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的诞生

2018-06-14贾会哲

北京档案 2018年5期
关键词:物理所服务部海淀区

贾会哲

北京市第一個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以下简称“服务部”),诞生于1980年10月23日,是由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等七名科技人员创办的。

陈春先于1978年、1980年先后两次考察了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的“技术扩散区”并深有触动,他提出以中关村为试点,移植美国硅谷经验,尝试着在国内探索出一条把新技术、新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新路。他的想法得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1980年10月23日,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间旧仓库内,召开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常务理事会,陈春先在会上做了题为“技术扩散与新兴产业”的发言,并宣布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科技企业最早的雏形,也标志着北京市第一个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的民营科技机构的诞生。

服务部创建之初,仅凭从市科协借来的一张200元支票,在工商银行东升分理处建立了独立账号。之后又凭借市科协的介绍信到公安部门办理了公章。服务部的日常工作由陈春先和物理所工程师纪世瀛、物理所技师崔文栋、力学所工程师曹永仙、电工所研究员陈首燊、电工所工程师吴德顺、清华大学讲师罗承沫组成的七人管理小组负责。为加强小组的权威性,市科协的陈庆国兼任组长。

服务部成立的宗旨是团结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及工业应用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推广先进技术的交流和新成果的应用,通过具体服务项目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服务部的主要工作是从事信息产业的研制、开发、咨询服务、教育培训以及有关商品的经营等。同时,陈春先还提出了“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民办企业原则。服务部参照老师讲课费的标准发放津贴,一般每人每月七八元,最多15元。

服务部成立后,业务开展顺利,在近两年的时间内签订了27个合同,与海淀区四个集体所有制单位建立了技术协作,帮助海淀区劳动服务公司建立了三个科技服务部、一个电子工厂,并联合建立了第一个民办科技电子电工培训班,为国内的科技开发培养了自己的人才。

然而,新生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82年,服务部发展遇到了阻碍,被查封账目。正常业务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面临解体的危机。

1983年,新华社记者潘善棠了解到服务部的情况,写了一篇题为《研究员陈春先搞技术扩散实验初见成效》的文章刊登在绝密级内参《国内动态清样》上,以此向中央领导反映了服务部的活动、成绩及社会争论情况。

1983年1月,胡启立等中央领导同志肯定了服务部的发展方向。经过中央批示后,北京市及海淀区政府放宽了在中关村办公司的政策,为服务部的生存带来了转机。1983年4月15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海淀区科委和工业公司支持下,服务部在原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第一个民办科技开发实体——北京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

1984年8月,服务部正式成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独立经营的科技咨询开发机构并更名为“北京市京协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服务部的创办犹如点燃了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的星星之火,随后,中关村地区一批民办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到1984年底,在白石桥路、海淀路和中关村路的“F”形地带内,初步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一条街”。

如今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的制高点和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截止到2017年,中关村拥有1.2万家充满创新活力的高科技企业,在美国商业资源企业“专家市场”公司公布的2017年度全球最大科技城市排名中,北京位列第一。

海淀区档案馆一直非常关注区内像陈春先这样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人士,自2005年起,一直对其档案资料进行征集、整理,目前已征集到他的相关档案资料500余卷件,包括服务部的公章、账簿等,全部收录到人物档案汇集永久保存。这些档案较好地反映了海淀区的文化、科技特色,特别是海淀区民营新技术企业发展历程、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构建新型城市形态等方面的特色。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档案局(馆)

猜你喜欢

物理所服务部海淀区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20世纪40年代政府对 中央研究院的行政考核
物理所氧化亚铜新能源材料分析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本刊读者服务部实用产品推荐
本刊读者服务部实用产品推荐
本刊读者服务部除四害产品推荐
本刊读者服务部实用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