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灌浆DCG在混凝土框架桥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2018-06-14陈华梁

西部交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工法灌浆土体

陈华梁

(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2)

0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建设的大规模投入,路网密度逐渐增大,公路与铁路相互穿插的现象也日趋频繁。对于新建公路下穿既有铁路,往往使用顶进框架桥工艺施工,其能有效降低施工对铁路正常运营的影响,同时施工方便安全,投资相对较少。但近年来工程实践表明,进行顶进框架桥施工时由于原路基状况不明确,往往在施工过程中或工后出现扎头及不均匀沉陷等病害,严重影响工程使用安全。

为对框架桥顶进就位后出现的不均匀沉陷进行处理,以消除工程质量缺陷,文章以玉林至铁山港高速公路下穿益湛铁路混凝土框架桥施工为例,研究化学灌浆DCG工法在其地基加固、纠偏及抬升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对同类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化学灌浆DCG工法技术特点

DCG为一种化学灌浆专用材料,其施工工艺和设备与传统灌浆类似,但由于其可根据施工目的和处理部位地质情况调配化学材料,因而处理更具针对性。其作为一种在建(构)筑物纠偏、抬升的成熟施工方法,于20世纪90年代就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广泛使用,工程效果较好。同时,DCG工法在2005年就获得国家授予“加固地基和抬升调平铺面”的专利化学灌浆方法。相比于传统灌浆,其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1)浆液凝固时间可控。根据施工需要,通过调整特配化学材料与水泥浆的比例控制凝固时间(一般为十几秒到几分钟)。

(2)处理部位精确可控。通过不同灌浆压力和调凝时间控制浆液扩散半径,确保灌进浆材留在指定处理部位。

(3)工程效果可控。利用化学灌浆DCG工法,在加固软弱地(路)基、抬升构(建)筑物时,能依照施工目的实现工程质量控制。

(4)作用机理先进。该工法通过灌进浆材的劈裂、挤压作用提高土体密实度,形成独特立体网状浆脉,极大地提高地基承载力。而传统灌浆则是依靠浆液渗透固结作用提高土体承载力,仅能用于疏松、孔隙较大的土层加固,不宜用于粉质黏土和淤泥土加固。

(5)浆液结石率高。该工法使用的“水泥+化学浆”混合后瞬间凝固,结石率接近100%,且在固化过程中自身不断吸水养护。而传统灌浆结石率≤75%,固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水分,对地(路)基有一定的软化危害,对荷载较大的建(构)筑物灌浆时可能存在越灌越沉的现象。

2 化学灌浆DCG工法加固处理效果

2.1 工程实例

广西玉林至铁山港高速公路下穿益湛既有铁路,相交处铁路和公路均位于曲线段。工程采用顶进混凝土框架桥施工,其孔跨布置与公路路幅宽度相适应,采用2~14 m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中心线与公路切线平行,框架结构内空高度为6 m。

该框架桥施工完成后发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降现象,其中最大沉降量为58 cm,四角沉降差达30 cm。尽管铁路可通过增高道渣、整修路轨等方式保证线路安全运行,但已无法满足高速公路净高控制要求,需对框架桥采取抬升措施,使其恢复原设计标高。

经地质补勘发现,原铁路路基下有强风化层,且地下水丰富。框架桥施工中路基开挖及孔桩施工等造成土体工程特性发生变化,使其承载力降低,因而发生不均匀沉降现象。为使该框架桥既满足铁路的安全运行,又满足高速公路设计要求,必须对该框架桥基础进行原位加固,同时实现纠偏抬升。

2.2 灌浆设计参数

使用水、P.O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速凝剂、减水剂和防析水剂制备的化学浆材进行灌浆处理,水灰比1∶1。注浆孔横向排列平行于益湛铁路中心线,纵向排列平行于高速公路中心线,位于基础范围内和外的孔距分别为4 m和2.23 m,排距分别为2.38 m和2 m。浆液凝固时间<60 s,加固和抬升过程注浆压力分别<1.5 MPa和2.5 MPa。注浆流量7~10 L/min,最大不超过20 L/min。

2.3 施工工艺

根据地质报告资料,并结合现场考察分析,分如下三个阶段进行灌浆施工:

2.3.1 框架桥基础范围外路基加固

冲孔桩施工过程对框架桥基础范围外土体造成扰动,进而使其承载性能下降。采用化学灌浆施工过程中,由于该范围土体较为软弱,故直接采用压水冲孔方法将灌浆管伸入土层进行灌浆作业。灌浆开始时灌浆孔周围有地下水冒出,表明此时浆体对土层起到挤密作用,随着灌浆进行,冒水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此时灌浆压力增加,框架桥基础周围挤出大量泥浆,表明浆体对泥浆起置换作用,土层进一步密实,强度提高,对框架桥基础形成环形包围圈,为进行基础底部土层加固提供有利条件。

2.3.2 框架桥基础范围内路基加固

由于基础下1 m处存在片石,故采用钻孔方式进行化学灌浆。同时为保证灌浆加固过程中框架桥基础均匀抬升,在基础范围设置3排灌浆孔,并将灌浆分为两个批次作业,第一批次为奇数列,第二批次为偶数列,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基础范围内注浆孔布置图

为保证施工质量,灌浆过程中根据如下三个原则判断是否终止灌浆:(1)灌浆压力>1 MPa;(2)单孔灌浆对框架桥基础抬高达到2 cm;(3)出现明显串浆现象。按上述方法完成第一批灌浆后,发现框架桥基础标高已增加2 cm,表明灌浆初步达到预定效果。但此时发现框架桥顶部铁轨发生变形,为此进行第二批灌浆前对铁轨进行扣轨作业,使铁轨脱离道渣,为进一步抬升框架桥基础提供足够空间。而后进行第二批次灌浆作业,完成基础范围内路基加固。

2.3.3 框架桥基础调平纠偏

由于原框架桥基础出现了不均匀沉降,因而灌浆抬升后对沉降量过大的位置进行针对性调平,根据沉降量不同调整灌浆量。完成上述工序后框架桥已基本恢复平顺,但尚未达到高速公路对净空的使用要求,为此对框架桥北流端继续抬升,减少横坡和超高造成的框架桥内使用高度不足的弊病。

此外,由于灌浆使土体不断挤密,灌浆压力不断增加,此时原扣轨桩受到的横向力也随之不断增加,进而产生水平位移,故灌浆过程中采取如下纠偏措施:(1)对扣轨桩做刚性牵拉限制;(2)调整抬升时的灌浆深度,减少扣轨桩受力面积;(3)对横向位移超出5 cm的扣轨桩外侧土体进行灌浆作业,增加桩外土体强度,以抵抗内侧推力造成的位移。

2.4 处理效果

由于对工艺配方进行精准调控,使浆液准确到达目标部位,对框架桥进行有目的的精确抬升,不但使原来因不均匀沉降产生扭曲变形的框架恢复平顺,而且未对框架桥结构及与之相邻的八字墙、护坡、台背路基等造成破坏。还为满足公路变更设计需要,特地对铁路北流端实施定向定量超抬,最终实现最大抬升量78 cm,使框架桥顶部达到平直(30 m跨度范围直线误差仅6 mm),既满足铁路线路的纵坡要求,也符合高速公路使用横坡和净空的需要。

3 结语

化学灌浆DCG工法具有工期短、造价低及对施工进程精准可控等优点,对下穿铁路或下穿公路的框架桥等类似构(建)筑物的沉陷病害工程实施原位加固、纠偏抬升施工具有良好可行性;可对框架桥进行适当超抬,以增加桥内使用净空;灌浆过程可能造成扣轨桩产生横向推移,故抬升量较大时应就扣轨桩进行刚性牵拉限制。

[1]韩练练.高强化学灌浆在工程补强加固中的研究与应用[J].西北水电,2009(3):43-46.

[2]王大实,赵 永,王鹏程.化学灌浆技术在调水工程上的应用[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9,28(2):54-57.

[3]王大实,郭宏盛,赵 永.JH化学灌浆材料在混凝土修补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6,25(2):49-51.

[4]熊 仅,祝 红,董建军.长江三峡工程灌浆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5]邓敬森,陈雪云,熊厚金,等.原位化学灌浆加固材料[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6]蒋硕忠.绿色化学灌浆技术研究综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23(5):33-36,40.

[7]Lin K L,Wang K S,Tzeng B Y,et al.The reus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 fly ash slag as a cement substitute[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0,39(4):315-324.

猜你喜欢

工法灌浆土体
预制内隔墙板板优点及工艺工法
顶管工程土体沉降计算的分析与探讨
110工法切顶留巷安全技术在张集矿的应用
谷子灌浆期喷施硫酸锌增产
沉井压沉工法施工技术
N-JET工法在大粒径砂卵石地层止水中的应用
大面积超厚层灌浆料施工工艺
改进剑桥土蠕变模型分析
采动影响下浅埋输气管道与土体耦合作用机理
无盖重固结灌浆在乌弄龙水电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