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生说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8-06-09吴林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基本功老师教师

摘 要:说课是每个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教学技能,每年实习结束后,学生所在的院、系都要举行实习生实习汇报也就是进行说课训练或者比赛,在此活动中许多学生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并找到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予以指正。

关键词:实习生说课问题对策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即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既可以是针对具体的课题,也可以是针对一个观点或一个问题的进行表述。说课也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中必需的环节。

每到实习学期,像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生一样,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到实习基地去实习。一般大多数的院校都要求实习生在实习回来后进行说课,有的院校实习前和实习后都要求说课。然而在说课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说课效果却不尽人意,存在许多问题值得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

许多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具体表现在汉字书写不规范,对笔画、笔顺的把握不到位,东倒西歪,不注意比例,要么太大很唐突,要么很小让人看不清楚,板书也没有章法十分零乱,没有把要讲的重点难点按照条纲逐条标示清楚。有的学生普通话很不标准,边音鼻音、前鼻音后鼻音、平舌翘舌、儿化和变音等很是搞不懂,以至于评课教师听课很吃力。在上“z、c、s”时自己都分不清平舌翘舌,发z、c、s时干而尖,而且在讲述过程中前鼻后鼻也不分,语言表达方面很多学生也是表述不到位,语言没有高低起伏、没有快与慢、粗与细、刚与柔、明与暗、连与断、高与低、平与仄、轻与重等的变化,语言缺少感染力,讲述平淡无奇,没有突出的亮点,停顿、速度、重音、节奏等都不认真考虑只要一读课文几乎都是在唱读,以致整个说课的过程十分郁闷。有的整堂课就是在读,教师(实习生)范读、学生(实习生的同学)个人读,集体读,多媒体读、分段读等等都在不停的读;如《把耳朵叫醒》一课,一上来就叫“学生”思考问题时间长达5分多钟(上课或讲课时间总共才15分钟)还真以为这就在上课,《美丽的颜色》上来读几个单词的拼音,讲几句话,连题目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一些实习生教态很不自然,要么不停的走动要么老是在叹气伸舌头、要么穿戴不清爽,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板书。

2.重难点讲解不清晰。

对教材的理解不深透,吃不准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也就无法吃透课程的重点难点,理解能力也不到位,对本次说课要达到什么目的,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等一无所知。比如讲一个有关抗战时期的人物的课文,学生就抓不住重点难点,不以人物为主,而是到网上到处收罗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整个说课过程都是在讲抗战背景和日本人如何的残暴,至于课文几乎只字未提。

3.追求面面俱到。

过分的注重课程的教学设计的讲解,课题、导入、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教育理论、教学过程、教学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是否每个环节都要讲,追求面面俱到,而又没有能力和时间能够去具体做到,留给每个学生讲课的时间只有十五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要完成上述各条提纲的讲述,只能是走马看花般的泛泛而谈,而没有突出的亮点。

4.过分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当会给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有的学生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去达成教学目的,不会考虑到有利必有弊,一旦遇到停电,或者电脑故障,或者使用者本人的电脑水平不熟练等原因就束手无策,说课将无法进行,一些学生走上讲台后,老半天都还没有把多媒体演示出来不知道怎么弄最后还是评课的老师去帮他解决。一篇《再别康桥》一共七个段落再加上标题、作者全都包括在一个画面上字体就很小,后面的人根本看不清楚,如果是真正的上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水性笔也不是很好用,由于笔体太细,写的字也很细,在板书方面远没有老式的粉笔清晰好使,特别是后面的学生对板书就更看不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说课中把一切都交给了多媒体,造成学生缺乏想象力,画面、音响、文字等都是多媒体说了算,学生是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少了,一切都是按照教师课前设计的东西去按部就班,缺少人性化沟通,连朗读也是多媒体替代了,“学生”只好沉默,而且有的讲课学生在播放多媒体时候画面切换太快,学生是无法记下笔记的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参考消息》2016年曾报道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就不提倡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

5.动则过、静的呆。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也就是说课者本人和“学生”也就是说课学生的同学都努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有误区,一到互动“教师”总是把听课的学生当着现实中的中小学生去看待,而同班同学也就是下一个、下下一个说课的“老师”们,“争先恐后”地讨论,积极发言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几乎都是回答得很圆满,似乎没有他们回答不了的问题,只要“老师”一提问“是不是?”下面的“学生”一定会回答“是!”,一堂课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实为唱读)、提问回答、讨论发言、唱歌讲故事幻灯不停更换画面、甚至做游戏等等,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事先安排好花里胡哨的表演,本次课程的主题都被冲谈。而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中小学生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回答,也不是叫他们讨论就一定能讨论出一个很好的结果来的,之所以能有这样“满意”的效果是因为他们是由大四的学生去扮演的中小学生,身份上虽然是中小学生,但逻辑思维、知识结构却是大四的学生,以至于听课评课的老师们一看到这样的造假的效果总是觉得非常的别扭,这些学生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份其实是知识非常匮乏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反应能力决不是大四学生的能力水平,所以就产生身份认同的偏差。一些说课学生甚至无表情,无肢体语言,无上课勇气,缺乏管控课堂的能力。很多时候感觉就是说课学生和本班同学事前商量好的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要么就是他一个人漫无目的自言自语,要么就是亂哄哄表面给人是在讨论。但是现实生活中实际上的中小学教学课堂未必是这样,特别是小学分组讨论基本很难有效果,所以在说课时说课的学生就事先跟班上的同学讲好谁来回答问题,谁来发言等都规定好,而不会因地制宜,因人施教。静的时候就是说课者本人一个人讲,表情都没有一个,整个说课如一潭死水,不知道动静结合,该动则动,该静则静。

6.知识体系陈旧,思想认知落后。

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推进,新的知识、新的观念层出不穷,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实习生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我的知识层面和深度,而我们的学生的知识还停留在过去,就比如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样的教育理念早已经落后,可我们实习学生还停留在这样的理念之下,现实是“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是自来水或者长流水。”因为你那一桶水不够学生舀几碗,而且舀一碗就少一碗,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知识储备不够,上课许多东西就滑过去比如《世说新语》二则中讲到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比作盐学生都知道,但比作柳絮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能一语代过,又如上《夹竹桃》只会照本宣科地讲,不会告诉学生这种植物是有毒的,要加以防范,再如《昆明的雨》昆明在哪里也不知道,也不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春城”。一个爱国的主题这个学生出来屈原、岳飞、文天祥,那个出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或者这个出来鸦片战争那个出来抗日战争。同一个主题多人重复却没人能有所突破,似乎除了这些就没有爱国的材料可讲。而往往能够为中小学生接受和为评委老师心动的恰恰是那些新鲜的教育理念和知识。

7.分不清说课和上课的区别。

对说课的步骤、环节不能正确把握,更多的是把说课当作上课,以致许多学生老是觉得觉得时间不够用,一些学生认为说课就是复述教案,如果上具体的篇目那是上课的话,那有的学生上去两分钟就下来,这难道也是上课?比如有个学生上去讲“文言文的反复朗读”这根本不是一篇课文,学生上去到下来就两三分钟的时间零乱地板书几个字就下来连一篇作品都没有读,这也叫“文言文的反复朗读”?许多学生是把上课的内容照搬来给听课、评课的老师,把听课评课的老师当做他的学生来看。

二、原因分析

1.院、系本身的原因。

所在院系对学生说课还是上课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以至于学生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在上课还是说课,学生说完课学生所在的院系没有及时正面反馈意见,这里的正面意见指是面对面给学生指出不足,这样就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所在院系多是采用书面的形式予以反馈,许多学生就不以为然。

2.学生自己不够努力。

一些学生根本不把说课当一回事,因为这影响不了他的毕业问题。许多都是走走形式应付老师,十五分钟的讲课时间五分钟打发就是最好的例证。

3.知识储备不够。

这是学生的一个通病,平时不认真也很少阅读很少关心国家大事以至于知识陈旧,说课时没有最前沿的知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教材不熟悉对重难点在哪里不熟悉,怎么样讲解也不知道。平时一些学生在手机上开房玩麻将,有的女生在玩消灭星星,男生在玩王者至尊,图书馆借的书籍很多都是只借不读或少读。

4.缺少教学方法。

不懂得教学方法也不会在说课的过程中贯彻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林林总总,可是在学生说课的过程中,你很少发现他们使用了什么方法一个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按照题目——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生难字词——各种方法的朗读——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作业布置这样的程序去完成说课,平淡无奇很难找到说课中的亮点。

5.教师的原因。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有照本宣科的现象,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实际上并未有什么新鲜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没有半点课外知识的补充,更不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无形中对学生潜移默化,认为老师都是这样教的我也这样做。

三、解决办法

1.明确课题。

明确学生的实习回来是说课还是上课给学生指明方向,避免说课、上课分不清,老师也不好评分的现象。学院应请有经验的老师结合中小学的教材给学生讲授如何上好一堂课或者是如何说课,给学生示范。教师本人也要提高自身的基本功水平和教学水平,深入中小学课堂了解中小学的教材、课程、教学目的、方法手段、教育教学理念等等,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知道中小学课程怎么上或者怎么讲。

2.加强基本功练习。

导师制是解决学生基本功的一条途径。但有的老师三笔字优秀,有的老师普通话优秀,有的老师教学能力突出,有的老师教育教学理念先进。这就需要老师们能够取长补短,摒弃“文人相轻”的旧思想,学院应该对资源进行一个整合,充分发挥各个老师的专长,这样就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大大提高学生的基本功水平,同时学院还需要制定一套成熟的基本功训练、考核的模式出来,比如普通话要求过级,其他三笔字、简笔画等都要有过级或者过关的要求,如果每个班的学生能够做到有教师指导的每半个月一次的训练,四年下来是一定能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得到极大的提高的。不注重学生基本功训练这是很多高校师范类专业的通病,不注重提高学生基本功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力不从心甚至让一些学生无法获得工作。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力。

在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四,学生接触过的老师数不胜数,在这众多老师中课上得好的老师也比比皆是,可是我们的学生不善于学习老师的长处、不善于克服过去老师的短处,不善于取长补短。杜甫说;“转益多师是汝师”,韩愈《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各个老师的长处来实现自己说课的突破是很重要的途径。比如《诗文朗读》等课程中要想改变学生的朗读方式是很困难的。根深蒂固的东西就是只要一读就在唱读,根本不注意节奏、快慢、高低变化、情感转折等因素,我们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观察力,是去发现每个老师的长处,学习力是要求他们有模仿能力然后在提高。

4.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基本功比赛。

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基本功比赛是对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的一个检验,对提高全院师生的教学技能和基本功水平也会有极大的促进。同时极大的促进学生的提高教学技能、基本功的提升的积极性。

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基本功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事,也不是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是事,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会太短、也不会太久,只要坚持去做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就一定会大见成效的。

参考文献:

[1]徐丽华.2012.教师口语艺术[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劉彦昆.2010.教师如何提高说课艺术[D].吉林大学.

作者简介:吴林,(1963-),男,贵州三穗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演讲与口才教学与研究工作。

本文属于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重点专业建设点项目编号:015ZDZY02

猜你喜欢

基本功老师教师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最美教师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六·一放假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