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创业社团模拟公司化教学实践初探

2018-06-13刘斐

东方教育 2018年12期

刘斐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意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近几年,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取得一些效果。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亲身教学实践,认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学生创业社团;公司模拟化创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意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近几年,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取得一些效果。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亲身教学实践,认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一些不足。

一、创业教育理念“急功近利”。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目的,一是普惠性。就是普及创业知识,引导学生体验式创业,让学生在体验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可度和工作的忠诚度。二是选拔性。就是通过普惠创业教育发掘一批具有企业家特质的学生创业人才,通过一对一的创业项目指导,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真正实现创业带动就业。而当前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高校重视不够,认为创业只是极少数同学的个人兴趣爱好,创业教育再怎么开展也不可能“全民创业”,没必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财力。一方面是热衷于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方案设计活动,急于通过个别的创业“奇才”竞赛获奖来证明学校创业教育的成功,这些都表现出很强功利性,而大部分学生只能是袖手旁观的“看客”,这某种意义上违背了创业育人的初心。

二、创业教育内容“纸上谈兵”。创业是实践要求很强的一项技能,是一个人领导能力、商业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与锲而不舍精神等共同作用的实践过程。这要求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但当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创业教育课程和无创业经验的创业导师,使创业教育成了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知识普及。

三、创业教育评价“轻重失宜”。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普遍存在:学生考核以考试是否合格,教师评价以是否获得创业竞赛奖项为标准。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真正想创业或正创业的学生不能按时参加课程学习而得不到认可,为了修学分而参加创业课程的同学反而轻松拿到学分,实质上学生都没有得到该有的认可、成长或提升。教师为了获奖而教学,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少数创业人才的发掘与创业计划书撰写与比赛答辩上,创业教育忘记了初心,远离了梦想。

四、创业实践项目“虎头蛇尾”。创业项目从创意想法到落地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人员团队、资金场地、时间精力等多方面综合投入。很多学生创业项目或是课堂上的纸上谈兵、无可操作性,或者缺少团队,资金、时间支持胎死腹中,或者是缺少执着坚守精神,无疾而终,或者是因为缺少导师指导,方向定位不准,或是因为毕业离校后继无人等。相当一部分学生创业项目都夭折了。创业的不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项目、资源与人力的浪费,依托创业项目的团队断代了,以老带新的师徒传承型教学被割裂了,学生实践实习平台也不存在了,创业项目“昙花一现”,很难持续做大做强,形不成校内外品牌效应及影响力。

这些问题反映出的是创业教育与评价模式的欠缺。笔者结合几年来一线教学实践心得,认为通过创业社团模拟公司化教学与实践来开展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当前创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离,项目无法代际传承的问题。

一、通过年级分层的社团纳新挑选创业爱好者。

据笔者不完全了解,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在人、财、物等某些方面总有一些自己的资源。或是从小商业熏陶,或是经济实力较好,或是沟通交际能力较强等。将这些学生通过社团的形式聚集起来,组织多层面的交流会,多行业、多专业、多领域之间的头脑风暴,利于发掘更多有较强操作性的创业项目,利于资源的优势互补来解决创业过程中资金、货源、人力等多方面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智力共享、行业互补、资源共享,同时也有利于创业团队的初建。

二、通过普惠性创业教育实践筛选创业人才。

以模拟公司化形式进行创业团队组建,对社团成员进行了创业项目分组并开展课程基本教学,学生以项目问题为导向进行学习,思考分析解决可行性,公司定位、盈利模式与营销渠道等系列问题,同时完成团队职责分工与管理制度。通过项目体验式实践,进行项目与学生的自然筛选。比如创业项目操作性不強的、认为性格与能力不适合创业的学生等会被淘汰。筛选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学生可以重新审视职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也是个人成长的过程。

三、通过导师帮带实现项目发展。

筛选后的创业项目团队,由导师进行优化整合,导师一对一的跟踪指导,从体验式创业逐步过渡到真实创业,逐步实现更大的发展。导师对于团队运行进行监管,对运营过程优化进行指导,确保创业成功率。虚拟化公司也成为学生实践实习平台,一方面社团新人通过观摩、参与团队工作,了解学习,以老带新的师徒型虚拟公司运营模式就基本实现了。另一方面也为创业团队骨干选拔补充了人力。部分项目随着毕业生离校而进入社会,部分项目在校内通过新老交接而持续运行,从而实现了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四、通过实效进行学生考核与教师评价。

创业项目运行好的团队自然获得较好的成绩,被实践淘汰的项目团队成员获得合格的成绩,中途离开或不遵守公司纪律、无团队意识的成员直接考核不合格。同时,教师带出创业团队的多少、公司运营的状况也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依据,这样也就实现了学生考核和教师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

通过纳新、组团、教学指导实践、新老传承的社团模拟公司化运作,实现了创业教育的校内良性循环,是对传统创业教学的一次创新性尝试,对于促进学校创业教育,减轻课程教学负担,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丽.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误区与破解[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0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