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专业大学生掌握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2018-06-05李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

李宏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目前人文素养建设大多以教授人文知识为主,较少重视人文科学方法论教育。而人文方法论教育是解决人文素养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 人文科学方法论 理工类专业 教育

中图分类号:B802 文献标识码:A

1人文科学方法论教育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大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综合性教育,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科学教育在理工科专业教育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人文教育渐渐萎缩。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美国各类学校开始尝试课程改革,推行通识教育;英国1987年发布《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把增进人文学科学术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之一;德国工业大学中人文课程占所有课程总量的四分之一。在此类课程的设置中,方法论的教育是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坚持人文教育为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方法论教育思想。但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引进了西方和苏联的高等教育理念,理工科高等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2我国理工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科学方法论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也都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并且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例如,清华大学在建立文化素质课程系列的同时,推出学生应读书目;南京大学调整教学计划,规定理科学生必须修完14个学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才能毕业;西安交通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思维与研究等七大模块的人文知识选修课。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养建设大多以教授人文知识为主,较少重视人文科学方法论教育,而人文科学方法论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校不够重视。第二,思想政治课代替人文课程。第三,人文课程开课数量少,人文課程设置不合理,要求不统一,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第四,忽视自我教育在人文素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五,没有区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的不同,以人文知识教育替代人文素质教育。第六,人文科学方法论教育没有引起重视。第七,人文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第八,理工科学生接受人文知识教育的兴趣不高。

3理工类专业大学生掌握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3.1符合国家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1995年12月,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以推进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高教司[1998]2号)。1999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上述有关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和决策表明,党和国家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作为关系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提到了面前。

3.2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能力基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综合运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岗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调查结果还显示:有60%的学生没完整地看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能完整说出孔子、孟子、老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和主张者不足20%,知道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不足5%。

3.3有助于理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要多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要适当开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在理工科专业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能被理解为增加知识类课程的数量,更应该注意课设课程的质量。

3.4有利于理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仅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更需要人文精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培养出会做事“器”,更应该培养出富有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会做人的“人”。

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而要使自我教育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自我培养的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掌握方法论的基础上,自我寻求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通识教育——种大学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2] (美)黛安·弗谷森等.个性化学习设计指南[M].王玲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虞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4(05).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