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

2018-06-05石兢

神州·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

石兢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化影像。本文通过记录影像、传播影像这两个方面对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提高创作人员专业素养、加强媒体协作、正确保护合理利用,三个方面对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希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数字化影像;“非遗”保护;媒体协作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民族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下降,传统文化面临着遗忘、破坏等方面的威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使用现代科技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其中使用数字化影像能够真实、全面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为其建立资源数据库,进而达到保护、发扬、传承的目的。

一、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

(一)记录影像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影像能够直接将事物进行直观记录,进而在使用这种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时,能够将场景的图像和影音完整的保存下来,并通过电视、电脑等设备进行播放,能够妥善保管文化内容。使用这种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能够使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使用数字化影响对“非遗”进行记录的过程中,可以有三种方法。第一,在对“非遗”进行拍摄的过程中,使用多个摄像机进行拍摄,并使用一镜到底的方式进行拍摄,不对其作任何干扰、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拍摄出的影像,能够准确的传达“非遗”文化,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依据。第二,在拍摄之后,对影像添加解说、字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非专业人员在观看的过程中,对“非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第三,使用正常的方法进行拍摄,在剪辑的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特效、音乐、解说等内容,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为了保障影像能够将“非遗”内容进行合理表达,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剪辑。通过这种方法记录“非遗”,能够使其得到更加长久、形象的保护和传承。

(二)传播影像

随着网络、传媒的不断发展,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在将“非遗”通过数字化影响进行传播时,能够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进而达到了传播的效果。随着人们对“非遗”保护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在电影、综艺等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活着》电影中,将皮影元素融入到其中,使观众对皮影表演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在《黄土地》中,融入了陕北民歌、腰鼓的元素。在《霸王别姬》中应用了京剧、民歌元素。广电举办“中国新民歌大型演唱会”,“舞蹈大赛”等活动[1]。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影响中传播“非遗”文化,能够使人们提高对其的了解程度与重视程度。在使用网络对“非遗”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其能够通过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使人们了解这“非遗”,并参与到保护“非遗”的工作中。

二、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的策略

(一)提高创作人员专业素养

为了能够使“非遗”保护工作合理开展,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方法提高创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第一,创作人员在对数字影像进行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挖掘影像中的深层含义,因此,其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影像制作技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非遗”文化,技术人员可以在日常中多观看融入传统文化的影片,并分析其深层含义,提高对“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而在制作影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表现影像中的深层含义。第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积累,为了能够对影响制作的过程中,能够对本质的文化信息进行挖掘,创作人员需要坚持深入到文化传承人群中,并从传承人的角度了解“非遗”,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挖掘出“非遗”文化其中的“根”。

(二)加强媒体协作

由于“非遗”中蕴含的内容丰富多样,其能够使用的表现方法也多种多样,为了能够推广“非遗”文化,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加强与媒体之间的协作。第一,为了能够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内容,可以与媒体进行合作,例如,在与视频网站进行合作时,可以设立传统文化板块,并将相关的视频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如电影、电视剧、综艺、比赛等[2]。第二,可以与大型娱乐节目进行合作,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的歌舞类比赛,并邀请了解传统文化的明星作为嘉宾,提高人们的关注度。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加强媒体协作,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正确保护合理利用

在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中应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合理对其进行保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第一,虽然数字化影像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但其还有查找不方便的缺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建立数字影像库,例如,聘请优秀的技术专家,对数字影像库进行合理设计,设计之后对影像进行分类并编号,录入到数字影像库中,并定期对其进行整理,保护其安全性,通过这样的方法整理数字化影像,能够提高查找效率。第二,在数字化影像进行保护与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先进的技术,将光盘中的影像导入到电脑磁盘中,并对原件进行合理保存并备份,还可以将数字化内容传播的网络中,实现合理利用的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使用数字化影像对“非遗”文化进行管理,是一种发扬传统文化的新方法,在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先进的科技、新的艺术形式,时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对其进行合理保存,并将其发送到网络中,使其能夠发挥出更打更好的作用,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一定的基础,进而实现发扬“非遗”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益红,谢逢南,彭文献.数字化影像教学资源库在影像诊断实训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5,14(02):7-10+34.

[2]龙然.数字化影像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06):149-151.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