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具有“代入感”的主题式儿童剧班级环境

2018-06-05沈晶

神州·下旬刊 2018年4期

沈晶

摘要:本文基于“场景呈现”、“角色塑造”、“语言表达”、“情节演绎”、“舞美创作”这五个儿童剧基本要素,依循驱动“代入感”移情作用由“感染性—映射性—反应性”发展的心理机制,阐述了具有“代入感”的主题式儿童剧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效运用策略,及其在幼儿发展、教师教学、家长配合方面收到的卓越成效。

关键词:代入感;角色代入;主题式儿童剧;儿童剧环境

一、问题提出

(一)主题式儿童剧及其环境创设的现状

儿童剧以其生动形象、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受幼儿的喜欢,并有越来越多教育者尝试“主题式儿童剧”的教学模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多教师的研究侧重于主题活动的实施程序,对主题式儿童剧的环境创设关注过于简单、表面,局限于表演区的创设、道具制作等,涉及较少,零散点状,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

(二)“代入感”及其心理机制

“代入感”是人以虚拟的身份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和行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代入感”也称移情作用,其情绪成分有三种:首先是“感染性”,即对他人情绪状态或需要的直觉反应;其次是“映射性”,即移情主体产生了与他人相同的情绪体验;再次为“反应性”,即个人在感受到他人感受后的行动表现。由此,“代入感”心理机制亦可归纳为“感染性—映射性—反应性”。

(三)“代入感”儿童剧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代入感”的环境,可以吸引幼儿自然地由“扮演角色”到“浸入角色”,由教育教學的“被动表现”跃升为“主动表现”,从中体验“表演即游戏”的快乐。同时,“角色代入”帮助幼儿真正融入故事情境,不断打开自己、提升自己,进入快乐陶醉的童话世界,从而提高儿童剧表演的生动性。

二、具有“代入感”的主题式儿童剧班级环境创设策略的运用

儿童剧是一种以童话故事改编成的故事剧本为原型,幼儿通过扮演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道具、场景等,再现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表演形式。其基本要素归纳为:场景呈现、角色塑造、语言表达、情节演绎和舞美创作。基于基本要素,在儿童剧环境创设时,推进“代入感”由“感染代入”到“映射代入”,发展为“反应代入”的策略如下:

(一)呈现整体场景,“代入”剧目氛围

情境化的场景呈现可以给幼儿营造一个儿童剧的整体氛围,激发幼儿想演、敢演、愿意演的欲望。

1.在场景规划中“感染代入”

为了便于理解与表现故事情节,通常我们会把剧本按场景及故事内容分成几幕。不同剧幕的场景往往会不同,在打造儿童剧班级环境时,可以利用里外教室以及阁楼、走廊的自然区分,或者区域阻隔,创造不同场景,使幼儿能在规划教室布局中感受不同的场景氛围,被儿童剧的情境所感染,萌发“代入”欲望。

2.在场景模拟中“映射代入”

场景模拟能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映射代入感”。在儿童剧主题环境创设时,可以把整个教室原先的布置完全打破,利用三维空间打造成剧本情境,让幼儿通过设计场地布景,缩短剧本与现实的距离,将场景映射到自身现实生活,产生场景共鸣。例如在《蓝精灵》主题中,幼儿把教室当做精灵村,学习设计蘑菇房;将自己化身为蓝精灵,进行区域划分、实施建造,打造他们自己的家。

3.在场景游戏中“反应代入”

幼儿的想象丰富多彩,在游戏情境中更容易将自身“代入”,浸入剧本中的场景做出“反应代入”。情境游戏可以是模拟场景中角色游戏、绘画游戏、建构游戏等。例如在《蓝精灵》主题中,幼儿自发地在建好的“精灵村”情境游戏:他们以蓝精灵的名字称呼,在精灵屋游戏、学习、生活;在主题中,我们还引导幼儿记录精灵日记,在游戏中当编剧,丰富剧情内容。

(二)塑造鲜明角色,“代入”个性生活

儿童剧中角色是最基本的要素。“角色代入”需要对角色的外部特征、个性特征有充分了解,才能进行创造性表现,树立角色标识化。

1.在角色视觉化中“感染代入”

3-6岁幼儿思维处于直觉行动和直观形象阶段。幼儿通过对角色外部特征的感知,将剧中的角色做成形象物呈现在教室中,便于直观了解角色的数量与名称,感受角色形象,被角色的积极品质所感染而喜爱角色,增强与角色互动的欲望。以视觉化、立体化的角色形象萌发幼儿的“角色代入感”。

2.在角色特征化中“映射代入”

性格鲜明的角色特征需要从故事中发现、剖析,也只有“代入”角色内心,将自我映射于不同角色中,产生角色共鸣,展现出不同角色的区别,才能引人入胜。例如在《三只小猪》中,师幼通过分析绘制角色性格图,深入了解三只不同的小猪,再通过角色造型装扮及特征性动态展示请大家猜测。从说—画—代入,幼儿逐步进入角色内心,寻找自我与角色相似的平衡点,进行“映射代入”。

3.在角色生活化中“反应代入”

“角色代入”使幼儿获得另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身份,崭新的尝试激发幼儿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当幼儿浸入这个角中,用角色的思想、体态来行动反应时,表现出来的往往也最自然生动。例如在《木偶奇遇记》主题时,师幼用“匹诺曹”机器式的肢体进行一日生活,幼儿玩得不亦乐乎,在体验中深化了代入感。

(三)表达态势语言,“代入”角色心田

表演上的准确性在于人物思想感情闪耀的瞬间。要激发幼儿从语言、声调、表情到情感,将自身的各种感官都“代入”进来,成为下一步反馈行动的依据。

1.在语音语调播放中“感染代入”

要用丰富的声音表达出角色内心的情感世界,首先要了解不同声音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初步了解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剧本原声带在日常生活中重复播放,用丰富的语音语调感染幼儿,感受语言魅力,激发“代入”的意愿。

2.在幼儿体台词展示中“映射代入”

演员创造角色的奥秘就在于将原有生活经验按戏剧情境的需要组织起来,将自身经验映射代入剧本语言。在游戏体验及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幼儿已慢慢具有创造剧中语言的能力。教师在幼儿语言的基础上,将剧本语言进行整合成幼儿体语言,这种语言来源于幼儿生活,而高于生活,便于幼儿产生语言共鸣。

3.在态势语摄像中“反应代入”

剧本动画是幼儿模仿最直接的途径,耳朵听到的语言、眼睛观察到的表情、心灵体会到的情感,都会成为幼儿模仿“代入”的通道。通过观色睹形,幼儿逐渐习得表达方式。教师将幼儿平日的表演录像播放,更会是幼儿喜而乐见的,这样的强化使幼儿不断产生主动的行动反应,在反复的表现中浸入代入感。

(四)演绎跌宕情节,“代入”故事秀场

情节能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与事件间的关系。幼儿要在熟悉情节因果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代入”情节,才能推进情节的演变。

1.在演绎剧本制作中“感染代入”

喜爱并理解剧本是生动演绎剧本的前提。重复的讲述往往容易疲倦和遗忘,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的才是幼儿印象最深的。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将剧本内容按幕呈现,进行剧本制作。在制作、阅读、游戏的过程中,吸引幼儿“代入”剧情,感受剧情魅力。亦可将大剧本打印成小剧本,进行家园互动。

2.在演绎舞台创设中“映射代入”

幼儿的活動需要仪式感,小舞台的创设给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最直接的“代入感”,仿佛走上台我便是演员,即刻产生“角色映射”。同时要为幼儿提供丰富、能自由操作转换组合的活动材料,有时高结构材料往往会限制幼儿的创造力,所以在舞台创设时,材料最好数量多,方便可替代,便于“情节代入”。

3.在演绎形式纷呈中“反应代入”

情节演绎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是幼儿角色扮演真人演绎,也可以是借助道具进行木偶剧、手偶剧演绎,也可以在大背景板上用美工再现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顺序,亦可以用“双簧”的形式幼儿合作演绎。多样化的演绎方式,丰富了幼儿在情节演绎中“反应代入”的多元性。

(五)创作和谐舞美,“代入”舞台意境

儿童剧舞台美术设计是为整部儿童剧的创作服务的,包括舞台道具、背景、服装、音乐、灯光等。

1.在舞美工作化中“感染代入”

在儿童剧主题中,幼儿不仅乐意做演员,也乐意做导演、道具师、服装设计师。创设“舞美工作室”,让幼儿参与到与环境的对话中,让他们创想的舞美感染自己“代入”舞台意境。例如在《三只小猪》中,教师在班里开设砖头、木头、道具、服装四个“工作坊”供幼儿自主活动,表演区需要道具就会向工作坊下单,工作坊的工人“设计图纸—进材料—制作—送货—维修”,场面异常浩大!

2.在音乐情景化中“映射代入”

音乐的渲染,可以引发幼儿产生情境联想,“代入”到当前的情节中,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的发展和变化,与角色之间建立起感情的共鸣。主题式儿童剧期间,教师会将班级播放的音乐替代为儿童剧情境音乐,在连续播放中刺激幼儿听觉感受,在音乐情境中映射代入。

3.在背景艺术化中“反应代入”

舞台背景是最能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代入感”的,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绘制舞台幕布,邀请家长一起用多元材料制作立体吊饰、地面移动道具,以及提供一些LED动画背景创设三维立体艺术舞台。吸引幼儿沉浸其中,生动地表达表现。

三、具有“代入感”的主题式儿童剧班级环境创设策略运用的成效

(一)在“代入感”的环境中,幼儿成为了自信明星

在具有“代入感”的环境中学习,幼儿因为兴趣,因为共鸣,所以主动,所以积极。幼儿将剧情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不再惧怕舞台;以行动实施激发心理体验,不再拘谨;把正面形象作为行动榜样,建立良好品质;在外界的评价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幼儿将自己身临其境地代入到儿童剧的场景、角色、语言、情节、舞美中,表演变得享受、自主!舞台上的他们就像一个闪亮的自信明星!

(二)在“代入感”的环境中,教师成为了智慧幕后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创设具有“代入感”的环境,幼儿自然地代入到角色中,教师不再以单一重复的形式进行排练,整个表演中,情节的创编、材料的准备、分配角色、幼儿评价都是幼儿自主选择、主动活动、充满创新的结果,教师成了支持者、引导者,成为站在幼儿身后的“智慧幕后”。

(三)在“代入感”的环境中,家长成为了贴心后援团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家长因为自身的参与,改变以往只关注孩子在舞台上的结果却忽视过程中的努力的情况,当他们知道孩子在主题中把自己变成假想的角色,试着学习体会揣摩角色,同化自身与角色的过程中,从“声形色”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时,家长悄然成为幼儿儿童剧演出的贴心后援团。

参考文献:

[1]吴青青.幼儿园主题式童话剧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10:56~59.

[2]张娜.浅谈儿童剧的舞台美术创作[J]艺术天地,2012,233:87

[3]管蕾.5-6岁幼儿戏剧活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