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融入地方高校教学研究

2018-06-09陈夕阳

戏剧之家 2018年13期
关键词:龙州左江壮族

陈夕阳

【摘 要】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现今广西自治区已经将壮族三月三定为法定节假日,在人民享受美好假期的同时,越來越多具有丰富内涵的节目、晚会、歌墟开始呈现在大众的眼前,由广西电视台《绿色广西》栏目、广西新闻网红水河旅游频道联合主办,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和南宁市明秀小学、广西红水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的2017首届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悄然进入大众的视野,这是一个突破,把地道的壮族文化带进了校园,本文从首届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中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担纲重要演出的节目,研究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融入地方高校教学,探讨地方高校教学的特色、目的与传承。

【关键词】壮族民歌;地方高校;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183-02

一、左江流域基本特征

左江,西江水系上游支流郁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越南与广西交界的枯隆山。上游在越南境内称奇穷河,于凭祥市边境平而关进入中国境内后称平而河。流至龙州县城有支流水口河汇入,称左江。左江流域狭义上包括凭祥市、龙州县、江州区、扶绥,广义上涵盖越南北部、崇左各县、百色部分县暨桂西南地域。这里是广西壮族最集中的区域,占全部人口的近九成,从区域来分析,与越南接壤,口岸众多,文化特点上该区域有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龙州古壮字,这里还是世界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的所在地,音乐文化上有闻名遐迩的龙州天琴、大新高腔诗蕾、龙州调,这都是著名的原生壮族民歌。在首届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艺术节上,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排练的作品《相约木棉花开时》、《龙州调》、《迎客歌》等素材都是来源于左江流域的原生壮族民歌,其中《相约木棉花开时》由刘伟老师作曲,农学诚老师作词,作品地域风格浓郁。一段时间以来,作者对龙州、凭祥、天等、大新、扶绥、靖西、江州区的歌墟做调研,搜寻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通过调查发现龙州歌墟大小共有一百多个,举办时间主要集中于每年农历正月至七月间,规模较大的歌墟有武德乡武德街歌墟、武德乡科甲歌墟、金龙民建歌墟、武德那连歌墟、龙州歌圩、金龙街歌墟等,规模最大的歌墟要数在龙州县城举行的四月十三龙州歌墟;还有天等县龙茗镇古棣壮寨三月三歌坡节,打榔舞,把荷乡农历三月二十日山歌节;还有崇左市石景林歌墟比赛三月三赶歌坡赏木棉,扶绥县渠黎镇笃邦村,宁明骆越始祖祭祀大典,宁明县寨安乡下围村“跳天”、顺宁村山歌对唱、那练村歌坡节等。通过采风、参与研究,这些歌墟活动都存在大量的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如《龙州调》、《金龙调》、《把荷调》、大新高腔“诗蕾”、“诗三句”、《小山调》、《拜囊海》等原生壮族民歌,基本理清在左江流域歌墟流传的原生壮族民歌。

二、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融入高校教学的意义

五年以来作者对龙州县、金龙、民建、大新县、榄墟、下雷、扶绥县、渠黎、宁明县、崇左市、江州区、金山、天等县、向都镇、龙茗、凭祥夏石镇进行实地调查,对农瑞群、陆英莲、农汉忠、农秀军、刘姐等民间艺人进行一对一的采访,详细记录龙州三月三、金山炮龙节、向都霜降歌节、龙茗歌墟、崇左歌坡节等歌墟,记录当地歌墟文化特点,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民歌作品:龙州调、金龙调、大新高腔“诗蕾”“诗三句”、把荷调、小山腔等;对左江流域歌墟文化现状具有初步了解,对歌墟的产生、运行、内容、参与群体、表现形式进行清晰的解读。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几项具有特点的艺术形式:壮族拜囊海、打榔舞、壮剧等,也对一些实力民间艺人进行记录,对具有研究价值的歌墟音乐本体进行很好的记录。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的现状调查,围绕凭祥、龙州、扶绥、宁明、大新、天等、江州区、靖西、那坡、德堡、上思等地歌墟文化,特别是对在区内影响力较大的歌墟:龙州歌墟(上金乡紫霞洞歌圩、金龙镇侬侗节)、大新太歌墟、大新揽墟歌墟、天等向都中和霜降节歌墟 、天等龙茗歌墟,进行实地调研,拍摄视频,收集歌曲,分析歌墟所承载的习俗、文化,对左江流域大型歌墟的了解与研究,了解本地原生壮族民歌传承现状,研究将部分优秀的歌墟文化、原生壮族民歌融入高校课堂,进一步地推广。文化层面,剖析歌墟文化现状、记录歌墟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深刻反映本地民风民俗,分析原生壮族民歌的困局,针对现状研究对策;从采风活动及资料收集来看,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及学者,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旅游、经济等角度进行研究,实地进行挖掘,对于左江流域的音乐文化给予高度重视,期盼有更好的方式进行传承。

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融入高校教学,将极大地保留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拥有着较高的平台,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融入高校教学,将原生民歌提升到高校教育的层面,有利于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推广创新。

三、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融入地方高校教学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作为左江流域唯一一所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办学上一直强调“民族性、边疆性、师范性”,对于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融入地方高校教学做出积极探索。在首届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举办之前,在音乐学院就开设原生民歌表演团,一直从事原生民歌的挖掘与排练工作,以“三月三”为契机,原生民歌表演团排练了《相约木棉花开时》、《龙州调》、《迎客歌》等作品,演出得到各界好评,其中对山歌视频点击率超过十万,点赞5000+,承担起演出的重任。

(一)明确教学研究思路。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道路上,高校具有领航者的角色,对于家门口的音乐文化,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在采风、传播、教学都有着明显的便利,对于区域文化的重视,是原声民歌能从民间走向高校,从高校推广到校园,再推广到社会的基本前提。

(二)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将区域音乐文化纳入高校课程教学体系,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责任,进行考核。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课程上将原生民歌排练纳入学分,将壮族山歌纳入课程,在学院大小的晚会上总能看到原生民歌的身影,积极的培养学生学唱、表演与热爱,并且在全区的红铜鼓比赛中也有不俗的斩获。

(三)提供平台。高校学生学习与高校教师科研都非常强的自主性,高校为教师、学生提高良好的平台,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极大地刺激着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在研究、学习、传播的过程中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结语

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种类丰富,在每年由村民自发的、政府组织的歌墟中有许多展示,随着一些一人的老去,年青人的背井离乡,外来文化的冲击,学习演唱原生壮族的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壮族文化的载体与媒介,原生壮族民歌面临着新的挑战,将原生壮族民歌纳入地方高校教学,将有力地解决这一问题,也为原生壮族民歌找到新的活力。在广西民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教学中,许多原生壮族民歌就吸收进原生民歌表演团的排练,从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壮族山歌演唱课程,积极探索原生壮族民歌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从科研上,课题的立项也向民族性与边疆性倾斜,这对于左江流域原生壮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不论是音乐创作、舞蹈编创,越来越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在涌现,对于地方音乐保护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龙州左江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悠悠左江情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广西左江、右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巫山
花山,锦绣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