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金融改革之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探究

2018-06-06冯芳

卷宗 2018年7期
关键词:金融改革新农村金融风险

冯芳

摘 要: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我国新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使得广大农村地区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同时也让农村金融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发展水平不断不断提升。然而,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新农村金融改革需要社会各界多层面的支持和帮助,虽多数地区的农村经济效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仍然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尤其是金融领域风险亟待引以重视和及时解决。本文以新农村金融改革重要组成——村镇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概述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了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并结合实践提出了强化村镇银行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可行思路,以资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金融改革;金融风险;防范思路

1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概述

目前,村镇银行已经先后在全国范围各个县、镇内布局,从其增设数量来看,增长势头十分明显。村镇银行自2009年开始推广,当时其总数不足两百家;而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地已先后组建村镇银行共1519家,其中批准开业1472家。从实际运营情况来看,目前村镇银行已覆盖全国73.2%的县市,其中有16省市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其他大多数村镇银行集中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与国家政策相适应,而设立在偏远、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占比则较低。同时,据国家职能部门统计,截至上一年度,全国村镇银行资产总额已高达14630亿元,较2015年度增加了将近九百亿元。而各地村镇银行存款余额已超过六千亿元,资产总额接近九千亿元,并总体上保持了逐年平稳运行状态;另外,各地村镇银行的贷款余额也已超过五千亿元,其中农户贷款达到2711亿元,小微企业贷款2405亿元,两项贷款占比均超过了了九成。从整体上看,村镇银行在这几年的发展运营中,已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城市与农村结对子”的路子,将城市的金融资源与农村的金融行业特点进行了有机结合。即,将城市的贷款额度划拨一部分给农村,借以盘活农村的贷款业务,如此不仅有效降低了农村地区的贷款成本,还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趋向多元化发展。

2 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2.1 信用风险

现实中,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群体普遍存在着不良资产率偏高、信用水平较低等情况。而因此引起的信用风险,最典型的即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远高于普通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是由于农村地区长期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才会使得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较其他金融机构更为突出。而从具体现状来说,村镇银行与普通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同样是存贷款利差,但二者所面向的贷款服务对象却截然不同。村镇银行的贷款服务对象一般为乡镇企业、私营小微企业、中低收入者以及农村贫困群众。这些贷款对象有着一些共同特性,即经济基础较薄弱,还款能力较差。再加上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特殊情况,使得对这些贷款服务对象的监管难度较大。实践中,甚至有一些贷款服务对象,在贷款之日起就已经缺乏偿还贷款的意愿,而村镇银行对其又缺乏相应监管手段,导致坏账出现频繁。由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村镇银行在管理和制度上存在的缺漏。此外,在借贷方面同样也存在着突出的信用风险。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普通商业银行业及金融机构贷款的先决条件是有效的担保和抵押手段,而村镇银行则不然。据村镇银行有效贷款数据显示,支持农户的贷款占比在总额度的六成以上。而村镇银行面向农户的贷款一般只采用信用担保、无实物抵押的形式,数额较小,手续简单,缺乏实质性的风险保障。例如,某地村镇银行对当地农户提供两至三万元的小额贷款时,只需要其提供五户联保或上下游企业的担保即可,无须再提供任何的实物抵押。由此可见,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之大。

2.2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集中在村镇银行内部管理与控制等方面。首先,是内部工作人员的问题。现实中,很多金融机构通常会将实习期内的年轻员工或是刚通过实习期的年轻员工分派到各个村镇银行工作,这些年轻员工虽然极富工作热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村镇银行的办事效率,但是在实践操作上却鲜有经验,存在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风险。比如,风险防范意识较弱,缺乏全局观,在发放贷款时,仅片面追求贷款的数量,极少考虑贷款的质量;甚至还有的在进行内部事务处理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用人情代替制度”、不按规定程序办事等现象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工作队伍的专业性。其次 ,是内部管理制度的问题。由于村镇银行多分布在偏远县镇,地处偏僻地区,因而在监管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上,存在一定滞后性。而这一问题带来的后果就是村镇银行操作程序不规范引致银行陷入风险。例如,违规建账、重复记账、重复核算、凭空转账、虚增资本等操作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公平性。

2.3 流动风险

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人仍然持有“保守型”的理财观念和“投机型”的理财心理。而正因为上述经济观念和对于理财的理解偏差,使得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工作困难重重。但与之相反的是,农村地区的贷款需求则相当旺盛,其中,贷款主体主要来自于村办企业、个体企业以及农户的农业贷款。从金融机构统计数据来看,村镇银行贷款逐年呈现增长态势。但是,单靠吸收的存款并不足以支付这些贷款,加上贷款的质量较低,还有很大部分的不良贷款,由此导致村镇银行资金管理长期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3 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3.1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发展起步时间较晚,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地说,首先,是由于自然资源的经济转化率偏低。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政策的实行,使得大部分农村资源经济时代成为了历史,也使得农村地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其次,是由于產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虽然部分地区先后开始推行复合型农业,但其他大部分地区还是仍以农耕经济为主。

3.2 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

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往往习惯于利润较低的土地经济,对于经济效益较高的行业,由于兴趣、胆量和自身素质等影响,很少有人愿意去尝试,这就使我国村镇银行在发放贷款和吸收方面面临重重难题。即便是对于一些贷款的农户,其贷款用途也是与土地经济息息相关,比如,购买农机具、购买粮种、子女入学、翻修房屋等,导致村镇银行贷款资本回报率较低,部分银行甚至连成本都无法收回。再加上我国农村地区“乡土社会”风气仍然存在,即在一个范围内属于相对封闭的群体,如果其中出现一人不归还到期贷款,就会引致其他人争相模仿,从而衍生出更多、更坏的消极影响。

3.3 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健全

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虽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但实践中,多数仍然徘徊在“纸上”,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对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的监督约束也形同虚设,操作随意,极易引发内部控制风险。再加上村镇银行规模较小,为降低经营成本,部分村镇银行没有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机构,因而极易“一言堂”现象,使得银行在风险管控及内控执行等环节均存在较大障碍,极易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困境。

4 强化村镇银行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可行思路

4.1 加快农村基础及生态农业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国家对金融机构职能的不断调整,支持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各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这就要求村镇银行在开展具体业务中,不仅要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政策要求,将中长期信贷向新农村建设领域傾斜,协助地方政府落实新农村建设系列措施,还要进一步结合地区商业性金融政策,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重点投资,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的设备和环境,从而减少由于基础设施和环境带来的限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2 强化村镇银行业务创新能力,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即,村镇银行要以服务“三农”及县域经济为办行宗旨,加大创新力度。具体地说,首先要确保本行金融产品与服务,适应于自身管理、匹配于农户及微小企业融资,同时积极开拓中间业务,力争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可根据当地需求和市场环境,开办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代理及租赁等业务,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其次要根据本行发展目标和实际现状,按需引入新兴金融服务、金融工具、金融技术及金融产品,以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在农业产业较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可以适当加大农户贷款的推广力度,不定期组织学习农业领域先进科技,向农户宣传贷款优惠政策,一方面让当地农民及时获悉农业产业资讯和技术,另一方面也能够让他们全面了解金融服务,正确使用金融服务,从而有效扩大贷款覆盖面。

4.3 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力争监管覆盖业务全过程

随着村镇银行规模逐步扩大,对内部监管部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对此,这就要求村镇银行要在现有监督约束机制体系下,进一步强化对各业务部门的操作监管,构建贷款资产风险预警机制,并配置相关监管员,负责监管业务活动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审查、分析、汇总。其次,要严查不符合业务要求、违规、违法等行为,根据村镇银行的特点,制定专项检查、后续跟踪服务制度和现场检查计划,及时整改和完善存有疏漏的内部制度措施。

4.4 联合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建立农村地区信用体系

落实这一措施,仅依靠村镇银行一己之力显然不足,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诚信教育,使之逐渐树立诚信意识;同时,在农村地区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的基础上,形成农村征信体系,完善规范信用档案。例如,可通过借鉴农信社等级评估方法,结合贷款对象的个人资料信息进一步进行评定,确定贷款金额,以此建立良好信用关系并形成良性循环,形成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之一,不仅丰富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带动了新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还在推动农村金融行业竞争、开拓农村金融供给渠道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备受业界关注,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村镇银行是一种崭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势,起步和运行时间较短,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因而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风险,亟待增强村镇银行从业人员及农村地区人民的风险意识,加大监管力度及相关政策支持,促使农村地区整体金融环境得以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吴玉宇, 陈文喆. 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与村镇银行风险承担分析[J]. 湖南社会科学, 2017(3):32-34.

[2]武文超.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控制探析[J]. 中国市场, 2015(52):256-257.

[3]刘杰. 试论村镇银行的定位、作用与风险管理[J]. 经济师, 2016(4):182-183.

猜你喜欢

金融改革新农村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我国温州民间借贷调查分析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