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现代化手段赋史实以动感

2018-06-09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8期
关键词:手段课件现代化

马 乐

在数字化技术高效快速发展的今天,辅助学生学习的电子书、平板电脑已经成了平常的物件,微信、微博、微视频、自媒体等多种技术手段,已经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数字化背景下,历史课堂理应走在思想和行为现代化的前列;且只有让历史教学成为“动感地带”,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笔者简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尝试和体会。

一、用现代化手段演绎历史—更新教与学的“模板”

“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毋庸赘述,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主要依靠阅读、描绘、讨论、口头讲解,缺乏可变性,因而常常会陷入教师教得单调、学生学得枯燥的尴尬的境地,少有底气谈及兴趣二字。传统的历史教学形式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快速从传统的“读—讲—背—写”的被动学习的模板中剥离出来;否则,就没有出路。

例如,在教学“红军长征”相关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讲到的路线,借助网络资源和数字化技术手段,顺着红军当年的足迹,一地接一地,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学生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了红军当时的装备、走过的地形、经历的气候等,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红军战士所经历的千难万险。这一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关注程度极高,发自内心地对史料进行感受和体会,每一个学生都搜集了较充分的资料,探究史料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教师要正视现实,学会适应需要——借助现代化手段组织教学,这是现阶段激活历史教学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也是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源头活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学会用声、光、形、色、影、画等多种信息融合的现代手段设计课件,“近似”地或“真实”地再现历史,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历史、感受历史、审视历史,做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历史课堂必然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用现代化手段明理喻今—体现学科特质

史家治史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这个角度考虑,历史教学的终极意图就是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为自己设计发展的理想蓝图。教师在借助现代手段设计、组织教学的时候,必须对学生进行国情、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道德情操教育,帮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历史,同时,超越时空的局限,深挖史料中蕴涵的思想精髓,从中汲取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才智。

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相关内容时,许多学生会对我党当时没有因为蒋介石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而支持杀掉他的主张感到十分困惑。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可以从纪录片《西安事变》中剪辑一些“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中华民族正处在亡国的关头”的镜头,让学生观看并思考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的特定历史环境,领略我党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爱国高于一切的博大胸襟,让学生从中感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大爱”情怀,激发起他们心中永远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民族精神。

历史学科的作用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建立科学、严谨的历史观,学会明鉴;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陶冶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和濡染。这是历史学科特有的属性,也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职责。

三、用现代化手段化解难点——帮助学生扩展收获

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拓展延伸向来是师生必须面对的难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现代手段对杰出人物、重大事件及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进行再现,以鲜明的形象性和较强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注意度,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使他们对重要知识产生无意注意,让知识点在自然状态下、潜移默化中嵌入学生的大脑。

例如,教学“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关于张骞历经磨难、始终不渝的忠于民族和国家的优秀品德体会就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从借助互联网把影片《张骞》中表现他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被俘、被迫娶当地人为妻并生子、十年内艰辛的拘禁生活、巧妙保存汉朝的使节剪辑并制成课件,让学生如临其境的从画面中感受张骞的光辉形象,了解张骞所经历的煎熬,进而体会他忠于民族、国家坚贞不屈的品格、惊人的意志力和可贵的精神。

学生感受历史人物身上精神和抱负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洗涤和教育的过程。鲜活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财富彰显出更多的育人魅力。

四、用现代化手段培养习惯—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教师根据学习任务和知识结构的不同,设置相关的问题,以课件为出示载体,要求学生以独学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和课件提供的材料,解读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在方式转变和能力提高的同时,进而实现学习效能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果和影响是什么?事变发生后中外各种政治力量表现出什么样的倾向?(2)“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性质上有何异同?(3)蒋家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政策?原因和影响是什么样的?(4)红军第四、五两次反围剿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5)红军因何长征?途中遇到哪些艰难险阻?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你得到启示有哪些?

学生在带着这些任务,阅读、思考教材及课件提供的影视、图片、文史资料后,根据课件出示问题的难度,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学习,寻求、讨论、求证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日积月累,这种方式让学生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和自觉进行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效能。

五、用现代化手段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现代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借助课件在处理教材、设计导学方式上,根据需要跨越时空的优势,帮助学生易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较难解决的问题,从历史现象中抽取实质、总结规律、接受启迪。

例如,在教学“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时,笔者在课件中设置了一个表格,让学生通过完成表格填充解答2个问题:(1)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发生在英国?(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为什么能在居于领先地位?

表1

通过表格展示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优势,易于学生进行条块清晰的对比,比较出各自领先的原因,并轻松得出结论:要想在技术革命、经济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必须有以上6项前提条件的支撑。学生对一般历史表象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一石冲开水底天”。带着对这一规律性的认识,他们对后面探究19世纪后半期德、美、日经济发展的原因就简单多了。

六、结语

切实有效地借助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打破制约历史教学的时空界线,使学生“观古今于一瞬”变为现实,使僵直的历史“活”了起来,降低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1]钱洪潮.谈谈历史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J].历史教学,2005(6):70.

[2]张苏法.构建学生高度参与的历史课堂策略[A].第一辑.浙江史学论丛[C].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3]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陈敏.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3):18.

猜你喜欢

手段课件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PPT课件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临机的手段
艺术,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