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识科学观的解释学本质

2018-06-06郑景

卷宗 2018年7期
关键词:解释学

摘 要:伽达默尔说过,“一切科学都包含着解释学的因素”,不仅精神科学是解释学的,自然科学在本质上也是解释学的,科学的事业同时也是解释学的事业,科学的发展也体现着解释学的普遍性。一种广泛常识科学观是科学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这一观点包含三个方面,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来讨论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解释学的成分,解释学的普遍性全面体现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常识科学观;解释学;解释学普遍性

1 科学观察的知觉行为是一个解释学行为

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科学知识应当以某种方式从观察所得的事实中推导出来。可以说这是大家所认同的一种广泛的常识科学观,而这一观点包含三个主张,第一个方面,事实是细心和无偏见的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第二个方面,事实是在理论之前并且独立于理论的;第三个方面是从观察中推导出来的科学知识是客观独立于历史与文化的。以下我们将通过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这几个主张都是要面临不少困难的,并且事实上它们都是具有解释学因素的。

在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视觉方面的例子来表明,观察所获得的知觉并非仅由被观察物决定,知觉并非一个独立的主体的无意识行为,就它受人与被观察物之间的关系影响来说,它是解释学的行为。以下是关于人类视觉系统成像的一个简单说明,人类眼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晶体和视网膜,后者的作用像是一个屏幕,晶体将在这里形成眼睛外部的客体的映像。来自被观察物的光线,通过居间媒介从客体到达晶体,再被晶体折射送到视网膜上的一个焦点,从而形成客体的一个映像,在此眼睛的功能就像是照相机一样,但在最终成像上,却大不一样,视神经还要将映像的信号传输到中枢神经的大脑皮层,由此来形成最终的关于被观察物的信息记录[4]。这一关于人的视觉的生物学说明包含了常识科学观中的两个论点,一个是人类观察者会直接获得有关被观察物的事实知识,另一个是不同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个事物将看到相同的东西,因为同一个事物的相同信号通过人们的正常的视网膜会引起相似的成像。而事实上我们通过格式塔心理学中常用的鲁宾杯的例子就可以知道情况并不如此。鲁宾杯是一副图底关系的黑白图,通常一些人们看到这个图时,会看到一只白色的杯子呈现在黑色的背景里,而另一些人的眼里则会浮现两张对视的人脸。而如果通过刻意地注释黑白的不同部分,则人们所看到的图形可以在杯子和人脸之间任意切换。这种情况似乎表明人们观察到什么图形似乎并不取决于观看者的视网膜映像,而是取决于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因为图形始终是同一个图形,而人们观察到的图形却在变化。还有更多相似的例子表明,当人们注视某一个物体或同一个景象时,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他们所经历的主观体验,并非仅由他们视网膜上的映像决定,而且也依赖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

2 科学解释基于先予的意义框架

接下来第二方面,我们转向科学史上天文学的例子,这些事例表明科学工作依赖于一种先于对观察结果解释的意义框架。以下我们讨论托开普勒的天文学思想。开普勒在1956年出版著作《宇宙结构的奥秘》,在这部著作中,开普勒解释了他接受哥白尼体系的原因,因为“它在数学上非常简洁与和谐”,开普勒深信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关于数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太阳像是圣父,恒星像是圣子,以太像是圣灵,从这种意义上讲,行星系统就是一副神圣的三位一体图,而且可以认为,这幅三位一体图是对哥白尼理论的一种确证。在这里,开普勒解释所发现的规律时,没有求助于某种科学理论、力学理论,而只是进行了哲学的、神学的和神秘主义的思考。在这种描述和解释中,开普勒是根据意义框架去阐明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所阐述的这些意义框架与他所作的观察是毫不相关的。在其观察方面,他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理论的观点出发来看待所有的现象和数据,而在解释时,他总是用一个由《圣经》、神学、以及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所决定的意义框架去阐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说,他的著作从头到尾都是解释学式的,而且是相当随意的。并且当他开始从日心说观点出发,系统地重新解释到那时为止的所有观察结果发现开普勒定律时,他仍然堅持哥白尼的周期和本轮的理论,并且坚持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天体在完美的轨道中运行的观念。这里始终包含着解释学的基本观点,在科学活动中,意义的产生首先是将现象置于现有的意义框架之中,这些假设很大程度上会引起疑义,但是通过持续的探究在不断的解释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改进。当开普勒在进行解释时,他受到了历史和文化方面遗留思想的影响,他以此阐明所观察的现象,可以说,开普勒定律的发现其本质上就是属于解释学的工作的结果。

3 科学的实验和解释依赖于历史境况

关于第三方面,我们举出电磁学史上的例证来表明科学活动所获得的真理总是涉及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境况里向人们揭示某事,科学知识也不可能完全超越文化和历史所决定的复杂情况,不能离开这些情况而凭空抽象出来。科学工作始于与某种具体情境现有的关联,以及对这种情境的理解,科学决不会把具体情境撇在一边,这种理解总是在解释学的范围里。19世纪放电管现象引起了人们很大的科学兴趣。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放电现象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实验,得出一个结论,阴极射线不是一束贷点粒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射线通过一个与它们的运动方向垂直的电场时,它们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带电粒子那样发生偏转。我们现在知道,赫兹的结论是错误的,他的实验看起来不够完备不够充分。随后的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完成的一系列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偏转,这种偏转方式是它们作为带电粒子束应有的方式。汤姆逊通过改进真空管的技术,延长对仪器的加热过程等方式避免了赫兹的情况。但是,实际上这里不应该因赫兹所得出的结论而责备他。就他对情况的理解以及他所吸取的可以为他所利用的知识而言,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的所有实验设置都是恰当的,只是根据随后的理论和技术发展来看,他的实验是有缺陷的,就像谁知道哪些当代的实验会被未来的进步证明是有缺陷的呢?可以说,一组实验结果不仅应当是对所发生的情况的准确记录,而且还应当时正确的和有意义的,而这取决于对什么问题的回答,对于评价这样的回答将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当时实践状况和理论状况的理解。不仅实验结果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于实验结果的解释也依赖于当时的理论背景,不可能超出这些情况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其他例子,但以上的例子已经可以表明一种广泛的常识科学观中的各个方面都包含解释学的因素,解释的普遍性同样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科学的所有形式的描述、说明和理解都是解释的高级形式,科学活动的观察、科学对观察结果的理解以及科学活动所揭示的真理都不能超出解释学的范围。但这里不是说科学不在揭示实在的真理,只是科学不能揭示一个全面普遍的真理。科学在试图表征实在的结构,并且日益精确,稳步前进,科学在陈述真的东西,并且陈述的越来越多,但是依然是在解释学的范围里。

参考文献

[1]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 M ].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II[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伽达默尔,杜特.解释学-美学-实践哲学[M].金惠敏,译.北京:商务印馆,2005.

[4]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作者简介

郑景(1988.08--),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在读,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猜你喜欢

解释学
《行诉解释》中投诉举报人原告资格条款的法解释学分析
“或裁或审”协议的界定与效力——以法律解释学为方法
《立法法》第37条的法解释学分析
语境方法的解释学传统
李永刚著《历史主义与解释学》推介
哲学解释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启示
“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现象学为何应是解释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探索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解释学、实证化、形式化:当代辩证法研究的三个发展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