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防陷入人才争夺的误区

2018-06-07赵永乐王斌

人民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竞争人才发展

赵永乐 王斌

“人才争夺战”的本质是区域创新资源的争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全国各地都必须尽快集聚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资源。然而依靠自我培养是难以在短期内达到人才集聚目的的,必须开阔思路、创造条件、从外部引进人才。由此,“人才争夺战”爆发。

在本轮“人才争夺战”中,城市成为人才争夺的主体。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依据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条件、继续占据国内外人才竞争制高点外,二线城市逐渐成为“人才争夺战”的主角。同时,本轮“人才争夺战”不仅聚焦于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低层次人才也开始受到重视,大学生毕业生成为人才争夺的重要对象。为了在“人才争夺战”中立足取胜,各城市使出浑身解数,推出一系列政策。

“人才争夺战”的日渐激烈,固然说明了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但争夺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盲目竞争和恶性竞争。“人才争夺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理念转变、户籍管理放松、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换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其实质主要是各地之间(主要是各地政府之间)的人才博弈。人才争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才争夺尤其是国内人才争夺的局势,那么就会陷入人才争夺的误区,从而影响我国人才整体的健康发展。

在“人才争夺战”中,各城市纷纷出台强有力的人才政策,通过激烈的人才竞争,从局部到整体催生了四个方面的巨大涟漪效用:一是弥补了人才断层,促进人才结构的调整;二是有利于补齐产业短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三是有利于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本地创新创业;四是进一步推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总之,“人才争夺战”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规模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由于现有人才竞争中出现的政府竞争倾向、财政竞争倾向和粗放竞争倾向,导致人才供给侧结构性偏差加重,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才争夺战”,警惕“人才争夺战”中存在的风险。首先,过度的人才争夺会影响区域协调发展,造成区域、城市之间的“零和博弈”。在实际的人才工作中,由于有关部门的功绩导向,使得一些城市的人才争夺具有浓厚的地方利益色彩,这不但造成了地方政府间的摩擦,而且也阻碍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其次,人才争夺的结果可能造成人才“马太效应”再现、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导致中西部、中小城市的人才流失,加剧人才不平衡。再次,通过现金补助、创业扶持、税收减免等大力度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的确能形成本地引才的相对优势,但从长远来看,这势必会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最后,在同侪压力下,一些地区不切实际的人才争夺可能会导致盲目攀比之风盛行,不仅违背了市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而且可能造成人才和各类资源的浪费。

要想走出人才爭夺的误区,就要从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以建设“人才强国”为总目标,加强人才宏观调控力度,制定人才竞争规则,维护人才竞争秩序,规避人才竞争风险,建立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应以企业(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配置为手段,推进人才集聚精细化和准确化。第三,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提升各地政府人才治理能力和水平,强化大局意识,调整管理方式,集聚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能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遏制过度的人才竞争,避免出现政府包办代替现象。第四,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松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完善人才产权制度和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保障公平有序的竞争,促进有效激励和自由流动。第五,要优化人才环境,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才文化,打造人才发展的事业平台,以此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第六,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大国际人才竞争力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分别为水利部人力资源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南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宋成一对此文亦有重要贡献)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竞争人才发展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竞争的合适位置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感谢竞争
区域发展篇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毛遂自荐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