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柔透巧理筋骨心慈术狠疗病痛
——访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 牛志军

2018-06-07程石江

健康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志军骨伤正骨

⊙文/本刊记者 程石江

骨骼的生长是不容易察觉的,它无声无息地隐藏在体内,谦卑、尽责地完成人体的一切活动,帮助人们创造出亮丽多彩的人生。随着岁月的流逝,骨质也会有流失的时候,骨质密度自三十多岁便会开始下降,每年约为千分之三,这是钙质逐渐丧失所致。据估计,到了七十岁时其骨质密度可能只有三十岁时的一半。你能想象一栋房子只剩下二分之一的梁柱吗?那一定是摇摇欲坠,经不起突发的地震、台风侵袭。人也是这样,随着骨质丧失的加剧,骨头就变得相当脆弱,所以骨骼在人体的重要性容不得半点忽视。

为此,《健康之友》杂志社近期采访到了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骨伤科牛志军主任,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牛志军表示,其实骨伤疾病并没有那么恐怖,关键在于之后的康复护理,常见的骨折之后更需要小心呵护,毕竟骨折的危害很大,不好好处理会导致急性骨萎缩、创伤性关节炎等疾病,影响功能恢复。

《健康之友》: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做一名医生?

牛志军: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家庭的影响,因为我母亲是一名医生,所以从小就耳濡目染,医生的生活从幼年阶段就一直陪伴着我,家中摆放着各种医学书籍,也会经常翻阅,时间长了就对医生这个职业有许多了解。或许是因为有一个做医生的母亲,就连医院的气味都对我都有一种莫名的诱惑。随着年龄一天天的长大,看到母亲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医生的形象在我心中就变有越加高大,慢慢体会到这是一份很崇高的职业,医生是非常神圣的,其中还有一个职业,就是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认为,这是两个最崇高的职业。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谁都会面临生老病死,都需要寻求医生的救助,医生本身就具有维护人类健康的使命。以前也有句话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在高考的时候,本身的喜欢再加上父母的引导最后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

《健康之友》:请问牛老师,您在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工作了多长时间,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的历史渊源吗?

牛志军:1998年我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后就进入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进行工作与学习,到现在已20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通过临床与不断地学习和努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尽职尽责地为广大患者祛除病痛,时刻不忘各位领导与师长的厚爱,希望能像母亲一样皆尽所能为人民健康服务。

说起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他是一所百年老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前身系由始建于清朝光绪32年的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合并而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万明路13号的医院院址,为民国四年京师市政公所政督办朱启钤筹款在香厂路兴建的“仁民医院”旧址,医院停办后,外城官医院于1917年迁入,沿用至今,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医院名医辈出,孔伯华、张菊人、刘春圃、梁宗翰、石晶华等名老均曾在此悬壶济世。

《健康之友》:您常让人称呼您叫“蒙古大夫”,这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牛志军:这个原因主要是因为我是蒙古族,一开始主要是因为民族情节。这个名字很早我就在使用,但后来发生的一些事纯属巧合,在2015年底,北京市中医局开展“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确定百名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业务骨干为学术继承人,希望通过传统中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当时我有幸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宫廷正骨术”代表性传承人刘钢教授。“宫廷正骨”源于清代上驷院绰班处,为清代特有、负责医治宫廷内各类跌打损伤的机构,直属于内务府,是蒙医正骨术和传统中医骨伤科精髓的高度凝炼。按照《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上驷院初名御马监,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改名为阿敦(满语,即马群之意)衙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改为上驷院。绰班处隶属于上驷院,绰班为满语正骨之意,绰班处即为专门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脱位的医疗机构。清代早期,上驷院绰班处与太医院骨科同为清宫内治疗骨折脱位的医疗机构。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正骨科划归上驷院,自此上驷院绰班处成为清廷唯一正骨机构。清朝灭亡后,上驷院绰班处御医夏锡五出宫开设松山堂正骨科诊所,将清宫正骨医术带到民间。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宫廷正骨的历史渊源,而上驷院绰班处的医生都是蒙古医生,由蒙古医生长负责,作为“宫廷正骨”第六代传人刘钢教授的学生,我认为“蒙古医生”这个网名与我很符合,于是就没再更改,一直延用至今。一开始因为自己是蒙古族就为自己起了“蒙古医生”这个网名,后来成为刘钢教授的学生,并学习了蒙医的“宫廷正骨术”,这一切好像都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

《健康之友》:目前,大家都觉得骨骼出现了问题就一定很严重,还有人说伤筋动骨100天,到底我们的骨骼在人体所产生怎样的作用?

牛志军:人类的骨骼如同一个框架,保护着人体重要的脏器,使其尽可能的避免外力的“干扰”和损伤。人体不同的骨骼通过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连成一个整体,对身体起支撑作用。假如人类没有骨骼,那只能是瘫在地上的一堆软组织,不可能站立,更不能行走。骨骼提供运动必须的支撑,肌肉、肌腱提供运动的动力,韧带的作用是保持骨骼的稳定性,使运动得以连续的进行下去。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钙、磷及其他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体内无机盐代谢的参与者和调节者。骨骼还有造血功能,主要表现在人的幼年时期,骨髓腔内含有大量的造血细胞,这些细胞参与血液的形成。

现在我们常说的“伤筋动骨100天”,主要讲的骨伤后的功能恢复,这个周期是最长的,其实骨折并不可怕,尤其是常见的四肢发生骨折,通过手术或正骨治疗后,都能够愈合,而后期的康复和功能的恢复才是最重要的,恢复期通过足够的营养,经过长期的愈合之后,患处的骨骼强度与之前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些部位的骨折是很危险的,例如:脊柱的爆裂骨折,将会影响到患者的脊髓及神经,还有骨盆的骨折可能会引起大量的出血。手机信息,颈椎病好发年龄层逐渐开始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越来越年轻化,所以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健康之友》:骨骼一般都会患什么疾病?哪种患病率最高?为什么?

牛志军:就骨伤科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大体分为筋伤、骨折脱位、骨病这三个方面。年轻人爱好运动,运动强度大,易发生筋伤或骨折脱位,老年人因行动不便导致摔伤容易造成骨折、脱位。骨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所以老年人还容易患骨质疏松以及骨关节炎等骨伤疾病。像上班族,因为长时间保持坐姿,人体力量集中在颈、胸、腰椎的骨骼上,所以普遍容易患颈椎、腰间盘突出等骨伤疾病。目前智能手机十分普遍,地铁上经常会看到很多人都在低着手查看

《健康之友》:对于骨伤患者来说,您认为哪种治疗对病人最有利?

牛志军:我认为,在对症的前提下,费用最低、痛苦最小的治疗方法是对患者最有利的。传统中医有很多种治疗方法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在治疗方法上,不同部位的骨折都会因为损伤的分型,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方法,大部分骨折可以进行手法整复,石膏或夹板固定治疗。而一些高能量损伤及特殊位置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比如车祸导致的开放性骨折,严重的闭合骨折,高处坠落导致的脊柱损伤,头下型的股骨颈骨折等。

《健康之友》:中医在骨骼疾病的治疗上有着怎样的作用?

牛志军:中医在骨科还是有一定的优势,《黄帝内经》记载,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心主脉,肺主皮毛”,骨骼的支撑依赖于骨髓的营养,“肾主骨”表明肾充养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能的联属关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藏与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所谓“肾充则髓实”,所以在中医上非常重视补肾壮骨。而中医外治法一直有“简、便、验、廉”的特效,所以非常适合基层医院和社区进行中医技法的推广。传统中医的手法整复治疗骨折脱位疾病,无论是治疗费用,还是患者所受的痛苦上相对于手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最主要是治疗效果是一致的。

《健康之友》:现在网络信息非常发达,在网页浏览中是否有相关的错误信息?

牛志军:网上现在的医疗信息非常广泛,但不能完全信赖。如果患有骨骼疾病,可以通过网上的信息进行初步了解,但必须到专业的医院找到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治。网络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治,即便同一种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最终治疗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健康之友》:现在经常从各种媒体中看到医患纠纷,您如何看待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

牛志军:首先,医生和患者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个字“信任”。之所以有很多的医疗纠纷大多都是因为“不信任”造成的,其中的因素也会有很多。对于患者,需要的是疗效和服务,医生就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多考虑问题,多与患者沟通,解除患者的紧张以及怀疑等心理问题。医生的工作与目的就是为患者治疗疾病,所以患者要充分地信任医生,再加上现在医生的工作强度都很大,每天都会面对许多的患者,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客观上造成患者不能充分了解病情,会让患者心存疑惑而产生误解,所以患者也应该体谅医生,所以我认为医患之间还是需要多沟通,要相互信任。

《健康之友》:那在您从医的这些年中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吗?

牛志军:记得当时还是在与刘钢教授出诊时发生的一件事,在北京有一个从事艺术职业的女士,一直从事绘画艺术创作,因一次意外发生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极大成度地影响到了这个女士的事业发展,于是这个女士先来到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打钢板,但伤口疤痕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手部的美观,而且不能保证手术后能百分之百恢复手部的功能,加上患者对手术的惧怕。于是这个女士找到了刘钢教授,要求进行保守治疗,手部可以恢复到从前一样,因为她从事的绘画必须需要一双灵巧的手,这不仅仅是她的工作,也是她一生的梦想。刘钢教授了解到女生的病情,于是用“宫廷正骨”的手法复位女生的骨折患处……经过治疗,女生的桡骨骨折整复成功,女生再次回到画室进行绘画创作。刘老常说诊查病人时要知详备细,治疗病人时要心慈术狠,手法运用时要掌握轻、柔、透、巧的特点,这些都是宫廷正骨的学术特色,也就是因为这次案例,让我领略到了“宫廷正骨”的魅力,更加激发我认真学习。

《健康之友》:关于骨骼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如何预防骨伤?

牛志军:首先要有个健康的心态,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是要加强体育锻炼,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免疫力,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避免骨伤的发生。

《健康之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得了骨折,要如何进行养护?

牛志军: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骨折也是如此,手法整复或手术治疗完成只是整个疾病过程中不到三分之一的部分,后期的康复锻练功能恢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要定期复诊,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坚持康复训练。骨折之后注意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骨折的恢复是非常有好处的。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所以要充分摄取。成长期自不必说,成年以后骨骼也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钙流失增多,尤其是骨折后卧床病人,要增加钙的摄入。

《健康之友》:请问您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何期待呢?

牛志军:首先我期待国家能够加大对中医药的重视,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这需要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再一个是要考虑现在的中医院校教育模式是否适合中医的发展,这需要教育家来共同探讨;西医讲究精准医疗,中医讲究的是整体性,所以期待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相信一定可以有所突破。

时间过的很快,我们在愉快地交谈中,结束了此次专访,牛志军主任的专业与敬业以及独到的见解令人钦佩。与牛志军主任的言谈中,总能感觉到他对患者的拳拳之心与细致关爱,希望能有更多像牛志军的一样的医生加入到医疗队伍中来,让我们不必担心病魔的惊扰,快快乐乐地健康生活。

猜你喜欢

志军骨伤正骨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中医适宜技术在骨伤中后期患者社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影响
整体护理模式在老年骨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图说
神奇的“魔力语”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中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骨伤临床疗效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正骨手法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定位教育在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培养中的运用实践
当好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