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支点”

2018-06-09孙晓光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支点

孙晓光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而且解决了许多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但时下,一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存在浮皮潦草、敷衍塞责的现象,这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如何抓好学校级育科研工作,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结合实践经验看,要做好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找准“支点”,抓住关键,才能不断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关键词] 校本教研;常规运行;机制驱动

阿基米德曾有一句我们熟知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所谓的“支点”,指的是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个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把“支点”引申理解为事物的关键。联想到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如果我们能够切准“脉博”,利用好“支点”,抓住矛盾的关键,那么我们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就会大有裨益,工作定会做出成效,成就特色,从而提升教育科研品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一、以“校本教研”为抓手

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指的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要以“校本教研”为依托,通过凭借“校本教研”工作有序有益的开展,从而拉动学校教育科研整体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知道,无论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够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那么开展工作就会有了依托,思路也会清晰,工作起来就会顺理成章,得心应手。否则,开展工作往往会感到“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处下嘴”,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使工作陷入“东一棒槌西一榔头”,任意东西、盲目蛮干的境地。联系现实看,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之所以要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主要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取向使然,我们知道,开展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目的在于,将教师能够从无效性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而解析“校本教研”的内涵,我们会发现,“校本教研”正是基于教师的成长,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让教师作为研究主体,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自觉选择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这样一来,不仅让教师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求,也让教师有了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激发教师“下水”探究的冲动,一旦教师有了这种参与的热情,自然就会给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增添“温度”,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也才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实践证明,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如果能够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围绕“校本教研”做文章,把“校本教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就会有形式、有内容、有成效、有意义。

目前,如何抓好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学校性的教学研究形式,同样需要恪守一定的规范,讲究科学性,才会发挥其应有的“研究”特性。

一是要整体规划。就是说,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在主题内容、时间跨度、教研形式等方面要有一个长远的、统筹的安排。我们知道,新课程挑战传统教学,有已显现的问题,也有不可预知的问题,涉及到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具体的情况也不一样,再加上课改以来,校本教研的形式虽呈多元化趋势发展,但现实中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拿来套用,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理智理顺,分析研究,因地制宜。而要构建“校本教研规划”基本框架,则要坚持“三个原则”。前瞻性原则。指的是,教研规划的确立,既要能立足现实,又能着眼长远,能在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时期内持续发挥指导作用,而不是“到哪山砍哪柴”,“走一步,看一步”。操作性原则。指的是教研规划要符合我们学校的实际,要从能力、条件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论证,不能仅凭心血来潮,颐气指使,规划要剔除那些或内容空洞、流于表面形式,或过于理想,缺乏实践基础的“想法”,不尚浮华、务求实效。否则,只能是“空架子”。发展性原则。指的是教研规划要能形成前后相承、环环相扣的活动链条,而非阶段性、临时性的“应急预案”。这样一来,我们的教研才会逐步引向深入,才会研有所得,才会成就学校特色,逐步推动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而不是昙花一现。

二是阶段推进。就是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时间段”,逐一突破。我们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想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大摆“满汉全席”,各项工作“一锅烩”,就会导致工作浮皮潦草,难以深入。教师往往也会因为工作导向不明,难以适从,在具体工作中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或者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将目标“聚焦”,着力雕琢,我们的工作才会坐实、做细。基于实效,应该有以下考虑:主题化原则。学校应适时组织骨干教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分析讨论本本学校在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把一些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提炼学校教研主题,并按照科研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时间段”。课题化原则。有些问题不是想想就明白了,甚至一些问题,多年来已成为“顽疾”,虽是老生常谈,却依然“涛声依旧”,鉴于此,学校应针对每一个“时间段”的教研主题,将研究的问题课题化,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沿着规范的步骤,以具体的行动研究去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做到“深到底,宽到边”,而不是坐而论道,空穴来风。网络化原则。就是学校在组织课题论证时,要根据研究的内容,确立好研究的方向,细化研究的重点,将已经确立的课题分析出若干的子课题,落实到学科,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学校支柱课题覆盖下的多个小课题并行的研究网络,真正的实现“问题从课堂中来,再到课堂中去”的行动研究,也符合“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研究思路。

二、靠“常规运行”作支撑

靠“常规运行”作支撑,指的是教育科研工作应该按照常规标准要求,以一种“常态化”的形式展开工作,使之成为学校常规工作之一,且能够始终一贯地做到有内容、有形式、有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作“常规化”,有利于教师对工作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去干,并逐漸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工作“常规化”,也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能够把工作当做“份内事”,去做实、做好。一项工作是否做到“常规运行”,呈现出的工作局面往往大相径庭。关于这一点,由现实的实践可见一斑。一直以来,由于教学成绩是评价学校业绩的硬指标,所以教学工作一直以来是学校管理的“重头戏”。为了追求“高成绩”“升学率”,个别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可谓无所不尽其极,在“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之下,经年累月,教师不仅训练有素,而且对教学工作的一招一式无不精益求精。而在教学工作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的大环境下,由于工作的倾向性,德育工作虽然走进了教师的记忆,却难以内化为行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德育工作也只有在教学之余,靠“挤”时间敲敲边鼓,应付一下。相对而言,学校的科研工作更显难堪,常常是学校领导凭一时心血来潮,临时突击,指派几个教师,跑跑龙套,耍耍花枪,东拼西凑点文字材料以掩人耳目而已。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已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且不可或缺,但由于遭遇管理“边缘化”,只能是走走过场了。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只有做到“常态化”,实施“常规化”管理,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实现预期的目的,这是工作不走形式,追求实效而必备的“杀手锏”,是制胜的法宝。

教育科研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能靠“临时抱佛脚”,而要将科研意识牢牢地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并使之付诸行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非“常规运行”不可,而要做到“常规运行”,则需周密安排,步步为营。

一要组织有理。所谓的“组织有理”指的是,学校教育科研在组织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按照一定的规范,科学有序地进行。工作是否能够坚持“常态化”,取决于是否组织得法,有益的组织管理能推动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否则,就会出现一曝十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随心所欲的状况。因此,要保证教育科研工作“常态化”推进,需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设立管理科室。组织健全是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设立相应的管理科室,有分管领导“全面抓”,负责对研究内容的内涵要义及遵循的规律及组织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拟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及实施方案,并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督促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学校与科研工作能够系统化的运转。第二要打造科研团队。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典型,展开工作,往往就会促进教师形成“科研工作应然”的认识。目前,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良莠不齐,让全体教师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科研队伍中来,形成应有的科研氛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先将一部分有热情、有能力的教师组织起来,打造一支科研团队,将活动开展起来,这样一来,时间一长,自然会对其他的教师形成影响和辐射作用,进而就会激发他们内心的冲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工作中来。第三需建设科研基地。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靠的不是教师单打独斗,散兵游勇,而需要合作研究,学校教育科研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有利于创设科研氛围,有利于引领教师形成关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良好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为教师提供实践研究的平台。

二要监管有力。所谓的“监管有力”指的是,在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学校相应的职能科室应对工作的开展情况,不断地进行督导检查,并及时反馈落实。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工作能够“常规运行”,过程监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拿捏得准确、到位,其结果必然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忽略过程,“具体怎么干,教师看着办”,领导遥控指挥,只管上传下达,布置任务,不介入活动过程,则容易造成脱轨,一些工作即使看似大手笔,最终也难见真文章,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不但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局面,往往还会磨灭了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甚至滋生厌烦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学校整体工作,使工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者开始重视过程管理,但由于落实不严或执行不力,依然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临时突击应付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使管理不留漏洞,不走过场,在时间、质量方面都能有所保障,可以采取“两条线管理”,就是学校教科研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过程管理采取“双轨运行”的方式,以学科组管理为纵线,负责对学校教科研工作进行组织、指导;以年级组管理为横线,负责对学校教科研工作进行督促、落实,这样一来,上下贯通,纵横交错,从而使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横到边,纵到底,使管理更富实效。

三、凭“机制驱动”来保障

凭“机制驱动”来保障,简而言之,就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需要建构相应的机制来调动教师的内驱力,从而确保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并取得工作实效。当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表现相对突出,许多教师似乎已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业已清心寡欲,“超凡脱俗”,再加上人的惰性心理以及科研意识模糊,理论素养匮乏等原因,学校教育科研现状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对待教科研工作,要么作壁上观,冷眼相待,要么无病呻吟,不肯坐下来,潜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即使偶尔有点“成绩”,也往往不是信手拿来的,就是肆意杜撰的,毫无价值可言,实实在在的教育科研常常被演变为“作秀”工程。如果透视现象,仔细揣摩,我们不难感悟到,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所以缺乏活力,就在于教师不为所动,而教师表现出来的这种“不作为”,则又往往源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教师的内驱力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而教育科研工作机制的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则囿于制度建设问题。放眼现实,有些学校在教育科研制度建设上,或者制度不跟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甚至于出现“零制度”的现象,或者制度不完善,由于不做调查,不深入研究,表现出极强的随意性,所以形成的制度,要么脱离实际,主观臆造;要么管中窥豹,隔靴搔痒;要么牛栏关猫,形同虚设,即使有所谓的“制度”,也往往只是案上花瓶,徒有虚名。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学校教育科研制度建设疲软,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自然成为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实践证明,管理上水平,制度要先行,并能够以制度建设为契机,形成完善的机制,才能激发斗志,凝聚意志,严谨治学,否则将是无稽之谈。凡成功的案例,概莫能外,无不昭示着这个道理。

因此,在当前的大环境中,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从而促进良性工作机制的形成,以保证教育科研工作成效的最优化。基于“有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机制的建构应围绕“科学性”,体现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激励性原则。从理论上看,无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维克托·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些世界著名的激励理论都主要是围绕工作而展开对员工积极性的探讨。从实践中看,一些学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热情不高,或者搪塞应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教育科研实践工作,同样需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去唤醒、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只有管理活动的主体能够焕发出工作的动力,能够激情燃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才会“红杏枝头春意闹”。否则,教师一旦拿不出热情来,自然会导致教育科研活动缺乏活力,难见起色,工作往往会处于瘫痪状态,呈现出“推不动,拉不动”的局面,工作永远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是制约性原则。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制约,工作就会失去控制,或者迷失方向,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教育科研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教师能够拥有严谨的态度,恪守规范。但现实有些情况不容忽视,由于教师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实践的历练,搞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可能驾轻就熟,尚属“门外汉”,即使实践中“小试牛刀”,也是难得其中要领,没有真正意义上被“领进门”,再加上部分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如果不加以引导、规范,放任自流,教育科研工作往往就会搞得似是而非,杂乱无章,难见成果。而工作机制因制约性可有效规范其行为,正所谓“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当然,制约并非霸王条款,态度生硬,而要走進教师的内心,实实在在能够转化为教师的行为。

三是公正性原则。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公正也是学校制度的首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公正性”是制度建设的根本属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项制度能否有效的贯彻落实,“公平、公正”是关键因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去“特殊化”,不能因人而异,奖惩不严,也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否则形成的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其执行力也必将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容易让教师滋生厌烦情绪,形成抵触心理,从而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必须以教育使命的实现为本,把公正性作为其首要价值,只有坚持“公正性原则”,才会促进工作的和谐,才会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内生机制。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矫治了许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疑难杂症”,让课堂教学行为开始不断地求真、尚善、臻美。但时下,一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浮皮潦草,敷衍塞责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如何抓出实效,依然是学校管理者必须理智对待,且不能等闲视之的一个问题。基于实效,结合实践经验来看,学校教育科研必须找准管理的“支点”,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一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支点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吉林低碳养护技术的新支点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