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话交流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06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底数平行四边形例题

陈 明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 215200)

一、围绕新知要义内涵组织交流对话

学生在教师的有序科学引导和指导下,能动地与教师进行遥相呼应的交流对话活动,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或设置的任务,开展积极的思考和认真的探讨,并将所思所想呈现出来,与教师进行有的放矢、深入细致地探讨和互动,从而生动地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双边性特征和互动性特点.同时在这一进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对话和交流活动,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的养成和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组织新知内容讲授时,要将对话交流活动融入其中,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和引导功能,围绕需要探知的概念、性质等相关数学知识点内容,组织初中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对话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初中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数学语言予以表达和呈现,教师针对初中生的讲述内容,有意识地进行点评和指点,使得初中生在深刻交流和积极对话中掌握新知,实现知识素养有效积淀.

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新知讲解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开展该新知讲解,探索规律的教学活动中,其过程如下:

师:设置问题:(1)式子103×102的意义是什么?(2)这个积中的两个因式有何特点?

生:回答(1)103与102的积(2)底数相同.

师:引出本节课所讲内容:这节课就在复习“乘方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像103×102这样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师: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3个小题:103×102____=10( );23×22=____2( );a3×a2=____=a( ).

生:活动,学生自己思考完成,然后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结果.

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那么am·an,当m、n都是正整数时,如何计算呢?

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并试着推导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讨论得到其结论为: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师: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试着用数学语言概括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内容,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师:提出“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是否也具有这一性质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生:进行观察活动,并讨论am·an·ap=am+n+p(m、n、p都是正整数).

二、围绕例题解析组织交流对话

例题讲解,教师必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将例题解析的任务交给学生,例题解答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初中生成为探究解决问题的直接执行者.这其中,就要求教师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要渗透其中,不能做甩手掌柜,将任务全部交给学生不管不问,而应该时刻关注和考察初中生解决探知问题案例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与初中生进行交流,将所观察的实情与初中生进行交流.二是教师要组建探究小组,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要求,组建合作探析小组,组织初中生在小组合作探讨中进行深入的交流谈话活动,在集思广益、深入交谈中形成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解题思路和解答策略.

如“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EF过点O,且AF⊥BC,求证:四边形AFCE是矩形”例题教学中,教师针对以往初中生在解答该类型问题案例中出现的“错用矩形判定定理证明”情况,有意识地向初中生提出“如何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问题,引发初中生思考研习的内生动力,并且组建合作探析小组,组织初中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初中生各自结合探究所得,有的认为:“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有的学生不支持该种观点等等,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解题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初中生提出的不同解题思路和想法,进行总结讲解,向初中生指出:“由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得到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出OA=OC,对边AE平行于FC,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对顶角相等,利用ASA可得出三角形AOE与三角形CO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出AE=FC,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得出AECF为平行四边形,再由AF垂直于BC,得到∠AFC为直角,根据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可得出AECF为矩形,得证.”以此明晰该案例的解答思路和路径.这一过程中,教师组建了合作探析小组引导初中生进行深入细致交流活动,同时以教师的主导功效,推动教师与学生的深入交流,从而在双边互动、深入交流进程中,实现了解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效提升.

三、围绕解决探究课题组织交流对话

数学教材通过探究课题的设置、探究任务的提出、探究过程的呈现等等方面,以此推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探析等手段实现对数学知识内涵要义的深层次掌握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动手探究时机,引导学生结合所探究和掌握的数据或规律,组织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活动,要求他们根据所探究的结果以及记录的数据,认真讨论和规律,从而形成较为完整和科学的观点和结论,以此达到数学探究课所设置的目的.

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性质”探究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初中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具体操作活动中,有的学生提出:“三条边之间没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三条边之间有关系,其中两条边必须大于第三边.”针对不同的观点见解,在深入讨论中,初中生从而明确了“观察和测量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探究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对话交流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于初中生的学习活动得失,组织初中生开展深入细致的交流对话活动,要求初中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对其他学生的解题活动或思考过程进行对比,表达出自身的观点,从而在整体联动、科学指点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更为高效、更可持续的学教活动.

参考文献:

[1]姜卫东.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沟通[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5).

[2]王静.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沟通的有效实施[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06).

猜你喜欢

底数平行四边形例题
幂的大小比较方法技巧
同底数幂的乘法
如何比较不同底数的对数函数式的大小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