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建筑设计中生态文明理念的应用

2018-06-06李秋霖

卷宗 2018年7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应用

李秋霖

摘 要: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人们很大的重视,使得人们分外关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更是深入人心,它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益处,这种建筑设计在当今社会下仍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讨,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将会更加的完善,将会更有力的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我国的社会发展更加井然有序。

关键词:应用;生态文明理念;建筑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最初一般的普通建筑逐渐演变为注重生态文明设计的建筑,它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建筑空间,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条件。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重点总结我国在保证生态文明的条件下的建筑设计要点。

1建筑设计的生态文明理念及内容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绿色建筑中最核心的不是某种固定的结论或方法,而是这种思想所蕴涵的设计原则。从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功能设定、材料和技术的选用、设备的安装,到建筑建成后的营运、维护,绿色建筑的思想都以人为中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贯穿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绿色建筑设计必须遵循整体及环境优化、简单高效、健康舒适、节约利用资源的原则,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1高效节约的生态文明设计理念

传统的建筑和设计目的往往是以关学、建筑形式或某种特性方面的研究为基础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物作为种经济产品和社会公共物品的属性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需要对建筑再作其他方面的补充。而高效节约化原则包括多重含义,包括节约土地、节约用水、节约建筑材料、能源和人力等。

1.2同步化设计的生态文明设计理念

有了首要的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态度,还要让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思维在各设计过程同步化进行。建筑师、设计师从前期分析、策化、方案构思、比选、各专业深化初步设计,各专业协凋定案,到施工图细节完善、施工中的调整、控制完成等设计全过程,都同步思考建筑的“低碳、节能、节地”要求。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局部,提出策略、解决办法和措施,而不仅仅当成到后期施工才处理的材料、构造问题。在设计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误区,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然而这样的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不是节能的建筑,更谈不上绿色。真正的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适应调节。

2现阶段我国建筑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2.1建筑设计缺乏生态文明理念

建筑设计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然而主要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化的理念,合理设计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建筑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建筑设计不需要采用现代化理念,认为现代化理念在建筑设计中不能合理应用,因此很多人都会扼杀最新的现代化理念,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建筑设计的表面,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2原因分析

一是,在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有些设计单位,特别是中小型设计单位,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员配备不齐,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面临着强烈的生存危机。他们为了承揽到任务,一切按业主的意志行事,为投其所好,将规范、规程的要求弃置一边,在建筑设计方案上一味地迁就业主。

二是,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质量,对建筑方案与整个工程设计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对建筑方案的评审、推敲、把关,在工程设计中给其它专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

三是,建筑师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缺乏质量意识及责任心。缺少对规范及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和理解,有的对国家现行规范不熟悉,甚至仍在采用作废版本的规范及图集。

3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应用要点

3.1结合具体环境,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设计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2自然通风的设计要点

建筑物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住宅区气候的好坏。自然通风是调节环境最有效和经济的手段。而影响自然通风效果的因素主要就在于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体设计及三维空间布局。因此,在自然通风设计时,必须全面了解建筑区的空气流动情况,这是确保建筑区气候良好、通风情况合理的根本前提,有效提升建筑物内部的空气质量和热舒适度,使用户无需增加任何投资,就能实现居室环境的健康舒适。

3.3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设计要点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入,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4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设计要点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天人合一,保护自然,生态生活”等建筑理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生态文明视域的条件下完成的建筑设计,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有利于我国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奕.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江西建材,2017(22).

[2]杨艺鹏.试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44).

[3]吴雪源.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外观[J].民营科技,2017(07).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应用
建筑设计的困惑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