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与治疗新进展

2018-06-14葛冬莹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咽鼓管分泌性中耳炎新进展

葛冬莹

【摘要】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来说,其自身的发病机制当前尚不清楚和明确,咽鼓管功能缺失和感染被认为是其自身的核心病因,但是针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当前还未形成准确的治疗方案,目前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而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及表面活性物质等。本文主要根据前期研究的基本结果,对分泌性中耳炎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治疗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 治疗; 新进展

doi:10.14033/j.cnki.cfmr.2018.3.0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3-0178-03

中耳炎作为一种产生于中耳的非化脓性炎症疾病,患者的听力将会迅速降低,而主要症状则是中耳积液。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来说,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极为常见,该种疾病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极高[1]。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自身的抵抗能力低下,咽鼓管腔长度有限,内径过宽,从而使得咽部细菌或者分泌物容易经过鼓室,这些急性和慢性炎症反应都会引起中耳积液,最终使得分泌性中耳炎疾病的出现[2]。

1 分泌性中耳炎的根本原因

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来说,其自身的发病机制当前尚未明确,但是针对咽喉管功能不良及感染性质来说,其自身的致病基因已经被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除此之外,其自身和变态反应性和其他损伤及内分泌性疾病联系极为密切[3]。深入分析该种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咽鼓管阻塞和自身的功能障碍,使得空气难以顺利进入中耳腔,而中耳腔中的空气由于吸收状态,而出现负压状态,在此背景下中耳黏膜血管将会不断扩张,通透性增强,最终形成中耳积液[4]。

2 药物治疗措施

2.1 抗生素的使用

在传统治疗过程中,因为不能够在中耳积液中检查出相关细菌,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无菌性炎症,但是伴随着检验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随着PCR技术的使用,在中耳积液中已经发现了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多种细菌[5]。正是因为存在细菌感染的相关证据,因此对于抗生素的使用也变得更有依据性。在中耳积液的治疗过程中,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在此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及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6]。

2.2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作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最为重要的药物,糖皮质激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口服也可以进行注射,其自身的实际使用周期较短,但是倘若长期使用该种药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在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口服过程中,将会对丘脑和垂体的功能产生极大的抑制作用,继而造成骨质疏松,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限制[7]。当前来说,在该种疾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已经明显减少。根据相关研究得知,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中存在较多的免疫成分,该种现象说明在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免疫反应,该种变化也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8]。据此可以说明,使用激素展開鼓室局部的治疗其实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通过局部用药能够显著减少全身用药所产生的副作用。此外在局部用药过程中药物自身的基本浓度也会更高,能够有效抑制炎症的进一步扩展,最终实现治疗效果的提升[9]。

2.3 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

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在咽鼓管上皮中生长有表面活性物质的板层体结构,该种结构能够产生表面活性物质,从而降低表面张力,增加咽鼓管的开放程度。在实际临床研究和治疗过程中,最常使用的促表面活性物质是氨溴索,借助该种物质能够显著提升咽鼓管和中耳黏膜表面活动物质的合成和分泌,继而改变咽鼓管的开张压力以及顺应性,最终实现通气改善的作用[10]。此外,通过该种方式可以对黏膜纤毛进行运输,推动中耳积液的排出,实现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根据相关研究得知,氨溴索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局部治疗和使用过程中,能够针对局部炎性反应和积液产生极强的干预和治疗作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已经得到验证[11]。

2.4 抗组胺药的使用

作为分泌性中耳炎最基本的发病根源之一,变态反应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作用,而借助抗组胺药物能够对炎性介质的释放产生极强的抑制作用,继而确保鼓室和咽鼓管的黏膜水肿情况得以缓解[12]。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发现,借助抗组胺药物对患儿开展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极为明显,该种临床现象也说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和变态反应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而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口服和鼓室内给药两种方式[13]。

2.5 疫苗的使用

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研发出针对分泌性中耳炎预防的相关疫苗,当前我国将卡介苗使用于分泌性中耳炎预防的临床数量十分有限,而国外针对该种疾病的研究数量较大,有多位专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卡介苗自身具有极强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通过Th1/Th2细胞的平衡,实现分泌性中耳炎的质量,当前关于该种疾病预防方式在国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4]。

3 手术治疗

3.1 鼓膜穿刺技术的使用

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借助鼓膜穿刺技术不但能够准确判断疾病,更能够对其形成治疗,该种治疗方式更具有操作简单和对患者损伤小的基本优势。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通过鼓膜前下方或者后下方刺入到鼓室,对针头进行固定,并将其中集聚的积液吸取干净,并根据积液的不同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15]。在鼓室注射治疗过程中,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的实际治疗效果和鼓膜自身的配置基本相同,但是前者引发并发症的概率更低。通过鼓膜穿刺鼓室主要技术,不但能够对鼓室中的积液形成引流,更能够确保中耳腔负压得以缓解,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中耳腔[16]。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枕头出现移动,那么将会使得听骨或者窝窗及前庭窗受损,继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并发症。该种治疗方式的缺陷在于,自身的穿刺通气时间较短,在穿刺过程中中耳炎通常没有完全痊愈,中耳腔中容易再次出现渗出液,必须进行多次刺穿和引流。

3.2 手术治疗中的鼓膜切开置管技术

该种技术将鼓膜切开后,会将扣眼形状的通气管放置于鼓膜切口之上,在此过程中通气管会保留6~8周的时间,而最常保留时间会达到1年之久[17]。借助一次性的留置导管,对患者鼓室中存在的积液进行排出,而借助导管还可以进行相关治疗药物的注射,从而保证患者鼓室内外的气压能够长期保持稳定,以促进咽鼓管相关功能的恢复[18]。鼓膜置管之后,常常会出现通气管堵塞和感染及鼓膜穿孔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从而提升治疗成功率。

3.3 鼓膜造孔技术的使用

作为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式,激光和等离子鼓膜造孔技术具有创伤小和安全及治疗效果良好的基本特点。有多位学者关于鼓膜激光打孔和鼓膜置管治疗的研究中,通过对鼻咽癌放射治疗之后效果的比较,发现采取二氧化碳激光鼓膜造孔术治疗鼻咽癌的效果最为明显[19]。

3.4 通过电子鼻咽喉镜或者鼻内镜进行下咽鼓管的药物注射

电子鼻咽喉镜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技术,其通过口或者鼻子将导管插到咽鼓管口中完成药物的注射,此时药物经过咽鼓管将会进入到鼓室,继而实现消肿抗炎的作用,有效减少鼓室渗出液并将其排出,恢复鼓室内外的压力[20]。该种治疗技术不但能够对咽鼓管进行疏通,消除咽鼓管的堵塞并改善相关功能,更可以实现对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的抑制,环节咽鼓管黏膜的水肿情况,在极大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5 咽鼓管球囊扩张技术的使用

就咽鼓管来说,其自身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对中耳和鼻咽部位之间的压力进行平衡,对黏液纤毛进行清除,最终确保鼻咽部位的声音和回流。该器官的表面存在活性物质,其能够降低自身表面的张力,始终维持管腔开放的正常性,该种功能对于维持咽鼓管的正常功能具有极强的帮助作用[21]。但是一段出现分泌性中耳炎,则会使得咽鼓管分泌物显著增加,活动物质明显减少,长此以往将会使得咽鼓管出现肿胀,继而对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产生影响。但是随着咽鼓管球囊的扩张,将会确保活性物质再次重新分布,实现咽鼓管功能的恢复。相关研究发现,咽鼓管球囊扩张手术在治疗中耳炎方面的临床有效率能够达到95%以上,对于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也达到了97%以上。

3.6 腺样体切除技术的使用

咽鼓管口阻塞很有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引发的,该种症状也是引发部分分娩行中耳炎的重要原因。腺样体的肥大将会使得咽鼓管的引流受到影响,从而使得中耳腔负压增加,后续引发中耳黏膜静脉扩张淤血和血管壁通透性提升,最终出现鼓室漏出液[22]。借助腺样体切除技术能够在监视屏幕下对多余腺体进行切除,自身具有视野清晰和操作方便,不会损伤周围组织,并发症较少等多种优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值得大力推广。相关学者发现,腺样体上的细菌生物膜的产生对引发中耳炎疾病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腺样体的表层和内部中取样发现,不同病菌的发现率大约在10%左右,其中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以及卡他莫拉菌等。腺样体的切除手术和传统刮除腺样体的手术在临床效果方面相比较发现,腺样体切除术效果更好,該手术通过鼻内镜下鼻口结合动力系统腺样体切除术,利用镜光源显示技术,通过屏幕显示内部结构进行手术,这样视野比较清晰,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且准确性较高,不容易对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手术后并发症比较少[23]。

3.7 突手术及鼓室探查术的应用

对于伴发隐蔽性乳突炎症或者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乳突炎症患者来说,通过手术治疗能够实现鼓窦开放,清除中耳腔中存在的积液,并且将咽鼓管口的肉芽予以清除,最终实现全部气房和黏膜的清除,最终形成独立和乳突无关的空腔。研究发现,对于反复发作,通过上述治疗方法都打不到预期效果的患者可以进行乳突术或鼓室探查术来治疗中耳炎,将乳突进行切除,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鼓窦,咽鼓管,鼓室以及乳突的引流通气,从而减轻中耳炎的症状,减少中耳炎的复发率[24]。

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现在也没有具体的定论,从近年来学者们对该病的研究可以发现,细胞因子和中耳炎的发生和反复有着一定的关系,为将来对该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盼望着在将来可通过细胞因子来制作疫苗或拮抗剂等,将该病的致病因素消除[25]。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分泌性中耳炎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会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针对不同病因形成与之对应的治疗方案。而治疗的核心在于保证中耳内外气压的平衡,有效恢复咽鼓管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必要时进行微创治疗。借助已经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的卡介苗和细胞因子拮抗剂等药物,对SOM进行预防和治疗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Cole L K.Primary secretory otitis media in Cavalier King Charles Spaniels[J].VeI Clin North Am Small Anim Pract,2012,42(6):1137-1142.

[2] Cunsolo E,Marchioni D,Leo G,et al.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Eustachian tube[J].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1,2010,23(1):4-7.

[3]张良,刘蕊.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与治疗新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8(4):43-45.

[4]李军.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进展[J].临床医学,2013,33(4):117-118.

[5]王正敏.渗出性中耳炎的外科治疗[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63-66.

[6] Mustafa P,Gokhan A,Mehmel E,et al.Effectiveness of intratympanic dexamethasone in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resistant to conventional therapy[J].India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3,65(3):461-467.

[7]高文燕.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药学研究,2015,34(5):302-303.

[8]张永华.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和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16,9(1):48-49.

[9]侯玉凡,李泽民,郭颖,等.氨溴索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实验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17(1):18.

[10]孙丹洋.不同治疗方案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2):1903-1904.

[11]闫宏岭,李淑娟,李翠平,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抗变态反应治疗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1):5090-5091.

[12]孙荣,唐新业,王永红,等.糖皮质激素与BCG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8):1191-1193.

[13]薛莲,周建荣.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7):3219-3221.

[14]李明.鼻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80例疗效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9(2):156-157.

[15]陈艳芳,王鸿南,吴玮,等.耳内镜下双人操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和方法[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818-2819.

[16]杨琳,赵守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3):328-331.

[17]冯炜,刘汝利.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9):108-112.

[18]闫宏岭,田佳新,李凤伟.唐山地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现状与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17(8):433.

[19]谢华,孙文忠.分泌性中耳炎的形成机制与鼻咽癌放疗的相关性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9):1610-1612.

[20]丁国强,沈雁.咽鼓管黏膜超微结构及其细胞生物学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4,28(3):137.

[21]邱丽华,秦学玲.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的检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5):296-298.

[22]陈亮,黄以乐.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25(3):135-138.

[23]林杰,牟忠林,祝光仪,等.鼻源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及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雜志,2011,25(7):301-302.

[24]田佳新,王军,王荣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与咽鼓管圆枕形态的相关性[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20(12):645-646.

[25]薛英,彭涛.鼻咽癌放疗对耳损伤的临床观察[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5):720-722.

(收稿日期:2017-07-06)

猜你喜欢

咽鼓管分泌性中耳炎新进展
在线分析仪表和系统及其应用技术新进展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治中耳炎要训练咽鼓管功能
2016年EMSEV学术研讨会与震磁研究新进展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新进展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分析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新进展及启示
鼻子塞了,缘何耳朵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