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组群中多音列融合的结构研究
——以重庆市綦江区汉族民歌为例

2018-06-06郭羿努

关键词:音列组群谱例

郭羿努

(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 朝阳100101)

民歌由词、曲两部分构成,学科分类归属文学艺术。文学与艺术虽为同系,但按民歌的构成要素划分,词归语言学,曲归音乐学[1]。人们对民歌进行形态研究时,词曲别论、词曲同论便成为常见方式。

在丰富的文艺理论支撑下,从声韵的角度研究歌词与民歌旋律音源关系较为普遍。从音乐角度研究民歌,解释民歌个体及歌种之间差异形成原因,往往避开音乐理论的释义范围,在区域人类学的视域中,寻找解释民歌差异存在的结构理论,凸显民歌音乐的本体研究让位于人类学、语言学的文化研究现象。

民歌音乐的本体研究,实际是从音乐表意的角度,对民歌曲体结构的要素进行区域、形态、风格的结构性研究。研究民歌,是对民歌研究的解释和说明。但当我们用西方音乐术语解释中国传统民歌曲调的结构性质时,有些西方音乐术语就不能准确反映中国区域民歌内涵。比如,用“调式”这个概念解释哭嫁歌的结构现象,就不能自圆其说。在重庆綦江区汉族民歌哭嫁歌,婚嫁女以骂媒的方式谢媒,以哭嫁的方式表达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和离别亲人的难舍之情,属民间歌曲体裁“风俗歌”(见谱例1和谱例2)。《骂媒》的调式显示为bA宫,调式主音sol、do伴随“哼哦”的哭泣声,形成调式“主音”的固态下滑,成不稳定旋律音级。《哭嫁》的调式显示为C徵,假如C徵是调式主音,该主音同样呈现出固态下滑的结构状态,旋律调式的骨干音re、la因抽泣而波动、游离,构成旋律中非稳定音级之间的结构关系[2]。

谱例1 綦江民歌《骂媒》选段

谱例2 綦江民歌《哭嫁》选段

用调式概念去确认《骂媒》《哭嫁》调式属性,旋律中呈下滑状态、不稳定音级的调式主音,不能视为旋律的调式主音。处在相对音高状态下的旋律主音与纵向波动、横向游离的旋律骨干音之间,其结构性质从文学或者习俗的用语中难以找寻到解释的依据。

从中西方音乐结构体系看,音乐创作的结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西方音乐是建立在大小调基础上,以大小调理论为基础建立发展起来的创作理论体系。以大小调式、调性的结构属性理论指导音乐创作,形成纵向思维的理论系统。中国民歌的旋律,是在诗词音韵基础上,以词的声调形成乐音,以词的拼音过程形成音组,在词组的结构过程中形成多音组,在音组群的融合过程中构成民歌旋律的乐音系统,是通过音、音组、音组群的相互融合,形成多音列结构方式。音乐的这种结构方式,呈现出横向线性的显著特征。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语言的声调存在很大的差别。同是一个调式的民歌,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用西方的调式理论解释,就会淡化民歌的区域性风格特征。用音组群、多音列融合现象解释民歌,从民歌旋律中提取音组、音组群,了解他们融合过程中的多音列现象,有利于民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音组及音组群网状织体

音组是民歌旋律结构的单位样式,由旋律中具有特定音程关系的乐音结构而成。旋律中特定音程关系的乐音样式,随民歌词义及情绪的变化而不断变形,反复出现,与民歌的节奏型结合,成为民歌旋律的结构内核。音组群是在民歌词句的结构中以一个音组为主导的多音组结构而成的。民歌旋律中多音组相互缠绕、渗透,形成多音组的融和,这种现象称为多音组融合。多音组融和对民歌旋律风格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确认民歌旋律性质、特征的重要观察项。

民歌的音组群建立在民歌旋律基础上,具有多音组融合的结构特征[3]。民歌的五声旋律音组群,按各自的特定音程关系围绕主导音组在旋律中反复变形、多次出现,并与旋律中的其他音组融合互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状织体旋律结构特征。

下面以綦江民歌《好久没有唱上歌》为例,分析音组群网状织体结构状态(见谱例3)。

谱例3 綦江民歌《好久没有唱上歌》选段

这首民歌属徵五声调式,四组旋律音为:sol、la、do,do、la、sol,re、mi、do,sol、mi、re。 旋律中音组sol、la、do变形4次,是旋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音组,为旋律的主导音组。音组do、la、sol变形2次标记。Re、mi、do和sol、mi、re各变形1次。旋律中由两个音构成的音组称为二音组,由三个音构成的音组称为三音组。音组划分一般由2~4个旋律音以特定的音程关系构成,如唱名:la、re或mi、do、la等,两个音以上的音组结构,已蕴含了音组结构的旋律走向。旋律音组划分条件、方式与音组结构状态的标识设置,是对音组群网状织体结构解析的规范[4]。因此,民歌旋律中音组及音组群的动态数据,是验证民歌旋律结构状态的显性标记。音组及音组群的标记(见图例1)。

图例1 《好久没唱上歌》音组群动态数据图

图例1中A音组与B音组,以羽为轴心,音组旋律呈正反向律动;C音组与B音组以角为轴心,形成跨音区的结构延伸,反映出旋律句式前后呼应的用音逻辑和音组群网状织体结构。

旋律中4个三音音组融合,结构成群,随山歌情绪的变化而变形,在不断造型过程中裂变,形成音组群网状织体的显性特征。

音组是旋律结构中的基因,旋律音组结构的差异,是民歌旋律中基因结构的差异,音组的差异不涉及民歌品质的好坏,只是差异的大小的问题。因此,每首民歌的音组及音组群,只存在近似,不可能相同,音组及音组群动态数据标记是民歌存在差异的标记,那么,标记就具有唯一性。

民歌因区域、人群、习俗、语言等差异,导致民歌的旋律形态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使民歌显现出风格迥异的特征。不同结构的旋律,有不同的音组结构,不同旋律的音组,就有不同的音组标记。因此,旋律的音组群标记,具有显示音组及音组群网状织体动态的作用。

二、音列及多音列融合的结构

音列存在两层含义:一是旋律中音的排列及排列样式,二是旋律的调式结构。多音列是指民歌旋律中多音排列的情况,是指民歌旋律中多音组融和过程中音的排列现象。这不是通常所指的调式音列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排列,而是指旋律中多个音列融合的乐音排列。

民歌旋律中音列和多音列融合的结构,是区别和分辩相同调式风格差异的重要观察项。

以《好久没有唱上歌》为例,我们来看音列的提取方式及多音列的标识方法(见图例2)。

1.音列提取的长度,多以乐节或乐句为单位。

2.五声旋律的音列结构,在乐句的长度中,往往出现两组甚至三组音列,就弃繁从简的角度考虑,一般限于两组音列的样式提取。

3.在对乐句长度的两组音列样式提取时,往往已标明了旋律的动态走向,如:sol、la、do和re、mi(la)这组音列是徵四声和羽四声的叠置、融合,实际是他们的相加,构成了徵五声或羽五声;如果旋律音列中的某个音列被反复强调,成为主导音列,那主导音列的主音,便往往是调式的主音。

4.唱名do、re、la构成的三音列,旋律以商为主音,性质就是宫羽或羽宫因素的商三音列,标识为(羽宫)商三音列,以区别re、sol、la及re、mi、la结构的商三音列存在的性质差异。

5.根据旋律中音列构成的状态,提取音列组别:短小民歌一般按乐节提取四组;序号为:E、F、G、H;序号右边的方框为小节框,如,即四小节。将序号与小节数标识合成,标明句式结构。如:E、F、G、H(4+4+5+4)四句式结构,以 E为例,即四小节乐句。 再如,E的旋律音列为 sol、la、do、re 即徵四声,F乐句的旋律,由唱名 sol、la、do 及 la、do、re 两组三音列构成,其余乐句的组别序号划分以此类推。

图例2 《好久没有唱上歌》多音列结构示意图

《好久没有唱上歌》的音列结构分析:

1.音列分别为:E音列结构长度3小节,F音列结构长度3小节,G音列长度3小节,H11□音列长度2小节。从多音列融合的结构性质看,属G四声基础上的五声调式。

2.结构长度为11小节中,前9小节旋律,围绕商徵、宫羽、徵商形成多音列相互缠绕、互为互动的结构特征,商羽因素得以凸显。旋律的后两小节,以re、do、la、sol形成由高至低的音列结构收缩,表现其徵调式结构性质。

3.徵五声调式中,由于非主导音列在相互融合过程中,结构短小,不能形成调式的结构对比,只起到旋律风格、调式风格的润饰作用。这是多音里融合的基本特征。

《好久没有唱上歌》旋律的音列结构为H、G、F、E四组,形成多音列融合的结构样式,音列中H反复的次数最多,属主导音列。《好久没有唱上歌》虽然属于徵五声调式,旋律音列却反复以三声、四声的结构方式出现,分别构成商羽因素、商宫因素、宫徵因素的徵调式旋律风格。这种多音列融合现象,形成此徵非彼徵的旋律风格的调式个性。如从西方调式分析方式,仅仅归结为徵调式,就会忽视相同调式不同风格的结构差异。

通过音组群、多音列结构融合方法的分析得出:这首民歌的调式是具有商羽因素、商宫因素和宫徵因素的徵调式旋律风格民歌。

三、实例分析

民歌词韵基础上形成的音组是民歌旋律构成的最小结构单位,旋律的音组构成样式,既是民歌的旋律的构成状态,又对民歌旋律风格的形成具有旋律核心的结构意义。民歌旋律中的音组群,是民歌歌词组词过程中,词组音律化导致多音组融合的结构现象。

音组和音组群是辨析民歌旋律风格特征的主要依据,而音列及多音列是在音组、音组群的基础上,对旋律音列的排列方式及多音列融合做出调式构成因素的分析方式。这种分析方式,是区别相同调式、不同风格,不同区域、相同风格民歌风格差异的理论依据。

谱例4 綦江山歌《唱歌哪有生成会》选段

谱例 4 是一首徵四声调式, 旋律音组为四组:la、do,la、do,re、do,la、so。 旋律中 A 音组变形 8次,是旋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音组,为旋律的主导音组(见图例3)。

图例3 《唱歌哪有生成会》音组群动态数据图

图例3音组群动态数据结合谱例4分析:

1.旋律呈现出多音组网状结构特征。

2.在九小节长度的旋律中,A⑧、B⑥、C②、D②,A音组在旋律中出现8次形成主导音组。其他音组在旋律中分别重复:B音组6次,C音组2次,D音组2次,旋律音组分别以6次、2次、2次变形重复与A音组形成缠绕,形成互动。构成以A音组为旋律内核的以及A音组、B音组反向关联的旋律结构特征。C音组、D音组在第二乐句5小节中出现,与前4小节的羽调式风格旋法形成对比和呼应。

3.旋律中以A音组为内核构成的音组群,具有前羽后徵的风格特征,形成独特的音组群互动结构现象。

谱例4的旋律音组构成状态,反映出谱例虽为徵四声,在旋律的9小节长度中形成前羽后徵的旋律风格结构特征。谱例4多音组融和的旋律结构,内含了4组音列结构变化。分别为:E音列2小节,F音列2小节,G音列3小节,H音列2小节,构成多音列融合的旋律音列调式结构状态。

图例4 《唱歌哪有生成会》多音列融合结构数据图

图例4多音列融合结构数据图结合谱例4分析:

1.谱例4为bB徵四声,旋律音列分别为唱名sol la do、la do、la do re及sol la do两型三分句结构样式,sol la do为主导音列。

2.谱例的乐句、乐节句式结构中的多音列,是结构意识的规律在旋律、曲式中的自然反映。

3.旋律中羽宫因素的徵三音列和宫商因素的羽三音列之间的音列融合,凸显出“羽”因素的旋法特征,强化了羽因素在旋律中主导作用。

4.旋律终止前,非稳定音徵突然闯入,将羽因素主导的旋律变性为徵调式。在綦江民歌中,这样的旋律结构不是个例,用调式理论难以说清。我们是否可以在多音列现象中找答案,是否可以将这种现象定性为多音列融合中,徵、宫音先显的结构现象。

江山歌《娇也乖来郎也乖》从旋律音组和音列的构成状态看,虽然只有9小节,却反映出音组群结构过程中,多音列的融合结构特征。即在多音列融合的状态下,呈现出该例属于具有羽宫因素的徵调式的结构性质。

谱例5 綦江山歌《娇也乖来郎也乖》选段

谱例 5 是一首羽四声调式,旋律音组分别为 do、 la, la、do,mi、 re,re 、do、la四组,谱例 5 的旋律中A音组变形5次,是旋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音组,为旋律的主导音组(见图例5)。

图例5 《娇也乖来郎也乖》音组群动态数据图

图例5音组群动态数据结合谱例5分析:

1.谱例5前四小节为二音列音组。

2.旋律中A音组出现5次变形,是旋律中的主导音组。旋律中的B组变形4次、C组变形3次、D组变形2次,与A音组相互缠绕、变形,形成音组群网状织体的显性特征。

3.旋律中以A,、B、C三个音组构成的网状织体,强化了旋律的羽商性质,弱化了旋律的bB徵的宫性,如按调式定义解释谱例5的调式属性,从调式风格看,旋律终止在羽和商是自然、合理的。但旋律突然终止在bB徵音上,凸显出民歌风格中存羽商之大同,求bB徵之小异的审美倾向。

谱例5旋律中羽商因素为主导,前四小节以羽宫构成2音音组,由于角音的偶然出现,旋律的后5小节形成带角音的羽商四声,成为含商角因素的羽四声,共9小节,也同样反映出音组群的融合结构现象(见图例6)。

图例6 《娇也乖来郎也乖》多音列融合结构图

图例6多音列融合结构数据图结合谱例5分析:

谱例5按乐节划分有9小节旋律音列,E音组do、la为2小节,F音组la、do为2小节,G音组mi、re、do为 3小节,H 音组 re、do、la为 2小节。与谱例 4比较,前 4小节仍然为 do la、la do二音列的结构样式,后5小节中角音作为调式骨干音出现,使谱例5成为商因素的羽四音列。

调式骨干音角的出现,使旋律在终止前,明确了羽三音列的调式风格特征。旋律在终止前出现商音,使宫、角、羽三音列变形为含商因素的羽四声。在綦江民歌中,这样的旋律结构不是个例,用调式理论难以说清。我们是否可以在多音列现象中找答案,是否可以将这种现象定性为:多音列融合中,商因素的羽调式风格特征。

四、结语

音组群网状织体中多音列融合的结构研究,是从民歌表意的角度,对五声旋律构成要素进行动态结构的数理研究。通过对民歌结构要素数理差异的比较,探讨民歌个体之间、歌种之间结构差异形成的原因。从民歌结构动态数据的量化中,获得结构数据与民歌之间相关联的理论依据。

音组是旋律音构成的单位结构样式。在五声调式旋律化的民歌结构中,旋律音组结构单位在歌词情绪变化的驱动下裂变,为音组群网状织体的形成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编织成型的结构空间。多音组在“结构空间”中,围绕主导音组互动,显示出音组群动态的量化数据,为甄别民歌旋律结构差异寻找结构解释的理论依据。

如果说,民歌旋律是音组群生存的结构空间,那民歌旋律中音组群网状织体多音列融合现象,便是五声调式旋律化过程中,音组群网状结构的逻辑反映:从旋律角度观察,多音列是音组群结构单位的扩大或延伸,称“旋律音列”;从调式角度观察,多音列是音组群的音序排列,音组群的音列凸显出调式音列的结构意涵,称“调式音列”。随着五声民歌旋律中音组群网状织体的单位结构延伸,在民歌旋律中呈现出多音列互动、融合现象。将旋律音列按音高排序,音列的不同结构数据呈现出同调式不同风格的差异。

[1]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5.

[2]刘正维.四度三音列——传统音乐的“染色体”[J].中国音乐,2009(1):93-99.

[3]刘正维.制约传统音乐风格的“三色论”——“四度三音列”续论[J].中国音乐,2014(1):59-71.

[4]杜亚雄.五度圈中的音、音列、音阶及其数理关系[J].音乐探索,2016(4):23-27.

猜你喜欢

音列组群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先秦组合编钟的音列组合
核心三音列及其发展与织体形态
——史蒂芬·哈特克《列队》的音高组织方法之一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磁盘组群组及iSCSI Target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