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新乡市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2018-06-05董朝阳

神州·下旬刊 2018年4期

董朝阳

摘要:随着我国的繁荣富强,对外贸易活动的不断增多,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翻译专业人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提出后,我国对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目前出现了翻译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中部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区,而新乡市是中部地区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因此如何培养有质量的高级专业翻译人才是我市高校及相关机构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翻译人才;新乡市高校

一、背景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沿线包括53个国家、94个城市,是一条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合作共赢的道路。随着“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不断增加,国与国之间也需要更多的翻译人才来实现互通。

2017年,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用大数据描绘“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图景,探寻全球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报告》显示,“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基础,而目前国内“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较为缺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除了汉语和英语外,还通行着50多种官方语言。然而,“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库”高校外语专业招生情况统计显示,我国2010-2013年高校外語专业招生的语种只覆盖其中20种。语言人才建设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我国应该尽早出台国家语言战略,储备翻译人才。

二、意义

作为沟通工具,语言是互通的基础,是打开对方国情、社情、民情大门的“钥匙”,语言互通可让人际、民族、国家之间“心连心”,走到一起去。因此,从国内看,语言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基础,小语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是我国作为一个倡议国和负责任的大国不容推卸的责任,同时,也将有利于我国与他国深入交流,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除了中央发布相关文件外,每个地方政府都应该在了解本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改革本地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国家战略服务。

新乡市是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是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重要城市,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给新乡带来再次重铸城市辉煌的机遇。多边贸易不断增加必将给新乡与各国各城市之间带来更加广泛的文化交流,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必随之增加。新乡市各高校外语学院无疑是是新乡市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因此,积极探索新乡高校外语人才模式的培养,对迎合新乡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有必要的。

三、新乡市高校外语学院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1.新乡高校外语语种单一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院四所本科院校基本承担了新乡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重担。经调查,这些学校开设的语种仅有英语、日语、德语和法语,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英语。四所高校都没有开设如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等“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小语种课程,小语种教师师资力量匮乏,这表明新乡市高校外语系开设语种数量过少,英语专业仍然是新乡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重点。

2.翻译人才与现实需求不对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民族复杂,语言各异。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合作,覆盖了诸多领域,需要大量既熟悉相关领域和专业,又熟悉目标国家文化和精通相关语言的外语复合型人才。而我市目前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比较单一,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外语 + 专业”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经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迫切要求。

3.实践能力欠佳

现阶段,新乡各高校的实习实践课程受到实践基地、实习地资源缺乏的影响,相当大部分还是采用了课堂教学模式,且大部分分外语专业学生实习是在中学听课而非实战,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或空白,没有给学生提供真正能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外语毕业生工作后真正从事翻译工作的比例较低,且普遍口语较差,不能进行流利的交流,对企业和市场知之甚少,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4.师资力量薄弱

在长期翻译教学中,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我国培养出的外语人才通常属于“哑巴英语”。我市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教材内容与快速发展的社会脱节,形式单一,主要是对一些文学性的句子进行翻译和学习,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掌握工作后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课堂上,大多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这与我市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是分不开的,我市四所高校的外教在外语专业师资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与北上广各大高校更是难以相比,教学设备落后,实践环节流于空白,因此,改革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现状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解决办法

1.改善单一结构

目前新乡市各高校语种结构单一,为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我市应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小语种课程。

2.改革培养模式

新乡市各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毕业后多数难以胜任翻译工作或相关工作要求,因此,我市应加快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与当地外企等协调沟通,给学生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实践环境。

3.优化课程体系

“一带一路”缺乏的并非普通的外语人才,而是“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外语知识,又要掌握某一方向的专业知识。因此,我市应根据国家战略积极调整外语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促进外语专业人才的深层培养。

4.加强师资力量

这主要分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步。首先就要做到“引进来”,外语专业的老师需具备过硬的专业实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因此加快优秀外籍教师的引进是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一步。其次要做到“走出去”,市政府及学校应积极探索外语专业老师的“走出去”战略,通过进修、方雪等方式加快推进教师跟上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

[2]刘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外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2017,09.

[3]刘立胜.地方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501: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