古廿四图》题诗,都饱含着对泰山和泰山景致的敬仰和赞美,这些诗作以及诗作背后的故事,正是何道生在视察泉务的前前后后与东岳岱宗结下的情缘。

猜你喜欢

济宁泰安嘉庆
嘉庆真是被雷劈死的吗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教皇帝说话
Reflections about the Summer Camp of Shandong University
济宁有线“屏屏通”便民惠民生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