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改变

2018-06-14尤韵雅

建材与装饰 2018年26期
关键词:旧城运河扬州

尤韵雅 孟 婕 彭 悦

(南京工业大学)

1 基本概况

扬州,古称广陵,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部与泰州市交界,东北与盐城市交界,西南与南京,西与安徽省天长市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发展历程

2.1 简述

从最初的城邑邗城起,扬州城市的空间不断变迁,城址推移,城区范围和城池规模也时有伸缩。扬州古为干国,春秋为邗国,秦朝设郡,汉代发展为一方区域中心,隋朝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成为江南漕运和淮南盐运中心。清代,扬州在康、乾两代再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食盐供应基地和南北漕运咽喉,达到了当时中国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巅峰,成为重要的都会城市。直至现代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及城市特色,扬州成为世界遗产城市之一。

2.2 春秋至明清

春秋时期当时的邗邑,被吴国所吞并。于公元前486年在邗邑旧址上筑邗城,作为屯兵贮粮之所,并于城下开沟,连接江淮。汉代时期吴王刘濞重筑广陵城,城周长十四里半。楚、汉广陵城仍旧在邗城旧址上,城有东西二城门及南北二水关,城东、西、北三面环以深濠,南面以长江边的蜀冈断崖为界,面积约3km2。

唐代扬州城包括子城和罗城:子城坐落在蜀冈上,由汉广陵旧城基础上扩建,为官衙集中地,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大街长1860m、宽11m,南北大街长1400m、宽10m,城周长约7km,建成区面积约5km2。子城四角设有角楼,城内有十字街城四面各辟一门,分别与街道相连。罗城位于子城东南蜀冈下的冲积平原,是居住区和商业、手工业云集区。罗城平面呈纵长方形。南北长4200m,东西宽3100m,周长约有17.5km以上,面积约13km2。城内大小道路纵横交叉,构成棋盘式的里坊布局。唐代扬州城市规模大大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中国第三大城市。

宋代扬州分为宋三城,即:宝祐城、夹城和宋大城。北宋时期沿用周小城为扬州府城,称为宋大城。城池选取唐代扬州城比较繁华的东南角地区,占据了唐罗城一角可利用的城墙和战壕。南宋时期,扬州成为与金和蒙元对抗的前线,军事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由此在唐子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堡城即宝祐城。之后又在堡城和府城之间,即唐罗城西北部筑夹城,以沟通堡城和府城,构成了三城南北相连的防御性城市布局。宋代的商业布局大体上与唐代一致,但因为经济的发展,里坊制逐渐被打破,原本的商业格局呈现出慢慢解体的趋势,并逐渐向居民区内渗透。

明代扬州分为旧城和新城。旧城是明攻占扬州后在宋大城西南角基础上改筑成的,其东、西、北三面有城濠相绕,南以运河为界。新城即在宋大城东南隅筑城与旧城相连。新城东、南以运河为濠,北面挖濠与旧城壕及运河相通,西以小秦淮与旧城为界,城区面积约5km2。新旧两城并连,成为一体。

清代扬州城延续明城格局、范围及规模,仅于旧城南门外增筑了一段城墙,设置了通江门和水门。在通泅门外也筑拦马墙一段,曰“挡军楼”。清朝后期扬州城中城区和郊区并重、旧城和新城并重、街巷和建筑并重,至此,京杭大运河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商业区仍然集中在运河附近(图1)。

图1 春秋时期至明清时期城市区域图

2.3 民国至今

建国以来,在明清古城基础上,城市空间向外发展,尤其是向南沿江区域发展很快。扬州城市形态的演变呈现出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几个方向圈层式扩展的特点,城市形态呈现明显的老城区-工业带-居住带的圈层式特征。圈层式的扩展方式导致了“作茧自缚”的结果,城市建成区向外扩展阻力重重。1990年代,提出“保护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的思路(简称“西进南下”)打破了扬州长期以来形成的圈层式空间格局,转为定向“扇形扩张”的方式(图2)。

图2 建国以来城市区域变迁图

如今,扬州市进入全面发展与快速扩张的时期,中心城市与江都乃至仪征的整合一体化趋势已经日趋明显,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模式越趋复杂,呈现“圈层+扇形+跳跃式”发展。2005年提出沿江城镇“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奠定了扬州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基础。

3 外部导向因素

3.1 水系演变

扬州古代城市的发展与京杭大运河关系密切,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承担着重要的航运功能,其次是扬州凭借运河和长江之便成为全国中转站和海外贸易港口,其辐射可以通达古代中国的各个区域和东西及西亚的很多国家。近代以后,运河贸易渐渐衰落,扬州市从其他要素寻找城市空间增长点。运河不但与扬州城址变化息息相关,还影响了扬州“市”的变迁。唐代罗城在纵贯南北的干道旁是并行的运河河道,集中的大市、小市就设置在河上的开明桥和小市桥旁。市场临河而置是扬州的一个特点,水陆畅通,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宋代沿运河的商业街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向两旁的居住区渗透。宋以后的城市的“市”虽有多种形式,但由于商市从来就与交通运输密切联系,明清时运河的流域仍是商业中心。

3.2 铁路交通

近代,全国铁路开通、水运衰退。失去交通枢纽地位的扬州逐渐沦落为江北小城。2003宁启铁路建成,扬州迎来了铁路发展时代,由于铁路限制城市的北移发展,便捷了西部空间,城市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向西扩展,从市中心到西区火车站的范围里,大面积建筑拔地而起。一个集商贸、住宅、旅游为一体的扬州新城西区出现了。连淮扬镇铁路的通车带动了扬州城市空间向南扩展,开始了从运河时代向长江时代的迈进。环城启扬高速、京沪高速、宁扬高速,减缓了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外环省道与沿江公路、新淮江公路加强了扬州城区与周边县市的联系。为城市空间的发展、探索新的空间增长点奠定了基础。进入2010年铁路网络、区域性交通及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推动了市域空间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4 结语

扬州城是一座通史式的文化古城,从春秋到明清再到今天,无论是城区的空间结构还是功能布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参杂了许多影响因素,包括运河的演变及衰弱、国家铁路运输的发展、地缘关系的诱导和国家政策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的空间发展与其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国家的政治经济始终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变迁。扬州城由国家在政治经济中心转变为旅游商业城市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也存在着不足,希望本文能为后续的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季鹏.地理环境变迁与城市近代化——明清以来扬州城市兴衰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52~56.

[2]陈双印.五代时期的扬州城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03):101~108.

猜你喜欢

旧城运河扬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如泰运河谣
秋日忆绍兴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