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是核雕技艺之魂

2018-06-07李永利

神州·中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坚守工匠精神工匠

摘要:“工匠精神”是在十九大前出现的新名词之一。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是精致化生产的要求,是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核雕技艺、坚守

核雕技艺起源于明清时期,我们知道在近代几十年中国富强发展的大势下,民俗手工艺也得到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开创文玩界的百变创新时代。

核雕属于微雕技艺,雕刻取材于生活、民俗历史或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景,富有灵感的构思,加上精心的设计和浑厚的刀工,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核雕作品。同时这些核雕作品本身,又何尝不是反映出时代变迁的卷轴,换位思考,站在民俗工艺的角度,诉说那些珍贵的“华夏历史文化”。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苏苏州和扬州、山东潍坊、广东,浙江,北京,河北石家庄,辽宁等地均有核雕,较有特色。2008年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大力发展核雕技艺并使其发扬光大,我作出打破传统的决定,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我提出创办工作室更好地传承核雕技艺的想法,并于2006年在沈阳正式成立“天人核依工作室”。这也是我们东北第一家以工作室形式出现的核雕团体,我作为传承人,在辽宁省、市、区各级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推动核雕非遗技艺传承走进了新的历史时代。天人核依成立以来,我延承传统拜师方式收徒传艺,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正式收徒18人,同时培养了大批文玩手工艺爱好者和从业者。

然而东北核雕能有今天的成就,则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不断耕耘的能工巧匠们,他们身上的这种工艺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练成。每一个工匠的背后,都蕴含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辛酸与泪水,都是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渐渐成熟起来。

然而,对于东北核雕制作的精细小型的工艺品来说,所需的工匠,是不同于艺术家那种孤独性的探求。因为,一个工匠,形单影只,太渺小,聚不起足够的力量,跟不上行业竞争的步伐……

为此,“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工匠是东北核雕发展的必然选择,朝着这个方向走,可以看到美好的希望。我们看到,一种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正在这片沃土激荡。

如果说:把工匠精神比作软件,而硬件则是能工巧匠,没有硬件的支撑,软件就成了空中楼阁。能工巧匠们把工匠精神落实在每一个生产企业,注入到每一件中国制造,不断雕琢产品,不断改善工艺,精心打磨、逐步完善,只为打造最优质的产品,最好的质量,塑造更多的中国品牌,体现更高的中国品质。传承工匠精神,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树立“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

这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一类是喜欢和事物打交道的。而我们这些核雕工匠就属于后者,我们对于钻研事物本身的热情,远远超过和人打交道的热情,这是安心埋首于技术的必要条件,我们每天都在基层忙碌,每天几乎都是重复的工作,虽不是千篇一律,但是几乎类同,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每天做重复的事情无法得到进步,但技术的重复绝不是一种单调的重复。恰恰是在重复中,我们的手艺变得越来越熟稔,越来越精湛,也越来越有新的花样和创意。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钻研技艺。有些人重复做一件事情几个月,一两年,已经无比厌烦,但真正的“工匠精神”,总是出自于几十年日復一日的重复工作。

我们这些核雕工匠们,每一天也都在修行、修心、修技、修身,修的过程中总会彷徨、总会迷惘,总会退缩,甚至想要放弃,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最终我们要不要选择坚持,决定了一切。技术没有捷径,技术没有止境,技术拼的就是过硬,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一个瞬间迸发出的灵感和快乐,苦尽才会甘来,熟能生巧之后,那些信手拈来的创意才会大驾光临。

任何卓越的成果背后都有枯燥甚至令人难受的坚持,精彩纷呈的背后不光是灵感,更是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打磨。当灵动的制作过程最终凝固成曼妙的成品,在这件固定的成品背后,是多少次的修缮和试错?技术之难,在于细节的复杂。它考验的并不是宏大的构想,而是每一处细节应当如何处理。工匠精神,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热情、耐心,和逻辑。这不仅是体力活,还是脑力劳动。不但要克服未知的困难,还要解决一系列无故冒出来的障碍和问题。更要经常面对挫败。要经历无数次的测试,才能把一个好的构想和设计最终凝固成美丽的成品,但作品诞生的时刻,所有的努力才得到回报。而那些牺牲掉的半成品、残品、次品,都是我们不得不上缴的学费。

所有的物质都有生命,问题在于如何唤醒它们。这句话并不是说物质可以通灵,而且说,当我们在一件物体上倾注我们的大量精力和心血,这个物件上就会越来越多地附着创作者的性格特征。当你触摸一件物品的质感时,你会感到轻微的、细腻的、不可言状的生命力在悄然地张扬和生长。古人云,诗品出于人品。艺术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赋予无生命的物质以生命,以性格,当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过去,作品,依旧是创作者的代言人。作品,是证明自身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最好表达方式。

工匠,不是机器人。工匠精神,是创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要比好,做得更好。即使我们并不知道,好的极限在何处,但我们仍然要努力攀登。在寻找的路上,我们度过丰富的一生,用创造来填平无聊,用作品来代替生命自身的延续。

参考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木雕、核雕技艺培训班结业典礼暨创作成果展在我校举行[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04):18.

[2].荆玉晴.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兼论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3):92-95.

[3].传统文化魅力无限 核雕课程精彩纷呈[J].江苏教育研究,2017(01):2.

作者简介:李永利(1980)男,现为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沈阳市核雕文化协会会长、沈阳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民进会员、天人核依工作室创始人。

猜你喜欢

坚守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