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方式

2018-06-06黄秋兰

关键词:分式情境探究

黄秋兰

(江西省南昌十二中 江西南昌 330025)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学习的开端。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因此要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可以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入手。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

恰当的数学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主要表现在:(1)目的不明确;(2)零碎不系统没有考虑学情;(3)问题缺失思考性,多的是记忆性问题;(4)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没有间隔、停顿,或自问自答;(5)最典型的是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 、“对不对”、“好不好” 、“好吗”之类的问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际提问和思维的质量极低,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的数学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课堂提问的方式做了一些探讨,与大家交流。[1]

一、类比迁移

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设计以下问题与数轴作类比,供同学探究:

(1)如何在数轴上找到表示“3”这个数的点?

(2)同学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如果票上写的是“第二排”,你能不能在电影院找到属于你的座位?

(3)如果票上写的是“第二排第10座”,能找到座位吗?

(4)怎样来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

随着学生在课上探究的不断深入,师生构建起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结构,在这里类比给学生提供概念的情境。

又如在讲“分式的约分”这一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分数的约分,目的是让学生将小学关于分数约分的概念和方法迁移到分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最后总结归纳,回答教师的迁移性问题:

(1)什么叫分式约分?

(2)分式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3)对约分的最后结果有什么要求?

(4)这一最后结果可以怎么命名?

再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可以提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教学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时可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等。如此设问,能使学生轻松地将新知识同化,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逐步推进

基础较差的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更是一筹莫展。尤其是面对一些较复杂的新问题是,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难于一下击破。而在教学重、难点时学生可能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困难了,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地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机,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由浅入深,化繁为简,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有这样一个探究问题:有一个长2米,宽1米的门框,如图1,如有一块长3 米,宽2.2米的薄木板,问能否从门框内通过。

这是一个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题目,学生在刚刚学习过勾股定理,尚不能灵活运用的情况下,可能一时会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可以先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逐层递进。

如:在长方形ABCD中,AB、AC、B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若有一块长3米,宽0.8米的木板,怎样从门框内通过?[2]

若木板长3米,宽1.5米呢?

有了这三个问题作铺垫,学生再进行探究,问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决了。

三、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出发,构建一些让学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问题情境,以趣味性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对数学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概率的意义”一节教学中,一上课,我就一口气问了学生几个问题:[3]

(1)老师跑100米只需要2秒钟,你相信吗?

(2)明天太阳会从西方升起,你相信吗?

(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温达到100℃度,水就一定沸腾吗?

(4)下次数学考试,小楠一定会考100分吗?

这些问题就如同小石头一样,在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波澜,学生们立刻就开嘴八舌讨论开了,于是便很自然地引出了三个基本概念: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讲完以后再让学生举几个例子,他们已经得心应手了,在笑声中把概念理解得很透彻了。

再如,在讲完“三角形全等判定——角边角定理”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不小心将家里一块三角形装饰玻璃打碎成两块(如图2),现要到玻璃店照原样配一块,你认为小明要带几块玻璃去?带哪一块去?为什么?这样的提问,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学生产生新奇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充分感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正反提问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概念需要经过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而学生在学习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的内容时常常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时教师应从知识的正反两方面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下结论,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例如,“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学生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在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限定在‘同一平面内’呢?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向空间扩展,从而搜寻或想象出反例,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对平行线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和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邵潇野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3)

[3]季菊课堂提问的技巧[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05(4)

猜你喜欢

分式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如何认识分式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1.3 分式
拆分在分式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