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文明:唯物主义者的新视野和新任务

2018-06-05张晓锋

神州·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视野

摘要:在信息文明语境中,尝试性提出并阐述唯物主义者的三大任务,具体涉及到:唯物主义者需要不断地发现信息文明时代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信息文明视域中唯物主义者要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潮倾向并完善自身概念、假说、体系;唯物主义者要指导信息文明实践不断前进。

关键词:信息文明;唯物主义者;新视野;新任务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the article put forward and the three major tasks of materialist,specific involves:Materialist needs to constantly find emerging new problems and new challenges form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Materialist needs to criticize all kinds of idealism thought tendency and improve their concept,hypothesis,system;Materialist to guide information practice advancing civilization.

Keywords:Information Civilization;Materialists.New vision;New tasks

唯物主義,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其内容与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在与宗教神学、政治意识形态以及主要哲学问题见解等方面的较量中不断转身——其发展历程先后经历过中国、希腊和印度等社会的古代唯物主义、十七世纪以伽桑狄和霍布斯等人为代表对古代唯物主义的复兴、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十九世纪中叶主要在德国和英国兴起的朴素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建立的科学唯物主义以及“当代学究派唯物主义”等几个阶段。总体分析来看,来自外部的宗教神学、政治意识形态并不能足以对唯物主义产生致命的威胁,唯物主义状态的强弱更多地是取决于自身的逻辑、话语、体系,尤其是在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多数唯物主义者未能准确地回答现实生活困惑以及哲学理论问题,这就导致诸多唯物主义观点最终归于失败或丧失了存在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唯物主义者只有积极地回应外部社会的发生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炼、形成自身的系统的科学体系,方能在学术思潮碰撞和社会实践指导中立稳脚跟。

当今,唯物主义正面临着信息化逐步增强的现实趋向:“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智慧地球”、“物联网社会”、“第三次浪潮”等等一幅幅信息文明的图景。无疑,人们需要从这种具体的氛围中去探究、去理解“唯物主义”,也期待着从“唯物主义”角度去透视、去把握住这纷繁复杂的信息文明。学术界将信息文明研究不断推向本体论、宇宙论领域的做法已早有尝试。比如,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曾经提出过:“万物源于比特”、“一切皆信息”;卡斯特则认为:“新的技术范式正在加速重塑社会的物质基础”等等。一旦我们将信息文明介入到本体论层面去思考,自然而然,就得出了近乎可以预见的几种结果——究竟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信息唯物主义”?“信息唯心主义”?还是“唯信论”、“物信论”呢?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澄清的,显然,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学术方向:(1)倘若是站在捍卫“纯正的唯物主义”立场上,那就一定要批判并推翻“唯信主义”、“唯心主义”、“信息唯心主义”;(2)但是,要是站在重视信息文明、理性对待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上,那就一定要考虑“物质的信息化”问题、范畴了。至少,我们可以在秉持唯物主义基础上将思考的重心转向“信息文明”现象。从逻辑上来看,将唯物主义放置到信息文明语境下探究,至少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亟待解决:(1)唯物主义者需要不断地发现信息文明时代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挑战;(2)对信息文明视域中的各种唯心主义思潮以及倾向进行批判,进而不断丰富自身的概念、假说、体系;(3)唯物主义要指导人类实践(含信息文明实践)不断前进。

一、唯物主义者需要不断地发现信息文明时代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挑战

科学的唯物主义一方面需要不断深化存在层面的抽象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转向具体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在信息文明语境下,我们只有找出“物质客体”的新产生、新转化,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物质是什么。究竟,这些具体问题如何才能被发现呢?笔者认为,在信息文明语境下,每一个抽象的唯物主义原理背后都辩证的存在着一个“具体问题”需要去挖掘,诸如,唯物主义体系中的原理1,那么,与此相对应的,就会在信息技术视域下存在着一个“唯物主义原理1a”,原理1和原理1a是一种互为缺少、互为补充的具体关系。与此同时,只有所有的原理1a、1b、1c、1d……等等“信息技术语境下的唯物主义原理具体转向”组合在一起并构成体系,才能系统地动态地更好地去回应唯物主义的理论关切,通过对信息文明领域中具体问题的探究、全部事物的总和发现、信息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分析,我们才能更为真切地发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才能更为直观地了解信息文明的具体走向和时代价值。笔者以唯物主义为内核,以现代信息技术领域所折射出来的具体成果、具体现象为半径画圆,尝试着将这些具体问题一一展开,希望有所裨益。

1、在唯物主义的概念层面,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宇宙中有没有“无人信息”?信息在语义、传媒、逻辑、自然科学、档案、哲学等不同视域下的定义有何区别?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在信息进化、信息文明、信息发展等不同层面的价值意义?

2、在具体提法层面,结合“唯物主义”,是否可以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提出“信息主义”?“唯信息主义”(informationism)、“信息唯物主义”、“信息唯心主义”、“物信论”[1]、“多元论”等等具体概念?现代信息学用能量、场、几率波等去说明世界的非物质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唯物主义者应该怎样去坚守自己的阵地呢?由于信息概念和信息技术命题不具有纯粹的物理特性,他们将如何存在于“纯物质世界”呢?

3、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前提下,能否提出“信息封建主义”、“信息社会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信息共产主义”和“信息马克思主义”?当前,学术界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研究较多,从逻辑上来反思,信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强显的社会现象,能否与社会制度、发展历程实现一种逻辑契合呢?

4、在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层面,是否能够提出“信息本体论”、“信息辩证法”、“信息价值观”、“信息认识论”、“信息实践论”、“信息历史观”等具体概念?在信息技术的这些领域有无可能实现一种对原有唯物主义框架层面的新开拓?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会促生出新的唯物主义体系特征吗?

5、从研究历史领域来看,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信息技术领域演变史具体怎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具体分为几个阶段?

6、从世界本源角度去看,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信息在其组成当中具有怎样的地位?是否属于“不得不涉及到的领域”?还是“不能回避”、“重大的基本的”领域?唯物主义者如何去解释信息是物质的或者信息不是物质的?究竟,唯物主义给予信息产物一种什么样的哲学定位呢?

7、信息在与物质、精神之间的关系中属于“第几性”?信息是孤立的吗?信息与物质、精神的联系是怎样的呢?比如,信息技术的物质性基础是什么?信息技术语境下的主体是谁?合力主体?自然主体去哪里?是否存在“伪信息”、“暗信息”、“信息黑洞”?信息对物质的反作用机理怎样?信息技术与人的精神关系怎样?信息技术对于人的灵感、潜意识、感觉、理解、记忆、计算、情感、道德、伦理、信念和信仰有何作用?有没有一种人造的情感?通过信息技术能否恢复、储存、激活人的记忆?来自数据、信息技术层面的现象暗示是否比科学家的假说更真实?

8、是否存在信息世界?现有的思维观念能否促使我们去足够认识信息世界?是否存在着信息实在?虚拟实在?信息半实在?虚拟半实在?信息与客观实在之间有何关系?信息能否被人的感觉感知?信息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吗?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和信息观之间的关系怎样?

9、信息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怎样的?信息是运动的吗?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颠覆人类对于空间的理解、认知和定性吗?时间领域呢?我们能否在未来实现一种信息化的穿越?

10、信息实践、虚拟实践,信息劳动、虚拟劳动是否真的已经普遍出现?未来的工人们是否都可以拿着遥控器去工作呢?这种“祛体力”、“祛脑力”的工作是信息技术的趋势吗?

11、信息理论的相关著作往往是囿于自身专业领域,服从于超越传统物理规律,究竟,信息文明领域存不存在规律而言呢?倘若有规律,信息规律有哪些?如何得到解读?信息怎么实现发展、进化?信息世界有无生命力?未来的信息世界发展趋向哪里?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我们是否会逐步走向“真相”?信息技术是否有助于拓展世界规律的呈现?现象背后的规律是否需要去探究?还是“数据说”?

这些都是唯物主义者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积极地回应信息革命所延伸出来的具体体现,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信息社会的本体论,进而把握人类社会的哲学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调整思维方式,面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新问题,以信息逻辑、信息科学层面的见解去对唯物主义进行信息化检验、信息系统化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辟哲学领域的新境界。

二、在信息文明视域中唯物主义者要批判唯心主义思潮并完善自身概念假说体系

在信息文明视域中,唯心主义思潮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学术研究、媒介载體、工具目的论等层面。唯物主义者只有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唯心主义以及唯心倾向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更加主动地掌握哲学思潮的话语权,才能稳稳占据“第一性”的位置。

1、在信息文明视域中唯物主义者要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潮

(1)信息文明视域中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唯心主义思潮。信息文明,从本质上来看,属于一种派生出来的“表达对象和事件的形式”文明,[2]在本体论上,信息是不能先于“实在”而存在的,假如我们将“文件”、“证明”等信息、信息衍生形式看得比实在重要的话,实际上,在心理上将虚拟联系理解成了真实联系,这属于一种典型的本末倒置的“唯信主义”、“唯心主义”。当下,伴随着巨量信息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传递给了人们一种神秘的无所不能的崇拜感——信息技术依赖、信息焦虑、信息综合症等接踵而至,实际上都是一种唯心思潮在日常生活中作祟。站在唯物主义立场来看,摆在人们面前的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现象等等信息文明,都来自一定社会生产力下的具体的物质生产,这种生活遭遇不是“独立的”,而是紧紧依附在社会力量实现层面上的。(2)信息文明视域中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唯心主义思潮。相对于生活层面的随心所欲式“朴素唯心”地理解信息文明,在学术研究层面,学者们特别强调一种“确定性”、“准确性”、“逻辑性”,推崇通过“信息语言”去消除混乱,代表性思潮主要有“语言主义”、“计算主义”和“符号主义”,实际上,这种看似科学的思潮因为忽视了信息的价值性,忽视了人的价值尺度作用,人为地扩大了信息的运用范围,最终导向了缺乏人的具体运用的唯心主义。站在唯物主义层面来理解,学术科学方面的严谨性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我们需要将其与人的价值等层面结合起来。正如马克思所言:“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3](p2)(3)信息文明视域中在媒介载体方面的唯心主义思潮。在很多场合当中,信息实际上是以载体的面貌出现的。诸如:将信息技术理解为“手机”、“电脑”等等,于是,“人们崇拜信息”最终转化成“人们崇拜信息载体”。这种主观上的错误理解直接导致了“媒介决定论”的产生——“怎样接收信息”重于“接收什么信息”,不合常理地夸大媒介载体的刺激作用而将信息内容价值放在一边等等,这些系列思想做法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信息载体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具体的历史表现。然而,媒体载体决定论者们却看不清信息发展的全景,只是站在现有的高度去看问题,这个高度就是他们自身的唯心主义。(4)信息文明视域中在工具目的论方面存在着唯心主义思潮。对待信息、信息技术,人们的心态并不是客观的相同的,有的人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有的人侧重于信息技术的“目的性”,前者更多地将信息理解为“解决问题的黑箱手段”,没有关注信息技术的本体性内容性问题;后者虽然往往比前者要彻底,但它将信息理解为“说明一切的归宿”,又忽视了信息载体的具体性等等,这些都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信息效果的实现并不是原汁原味地来自程序员现成的脑海世界,而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信息生产结果,结果自身并不是单一的目的实现,而是一个囊括着多种信息手段和多种信息目的集合体。

总起来看,信息的本体论关系着信息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存在,这一个问题贯穿信息产生、信息创造、信息存在的各个阶段,主观地夸大或者推崇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唯心主义的倾向表现,只有保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立场,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了解信息本体论问题,才能为搭建信息文明视域中的唯物主义体系、指导信息文明实践提供帮助。

2、在信息文明语境下唯物主义者需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概念、假说、体系

信息文明语境下唯物主义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唯心主义观点的提出,一方面是唯物主义在信息技术领域遇到的难点,困境;另一方面也是将唯物主义自身研究提升到了一种更高的社会现实层面。在生活中,多数的唯物主义者虽然承认信息是物质因素决定的,但是实际上都是在默认一种信息实质的“非物质性”,认为其是物质客体的一种补充,一种丰富。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唯物主义者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1)必须要肯定、认同和捍卫世界整体的物质系统性,唯物主义者需要对“物质”、“存在”等进行全面地深入地解析,这是唯物主义研究层面的基础性工作。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现象背后存在着大量的“物理运动”、“化学反应”、“意识产生”、“社会发展”等等状态变化背景,这些在不同状态之间不断发生着持久性变化的客体,实际上就是一种“物质本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对待信息技术而言,我们不能将其理解为是一种自身演变的过程,而是要将其放置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群体抉择,虽然大数据越来越大,但是信息技术、大数据要想自身实现“说话”,实现突变,还是难上加难。(2)不能孤立地看待“信息”、“信息技术”,需要将它们放置在唯物主义视野下去分析研究。信息很重要,正如丹内特指出:“信息有助于将心、物和意义统一于某一个单元内”;塞耶尔认为:“信息更实在”;维特根斯坦曾讲:“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海德格尔曾经讲过:“语言是存在之家”;泛计算主义认为:“信息是实在的真实的,反而物理的有形的世界则是需要信息说明的”等等这些论述都体现出了信息的解释力提升。但是,我们在研究“信息”、“信息技术”过程时,不能将其理解为脱离主体而单独存在的。因为其与生物心理学、信息活动过程等不一致的。(a)信息是由信息要素、信息环境和信息结构等方面组成;(b)信息还包含着一些非物理特性,信息流、信息目的、信息价值、信息意见等等;信息、信息技术不能脱离创造者和使用者而存在价值,否则,它们就根本不会存在。传统唯物主义者往往是借助于模糊、贫乏的物质抽象概念去解读社会,这已经远远不能掌控现代语境下的社会状态。毕竟,人类社会不存在“最终的物质”概念,随着信息文明的到来,这里的“物质”概念已经不再是前信息文明时期的“物质”概念,一定会发生相对应的具体改变,也就是说信息文明时代下的物质定义,一定要反映出当下社会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倘若一味地拿着“传统物质概念”去解读信息文明,就会出现另一种“唯心主义”。在信息文明语境下,我们需要将“信息”当做是世界物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进而去研究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3)在前两项基础上,我们需要将“信息文明”领域的诸多特征(精确性、体系性、科学性、动态性、突现性和进化性等等)纳入到“唯物客体”的概念范畴当中,进而建立一套以包含着信息定义、信息定理、信息引理、信息假设为基础的公理演绎体系。实际上,在哲学层面建立信息相关的哲学体系,既考虑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又兼顾到了其特殊性。信息客体不同于其他客体实在(人工物)那樣,它具有一定的概念性和虚构性:(a)信息产物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语义方面的特征,对待这种特征,我们既不能用物理去限制,也不能用精神去约束,更多时候,信息是一种“概念客体”的方式存在着;(b)很多信息的存在是虚构的,是思维的产物,属于非物质的,我们甚至可以指定信息的存在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似乎找到了一个物质与精神的“中性地带”,比如通过一种信息逻辑的方式存在,对于这样一种没有预设本体论的信息前提,对于这样的特殊物质存在,还需要在未来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蔽。

总而言之,在信息文明语境下,唯物主义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应该再梳理,在与信息、信息技术不断对接的过程中,实现唯物主义概念趋向精确,并在自身的演变动态中形成体系,最终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那就是唯物主义层面的每一个假说都能够在信息文明中得到检验,信息文明中的每一个存在都是物质世界系统中一个系统元素。在意义层面来看,信息文明语境下的唯物主义探究,可以给予信息文明研究一种本体论推动,有助于更加系统地、精确地、科学地实现信息文明;同样,唯物主义也可以在关切信息文明过程中得到一种新的实践启发,促使自身不断从“文学性哲学”转向“工匠性哲学”。总体来看,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对真理的自由追逐;另一方面是为了树立正确的有效的唯物主义理念,通过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步排除“信息文明领域问题给予唯物主义所造成的巨大困局”。

三、唯物主义者要指导信息文明实践不断前进

信息文明,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话语,更是一种对当下的实践概括指向。信息文明实践,一方面是前信息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社会实践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新兴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具体产物。唯物主义者在批判唯心主义、建立唯物主义体系等学理之外,还要在指导信息文明实践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结合信息文明语境,笔者尝试从人类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社会运行、自然生态实践、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指南。

1、在信息文明视域下的经济实践中,唯物主义者要注意观察信息对于社会经济内部的介入,要尝试从信息相关去理解经济的本质、经济特征和经济意义,要不断思考用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经济领域的具体问题、实现未来目标。具体方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唯物主义者要逐步理清信息价值、知识价值、智慧价值对于劳动价值的冲击,尤其是要在唯物主义体系中认识到知识、信息的关键地位;(2)唯物主义者要重视起虚拟资本、信息资本对于实体资本、实体经济的直接影响,特别要总结出智力的经济驱动价值;(3)唯物主义者要重视起信息消费、虚拟消费在消费体系中的地位,要对多样消费、分散消费等社会现象有一定的信息化解读;(4)唯物主义者要对信息技术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前瞻性。诸如,信息预算、信息消费、信息生产、信息交换等经济领域的关系如何展开?落后地区能否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撒哈拉地区可以实现信息技术致富吗?资本、人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怎样?精确扶贫是否可以与信息接轨?信息有产者与信息无产者之间如何去界定?信息技术领域的“新不平等方式”如何得到解蔽?

2、在信息文明视域下的政治实践中,唯物主义者同样需要深刻解蔽信息对于传统政治社会的超车现象。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实践的渗透,不能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要在政治层面实现一种递进式的影响。唯物主义者需要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看清信息技术对于政治活动的层层介入:(1)唯物主义者需要注意信息社会下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效用发挥的信息手段使用;(2)唯物主义者需要关注信息社会下政治斗争的信息艺术性;(3)唯物主义者需要不断发现在信息社会下政治决策失误的信息使用不当;(4)唯物主义者需要看到信息社会语境下政治话语权得失的信息因素;(5)唯物主义者需要对未来人类政治实践有一定的信息层面认知,诸如:如何借助于信息技术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大联合”?信息技术对于加强民主建设有何作用?倘若有促进作用,下一步我们是要集中精力研究技术?还是不断研究民主?信息技术的“原子弹式危险”在哪里?会出现信息战士吗?信息技术的操控者是谁?是否存有失控可能?信息霸权、信息鸿沟、信息剥削是否存在?

3、在信息文明视域中的文化建设中,唯物主义者不能回避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深层次影响。文化,整体关系着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变迁、意义传递,思想习惯等等方面,唯物主义者要在信息文明语境下不断发现信息技术对于人类文化活动的渗透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唯物主义者要对信息技术所引起的文化现象、文化价值趋向、人的文化能力等方面保持警惕性;(2)唯物主义者需要对信息注意力文化和非信息文化的差异性表现有足够了解,需要对整个社会文化生态有一定的了解;(3)唯物主义者还需要站在未来社会发展层面上去考虑信息技术对于文化的具体影响,诸如,信息技术是否代表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信息技术对于促进人类不同语言之间的有效沟通有无捷径?信息对于艺术之美有何直接作用?传统知识如何与网络知识实现对接?信息技术是否有助于解决一些伟大的数学猜想?信息技术的意向性是从哪里来的?在科学研究方面,以前都是“理论假设——模型——检验”,现在是“数据采集——数據归纳——数据分析——X”?究竟信息技术始于经验?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猜想?还是数据密集?信息技术意图如何觉察等等。

4、在信息文明视域中的社会运行中,唯物主义者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趋势影响的把握。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具体产物,在这个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社会产业、资源消费、人口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而言,唯物主义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1)唯物主义者需要对信息技术对于社会运行方面的具体行为变动保持足够的重视;(2)唯物主义者需要对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创新现象保持不断跟进的态势;(3)唯物主义者需要对社会群体的某些“倒退”、“返回自然”等心态进行追踪探究;(4)唯物主义者需要对未来社会运行的具体问题展开畅想——信息技术能否控制社会革命?促进社会改革?实现社会文明?城市和农村在信息技术化下有何不同趋向?信息化的农民会怎样?信息化的城里人又怎样体现优越性?借助于大数据决策,是否允许警察在犯人犯案前24小时将其抓获?通过信息技术可否建立自杀预警机制?人往往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到管控,是否存在信息管控?这种对个人的管控方式是“消费管控”?还是“乐趣管控”等等。

5、在信息文明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唯物主义者要对日益复杂的自然生态问题保持忧虑感。在信息社会下,人们对于自然的干涉越来越大尺度,自然变化也越来越紧迫地回应着人类的行动,考验着人类的群体智慧。唯物主义者要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做到以下几点:(1)唯物主义者要时刻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生态不适感;(2)唯物主义者要对信息生态解决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始终保持怀疑态度;(3)唯物主义者要对生态问题的信息领域扩张保持警惕;(4)唯物主义者要对生态未来保持信息技术层面的一种期待和乐趣,诸如,信息技术是否有助于全球“温度可控”?信息技术与地震、火山、飓风等方面结合前景是怎样的?人们是否应该考虑利用地震、火山、飓风做点什么?信息技术能够丰富物种的种类吗?信息技术与石油、核能等能源方面的问题有哪些等等。

最后,唯物主义者还要关注信息文明的到来对于实现人的本质力量是否有效,有多大效果?信息需要是否已经成为人的基本需要?信息自由、信息发展是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吗?还是相反?信息关系是否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子集吗?信息使用在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国籍、不同职业等层面的差异性?信息技术能否解决人的长生不老?能延长多久吗?信息技术能有效保持或提高我们的身高、颜值吗?实在不行,信息技术能改变人的审美观吗?信息技术的到来与人的生理状态关系怎样?有助于生物钟进化?信息技术是否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还是更加情绪化?信息上瘾机理是怎样的?信息技术对于人的疾病而言有什么话可讲?在信息技术语境下,人的思想和行为更加优化?当我们具有了一个人足够的数据集合,能否意味着掌握一个人?个人在信息技术中的最大获利是什么?最大失去是什么?信息技术与人的个性又有什么关联呢?

参考文献:

[1]罗先汉.物信论——多层次物质信息系统及其哲学探索[N],《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2]肖峰.信息主义:从世界观到社会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5.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

作者简介:张晓锋(1984-)女,山东德州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伦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道德哲学。

猜你喜欢

新视野
“新视野”号
“新视野”号传回“天涯海角”首张照片:外观似哑铃
新视野
“新视野”邂逅冥王星
第一次接触
九大行星的证件照
探测器传回冥王星最高清照片
“新视野号”的远征
10个数说清“新视野号”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