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应有农村视角

2018-06-11鄢超云马波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儿童幼儿园

鄢超云 马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学前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中,有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门讨论,甚至也有专门的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如1983年,教育部就曾颁发《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南京师范大学的农村幼儿教育项目、学前一年课程研究,中央教科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河北、貴州两省等地开展的“农村幼儿教育体系研究”等,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学前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不从数据、政策、研究上做梳理、总结,而是想探讨视角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的城市视角

农村与城市是一对概念,谈到农村自然会提到城市。从学前教育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农村学前教育还是城市学前教育,都是学前教育,也就有共同的规律、特点、问题。相对而言,城市学前教育先发展,有发展的经验、教训,这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农村之所以是农村,就是因为它不是城市。城市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有些适合农村,但未必都适合农村。如果完全用城市的视角去看农村的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就异化为“问题学前教育”的代名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对策”之类的文章、研究,比比皆是。有人觉得用“问题”还不够,甚至要用“痼疾”“瓶颈”等词语,更能表达作者们的心情。

农村学前教育究竟有哪些问题?在2010年以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政府投入不足”“领导不重视”“硬件差”“师资水平低”“家长不重视”……相应的对策则是“加大投入”“领导重视”“更新观念”……但是,2010年以来,政府重视了、投入了、硬件改善了,农村学前教育还是问题多多。大家说,虽然投入增加了,但是大多投在了硬件上,这样投得不对,硬件改善了软件又不行,新园多、新教师多、教师的流动性大。反正,农村学前教育就是不行,就是问题的代名词。

常年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总体思路是,用发展得好的城市幼儿园帮助发展得不好的农村幼儿园。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中,“结对帮扶”“传帮带”“支教”“送教下乡”“派驻园长”“派驻老师”等等是高频词。新近流行语是“集团办园”,通常是以县里比较好的几个“龙头园”,以这些幼儿园为核心成立集团。集团里有镇幼儿园、村幼儿园(点)若干。最成功的集团,就是把镇上幼儿园、村上幼儿园,办成跟县里龙头园一模一样,如此就能“让农村儿童同样享受城市里的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反过来说,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就是一个农村学城市、小城市学大城市的过程。

以上这些就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城市视角。

城市视角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对比视角、问题视角,将农村跟城市这个“标准”进行“对标”,更多地看到了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这种情况很像我们用成人的、对比的视角来看待儿童。对此,杜威有很深刻的论述:“这种倾向是由于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我们之所以仅仅把儿童期当作匾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这样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我们把儿童换成农村、把成人换成城市,同样有启发。

城市视角的第二个表现,大家极力地看到、发现农村学前教育的优点,但这些优点更多地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比如,人们通常会说农村幼儿园的地方大、自然资源丰富、空气好,这是因为城市不具有。因此,城里专家到农村,对农村幼儿园、幼儿教师有如此多的资源却不用,大惑不解。“遍地都是资源,四处都是资源,为什么不用呢?”在大家开出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处方”中,常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农村的表扬也带着深深的城市印迹。

城市视角的第三个表现,就是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教师培训的城市化。以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为例,不管是农村幼儿教师进城还是城里教师下乡,都是城市的优秀幼儿教师在讲、在做,农村幼儿教师永远是在听、在学。这样培训的结果,就是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变成了一个农村模仿城市的过程。笔者曾经看到一个农村老师到北京学习回来后,跟当地孩子讲节约用水,“小便了要按小的那个按钮、大便了按大的那个按钮”;在另外一个农村幼儿园里,墙上贴着如何使用座便器的图片,但明明该幼儿园的厕所就是一条沟。并非农村幼儿园就只能讲农村,他们也有权了解先进、发达。但在这些洗手、喝水都成问题的情况下,孰重孰轻、孰先孰后?

城市视角的第四个表现,就是“质量评价”“评价标准”的城市化。随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问题就非常突出。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园?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农村好园?

“示范园”“等级园”“优质园”的标准更多的是基于城市而提出的,对农村的考虑更多是降低标准。比如,城市60分通过,农村可以55分通过。

城市幼儿园有而农村幼儿园没有的,城市幼儿园没有而农村幼儿园有的,这种差异如果没有被考虑进去,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就没有被充分地得到反应。比如,有的农村幼儿园可能并不提供午餐。

另外,这种质量是绝对质量(幼儿园跟一个客观的标准相比)还是相对质量(跟过去相比、跟当地的幼儿园相比)?有人向笔者推荐一所农村“好园”,理由之一是这所幼儿园的孩子脸先得干净。如果你未曾到过这样的幼儿园,如果你没有连走十几所当地幼儿园,满目所及都是脏兮兮、臭烘烘,那么是很难理解这种推荐的。也会很难理解在一些农村幼儿园会有卫生区(不是放卫生工具,而是洗脸、刷牙的地方),甚至有的幼儿园会一个月替孩子洗一次衣服。可惜,这些质量未必能够在各种评价标准中反应出来。

因此,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需要视角的转换,需要从城市视角向农村视角的转换。其实,这种视角转换的探索,一直都存在,比如,解放前的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先辈们的实验与探索就带有农村视角的意味。

两种农村视角

说农村学前教育要有农村的特点、要姓“农”、要有农村视角,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农村特点、农村视角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存在两种农村视角。

第一种农村视角,是指研究者站在农村的角度,代表农村,为农村而呐喊、发声、写作。这是一种底层视角。“底层研究将研究的视角从上层精英转向底层民众,关注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无声者、无名者,在宏大叙事中寻找底层力量的崛起”。底层视角特别关注那些哑然无声、被遮蔽的、被隐匿的民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曾说,“作家要为那些不能擁有自己声音的人而写作”。

在学前教育中,农村学前教育就是无声者、无名者,是被遮蔽的、被隐匿。当我们讲农村视角时,就是要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出声音。虽然农村学前教育被推到改革的前沿,成为“显学”,但真正农村教师、农村儿童、农村家长的声音,依然是不被重视的。

第二种农村视角,是真正农村人自己的视角。这里的农村人,包括农村幼儿、农村幼儿教师、农村家长、农村群众等。农村人自己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主体,他们自己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让农村幼儿教师通过改革实践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角”。要做到这一视角,特别不容易。

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第一,中国非常辽阔,中国之大大在农村,农村的差异更是非常之大。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中国农村”。有的农村已经非常富裕,有的农村还极度贫穷;有的农村集中居住,有的农村非常分散;有的农村交通发达、公路已经户户通,有的农村交通不便、山高路远;有的农村还是费孝通意义上的乡土社会,有的农村已经城市化、经济化,村民已经遍布天南海北。第二,农村是发展变化的。40年前的农村、20年前的农村、10年前的农村、今天的农村,正在快速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教育。

农村儿童的视角

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农村儿童理应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中心。当我们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农村视角时,当然不能缺失儿童的视角。

要了解农村儿童的视角,需要人们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在成人社会中,儿童是弱势群体,其声音通常被人们所忽视。《儿童权利公约》强调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在第十二条指出“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农村,儿童的声音更容易受到忽视、没有被人们所听到。农村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父母都应该倾听儿童的声音。与农村学前教育相关的人员,如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儿童读物创编者,也应该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

大约20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新蓉老师曾组织过一个“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 的活动,一个13岁的回族女孩不断告诉访谈者“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困难就是洗锅”,很多城里人就听不懂。倾听农村儿童、理解农村儿童是多么的重要。遗憾的是,这个项目里没有“农村学前儿童”。

农村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水平、特点、需要,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实践上来看,大家都认可,对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可以通过“五大领域+学习品质”来概括。在这些领域之中,农村儿童的发展水平如何?哪些是农村儿童的长项、哪些是他们的弱项?农村儿童的发展有何特点、有何需要?哪些是现实的需要、哪些是未来可能的需要?越是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就越是具有农村儿童的视角。

下面是值得关注的一些方面。

出身农村的人相对能对农村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用俗话讲,就是农村长大的人应该能够讲得清楚农村。虽然在学前这个阶段,他们还不能解释清楚农村,但应该为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解释农村打下基础。农村儿童没有“农村”性。对于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农村生活、成长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们的根。

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生活经验正在快速城市化,越来越单调、贫乏。吃零食、用手机(或看电视),成为农村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尤其是随着农村交通的发展,家长越来越不放心孩子独自出门,比如因摩托车、电瓶车增多而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隐患增多。那种漫山遍野跑跳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大量的时间被限制在家里、院子里。与物质的贫困相比,农村幼儿生活经验的窄化、单调、贫乏是更加值得关注的。当然,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农村学前儿童”。比如,有的农村学前儿童通过媒体,了解了很多知识、信息;而有的农村学前儿童,可能有随父母到到过父母打工的地方,或者曾在城市上过幼儿园。

在健康领域,在一些贫困地区,发育问题、营养不良现象还客观存在;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一个突出问题,如个人卫生(洗澡、剪指甲、洗手)、喝水(喝安全的水、科学地喝水)这样看似微小、不是问题的问题,但也是最基本的。在语言领域,农村学前儿童相对缺乏大量的阅读机会,在大胆与人交流、与陌生人交流、在大众面前表达等相对不足。

除了看到农村学前儿童发展上的弱项,还应看到农村儿童的发展强项,用强项去带动他们的弱项。在某地的一所村幼儿园,笔者发现孩子们活动时非常专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上课老师(也是幼儿园的园长)的老公进教室问一个东西在哪里,老师一边与丈夫对话一边跟孩子讲课。即便这样,整个过程中孩子仍然比较投入、专注。

笔者还曾模仿“三种文化里的学前教育”的研究方式,拍摄了一个农村幼儿园的视频并播放给不同地区的老师看,其中一个上海老师看了这一视频后,感叹这个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差、教师水平差,但是儿童很快乐”,城市里的幼儿园“设施条件好、老师水平高,但儿童不快乐”。

除了大众常说的农村儿童身体好、处理能力强、朴实、吃苦耐劳这些品质外,他们确实有不少强项,只是被关注得比较少。

农村家长的视角

通常情况下,农村幼儿家长被描述为不重视学前教育,只认可读、写、算。我认为,这是极大的误解。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深切感受到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遗憾,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不少农村的家长会到镇上或者县城里去租房,让孩子的妈妈或爷爷、奶奶陪读。这样的做法显然不是不重视学前教育的表现,而是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在一篇批评农村家长不重视学前教育的文章里,同时又指出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的问题在于,不知道重视什么、怎么重视。

农村家长更重视他们能够“看到”的学习、成长。为什么重视读写算?那是因为这些东西孩子是否学到了、学得多还是少,农村家长看得到、看得懂,还是农村家长自己缺的、比不上城里人的。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是一种常识。如果农村家长能够看到读写算以外的学习和发展,能够看到这些学习与发展确实在发生,看到其意义,就会重视这些读写算以外的东西。因此,农村幼儿园不只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还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某地的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幼儿园,为了让家长看到积木游戏意义和价值,让家长自己搭高楼、观看自己的孩子搭高楼等,通过多种家长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家长“看到”了搭积木的游戏是有好处的,就像是在学数学。家长们更加理解幼儿园的做法,认可、配合、支持幼儿园开展游戏。而曾经有所农村幼儿园学习城市幼儿园的做法,要求小朋友回家带一个桔子到幼儿园,以便开展活动,就被家长误认为老师要求带水果到幼儿园“孝敬”老师,而颇有意见。

农村家长学历不高,因此不要搞得太复杂、要符合农村家长的认知特点,尤其不要有太多的术语(可以想一想陶行知前辈)。农村普遍存在隔代教养的情况,要注意祖辈教养孩子的特点。要注意到他们有农忙、农闲之分,不要在农忙时开家长会、搞亲子活动。总体而言,农村家长是尊师重教的,需要幼儿园讲出让他们能够听得懂的道理、让他们能够看到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农村幼儿教师的视角

农村幼儿教师,被认为是硬件改善之后,农村学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农村幼儿园的教职工配备不够,有些班级甚至只有一个人,且他们的学历不高、专业学习不够、一个班的儿童人数多。请注意,这些问题、现象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一些要求是否偏高、过高了,是否有些不合理?比如,大家要求农村幼儿教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玩具。将如此有创造性的工作,交给农村幼儿教师这一群体,是否有些要求太高?

如果我们近距离、长时间接触农村幼儿教师,我们会发现他们更多的专业、可爱和值得尊重。

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有些农村教师对孩子很了解。尤其是如果这些农村幼儿教师是来自本乡本土的,那么他们不仅了解儿童,还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其他很多东西,与孩子的互动也很有针对性。比如,在一次分发牛奶时,笔者注意到一个小女孩的情绪不太好,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见老师发完牛奶后,蹲下来跟小女孩说:“你看嘛,你这个这里写的是260,那些高的写的也是260,是一样多的。你喝嘛。”笔者并不知道这个老师是否知道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但在我们看来,老师如同皮亚杰般具有智慧。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清楚地知道对孩子而言,2+6与6+2是不一样的,还有当他们掰手指头时,困难在哪里。笔者越是在农村走得多,就越觉得那些对农村幼儿教师的批评,有时候是不公平的、是不了解真实情况的。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说用城里的优秀老师去帮扶农村幼儿教师。笔者很是怀疑,这样是否真的能帮能扶。一些农村幼儿、家长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其分析、解决也是非常需要智慧的。笔者曾听一所村里的幼儿活动点的老师讲述,她在劝说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需要动点脑筋。这位老师是本村长大回到本村的。因此,有一位看着他长大的家长,就反问老师:“你读那么多书,还不是回到村里了。读书有什么用?”下面是他们的对话:“你晓不晓得咋个去雷波(县城)?”“晓得,就是去坐班车嘛。”“那你晓不晓得咋个去成都嘛?”“晓得,就是到雷波去坐大巴嘛。”“那你晓不晓得咋个从成都坐飞机到北京?”“不晓得。”“你把钱给我,我就晓得咋个从成都坐飞机到北京去。你娃娃以后有钱了都不晓得咋个坐飞机,你觉得好不好嘛?”家长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把娃娃送到幼儿园了。

农村幼儿教师有很强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渴望学习。但在目前的这种培训体系里,真正“非常乡村”的老师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的可能性并不太大。比如,农村幼儿园(点)存在一个老师一个班的现实,使得他们外出学习的可能性较小。即使是在当地学习,也可能意味着幼儿园要放假。即使参加了这些培训、学习,接受的大多也是城市取向的培训,有针对性的农村内容是非常少的。

农村幼儿教师非常渴望得到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比如,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与利用?混龄活动如何组织?班额较大情况下,活动如何开展?教室存在特殊情况(如不规则、小学教室、面积小而人多)下,游戏如何组织?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天气、地形、地势,开展活动?

也许,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幼儿教师的沉默。尤其是考虑到他们的学历(如职高毕业)、专业(非学前专业)。农村幼儿教师自信心不足,不断被打击、否定。用一个农村老师的话说,他们的工作是“无人表扬、没人喝彩”。

农村幼儿园的视角

农村幼儿园的情况非常复杂。比如,农村幼儿园新园多、新老師多,如何来看待“新”?新园、新老师,既可能是一种劣势,也可能是一种优势。很多农村幼儿园(班)附属于小学,因此容易存在“小学化”倾向,但更容易实现小幼连贯。这些幼儿园所在小学的校长,往往就是这些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关键人物。

以种植、饲养、玩沙、玩泥等活动为例。一种情况是农村幼儿园向城市幼儿园学习,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而且农村的资源更丰富。出现的结果是,农村儿童对这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贯的东西不感兴趣。另外一种情况是,农村幼儿园分析了本园儿童的发展需要,用这些孩子们熟悉的材料、资源,来发展他们,引发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比如,农村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自信程度不够,老师们就让孩子们用自己种植、饲养的成果,来交流、表达;幼儿园的孩子创意不够,就让他们在玩沙玩泥中玩出创意、玩出水平、玩出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种植、饲养,让儿童学会观察、记录、调查、统计,指向农村儿童的核心素养、学习品质,该是多么好啊。有些农村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们说,幼儿园的种植跟围墙外面农民的种植不一样,农民种植看收成,幼儿园里的种植看活动、看教育、看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有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必须从农村的角度去看、分析、解决,而不完全是一个简单地学习城市的过程。学习城市必要,但非必须。如果能将视角转向农村,发现农村幼儿园的好,让大家看到农村幼儿园的好,那么才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应该做一做的事情。

笔者一直在跟澳门同济慈善会的工作人员讨论,希望能够发现那些没有名气的农村“好园”,分析他们“好”在哪里,如何让其他同行、相关人员看到他们的“好”,如果可能,推广、复制这些“好”。笔者深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名气的农村“好园”,大家是否应该做点什么?替他们发出声音、为他们呐喊、为农村写作,或者,将他们请到舞台中央,让他们自己来诉说,更或者,将镜头对准他们,播放他们面临的困难以及在面对这些困难时他们的挣扎、坚持和智慧?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我们继续要做的还很多。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儿童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