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洛克文化视域下17世纪英国诗歌的文体生成研究

2018-06-05孙萌遥

神州·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巴洛克克拉世纪

孙萌遥

摘要:文章以巴洛克文化视域为出发点,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着17世纪英国诗歌文体受巴洛克文化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巴洛克焦虑文化以及恢弘文化两部分,研究对象则集中在文体张力性和夸饰文体这两方面,希望能够在某些方面给专家或学者以启发。

关键词:巴洛克文化;17世纪;英国诗歌;文体研究

引言:

巴洛克文化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兴盛于17世纪,是指颠覆传统、追求创新、精神复杂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夸张、怪诞、奇特等多重含义。可以说,巴洛克文化是在所处时代特有的哲学、宗教、政治、道德与文化艺术观念中,经过不断地冲突和融合产生的。17世纪的英国诗歌和巴洛克文化在艺术手法、创作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因此,二者的内在联系成为了目前学界研究的主要方向,该项研究具有的现实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一、巴洛克焦虑文化与英国诗歌文体生成的研究

巴洛克时期,欧洲社会局势动荡,旧秩序被新思潮、新发现不断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社会还是思想现实,都较易产生文化焦虑,此时的艺术往往会花费大量笔墨,对人类正在经历的矛盾进行描写,但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焦虑进行处理。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艺术家们发现自己无法把握现实的世界,转而利用原生态的方式,将自己内心世界的焦虑进行呈现。但如果想要如实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焦虑,往往需要借助于类似逆喻、反语等修辞格,可以说,17世纪的英国诗人,不仅拥有驳杂、矛盾的感性经验,还拥有独特的闪光点和创新思维。通过对17世纪创作的英国诗歌进行翻阅不难看出,其具有十分突出的张力性,当张力意象进入隐喻层面后,所生成的就是巴洛克时期英国诗歌最具代表性的奇喻文体。在诗歌中运用奇喻的目的,是将不搭界的两个事物进行联系[1]。以17世纪英国诗人的代表多恩为例,在《赠别:节哀》中,他将恋人比作圆规;在《爱的炼金术》中,他将理想之爱比作炼金术士,前者的破灭与后者的徒劳无功相对应;在《早安》中,他将恋人比喻成两个半球……

除此之外,能够对文体张力性加以体现的,还包括谋篇布局。巴洛克时期,突降法在英国诗人中間十分流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突降法具有强调谋篇布局所呈现出张力效果的作用。突降法是指突然由精彩的内容转入荒谬、平淡的内容,以此来达到幽默或讽刺目的的一种修辞手法,上文中提到的多恩以及马维尔,在突降法的运用方面均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以《“歌”》为例,诗人在开篇列举了多种浪漫、美好的事物,随后引入正文,想要拥有这些浪漫、美好的事物,其难度堪比寻找到一位忠贞的女士,诗人选择用水性杨花作为消解美好愿望的主要对象。著名的评论家莱文曾对《“歌”》做出了以下评论:该诗的构思特点与巴洛克文化高度重合,诗中关于时间、空间对立的主题数量较多,例如,遥远和临近、短暂和长久等,但上述对立主题的核心均离不开忠贞和背叛。

二、巴洛克恢弘文化与英国诗歌文体生成的研究

导致巴洛克文化产生的原因,决定其必然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恢弘性。欧洲自14世纪起,就陆续展开了亦重亦轻的改革,随着《九十五条论纲》被张贴在德国某教堂大门上,宗教改革至此被推向高潮,针对天主教开展的改革运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巴洛克艺术因此而成为彰显权贵的象征。正是因为如此,巴洛克呈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宏大视觉文化特征,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在17世纪的英国,夸饰文体风格被广泛应用在了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诗人往往通过意象堆砌、用典、重复等修辞手段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强烈地表达,克拉肖就是这一时期英国诗歌的典型代表人物。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批评家在评论克拉肖时,都离不开与意象堆砌相关的内容,以《哭泣者》为例,全诗共由31个诗节构成,题目中的“哭泣者”是指玛利亚·抹大拉(《路加福音》),解经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最终认定,抹大拉在靠近耶稣时留下的泪水,表明了她忏悔的情绪,也正是因为如此,抹大拉才被称作“带泪的圣女”[2]。虽然《哭泣者》全诗内容多达186行,但却始终与“泪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克拉肖将泪水幻化成为多种不同的意象。部分批评家认为,该诗存在以象害意的情况,由此而引发了结构过于冗繁散乱的问题,当然,也有评论家认为,意象繁复为巴洛克对戏剧化效果的追求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读全诗可以看出,克拉肖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想象力,将玛利亚·抹大拉的泪水比作世间的一切美好事物,以此来达到烘托圣女形象的目的。当然,擅长意象堆砌的并非只有克拉肖一人,擅于利用奇喻的多恩,弥尔顿以及马维尔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罗列并且堆砌意象的倾向,只是与克拉肖相比并不突出。仍旧以《“歌”》为例,多恩在诗歌的开端,就列举出了大量难以实现的事情;马维尔在《花园》中,利用青草、苹果、鲜花、葡萄等意象,从视觉和味觉两方面,完成了构筑感官世界的目标。除此之外,以夸张和重复为代表的修辞手法,对表现夸饰文体而言,同样具有无法忽视的作用,多恩在创作《“歌”》、《早安》等诗歌时,通过重复词语或句型结构的方式,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加以呈现,这部分内容也是在巴洛克文化视域下,对英国诗歌文体进行研究时不容忽略的部分。

结论:

对文学批评而言,文体批评是其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文体因素能够对文学时代性进行有效反映。诗歌文体无法独立于社会宗教、经济和政治所生成,正是因为如此,诗歌文体才具备对时代风貌和诗人情趣加以体现的独特作用。17世纪的英国,受巴洛克文化影响,古典主义不再占据着诗歌创作的主体地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诗人突破古典主义带来的羁绊和束缚,通过诗歌表现自身真实的情感,这对英国文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卓.巴罗克文化视域下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的文体特征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81-85.

[2]刘立辉.巴罗克文化与17世纪英国诗歌的文体生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06):108-116.

猜你喜欢

巴洛克克拉世纪
第一次过稿,仿佛中了500万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华丽巴洛克/莹润光泽
世纪中国梦
克拉立功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克拉普斯”
miumiu艳遇巴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