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计量经济学方法教学与应用衔接的思考

2018-06-05陈海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数据结构因材施教

摘 要 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经济理论验证、结构分析和政策评价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定量研究方法。但是,计量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体系与当前模型应用分析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教学内容部分脱离实际经济问题研究需求。本文将从教学与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出发,针对性地给出强化教学与应用衔接的建议。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数据结构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应用经济学分析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主要用于经济学领域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和理论验证、发展预测等方面。开设课程以《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学》、《预测》、《面板数据分析》、《空间计量分析》等课程为主,重在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和应用学习,为经济规律、经济问题、经济结构等实证研究提供方法支撑。王少平和司书耀(2012)在分析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难学、难懂、难用的情况下,指出教学中应着重培养三大能力。董美双(2010)、孙赵勇和史耀波(2012)分别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已有研究多是从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出发强调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应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角度提出优化建议,即现有研究中更多地区关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而较少地从计量经济方法实际需求的角度去关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少地从课后运用的角度去反馈教学效果。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背景下,若一门课程或一种方法不能被学以致用,必然会被学习者淘汰。计量经济学难学、难懂、难用不仅是因为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问题,而更多地是受到其知识被需求、被运用的范围约束。当某些理论知识不被人们所需要时自然会减少对知识的学习和求知。因此,本文将从计量经济学方法教学与应用的距离分析出发去探讨如何强化二者衔接的问题。

1教学与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1.1课程教学内容过于传统

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目前形成了三大重要研究方向:一是非平稳数据建模,二是数据动态性关系建模,三是不同数据类型的建模分析,比如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空间数据、离散数据等。在经济学本科生教学过程中仅以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违背线性经典假设的内容为主,研究生教学中以内生性问题、非平稳性建模、面板数据模型为主,一些新兴研究方法和思路较少地被引入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课堂教学课时有限,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课时为48学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深度和广度中难以平衡。二是授课教师激励性不足,普遍以完成课堂教学为任务,较少地进行知识引导和研究启发。三是大部分可用教材内容设计过于传统,对新兴研究方法涉及较少。四是因为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较快,课堂教学内容改革却异常缓慢。五是因为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以数理统计学、概率论、线性代数为基础,前期学习基础要求较高,授课时基础方法占用课时后,已经没有课时来对前沿方法予以说明。以上五点因素导致目前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过于传统,无法适应当前经济问题分析需求。在应用计量经济方法时却以适应数据结构的最新方法为主,而最新的研究方法是以期刊论文为主,并不是现有教材里的研究方法。教材里讲授的传统方法已经不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实际运用的需要。

1.2前沿研究理论难以实现

如果将前沿研究理论引入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理分析基础。以非平稳数据理论里的协整检验为例,自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协整检验理论以后,很快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与深一步的理论分析,百度学术上显示其引用量已达2.4万条,连研究协整向量统计性质的Johansen(1988)引用量都有1.3万条,而最早探讨面板协整检验的Kao(1999)和较早分析截面相关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Bai和Ng(2004)引用量均不足0.2万条。E-G协整检验因其简单、实用、有效得到了广泛运用,而Kao检验和BN检验因其复杂的统计量和繁杂的计算过程难以拓展推广,不是检验方法无效,而是应用过程过于困难,且存在诸多假设约束条件和检验前提,使得不具备较好编程能力的科研人员很难将现有方法应用到实证中。目前E-G检验两步法已成为国内计量经济学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科生在实证研究过程中也能顺利使用,采用最简单的Eviews软件就能完成其检验、估计过程。但是面板协整检验却因面板数据结构的特殊性越来越复杂多变。尽管理论上已经对截面相关、结构变化等情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模型构建、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理论研究被应用的几率并没有大幅增长。

1.3数理思维能力培养欠缺

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应用方法分析经济问题,除了理论学习和实证应用外,计量经济分析的最核心素养应该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数理思维能力。从平稳与非平稳性序列学习中,理解经济现象存在的客观规律,并通过模型予以刻畫;从协整检验分析中,掌握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协同关系,理解某些经济问题的共生性和趋同性;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理解空间对技术溢出、人口流动、区域发展的异质性影响。了解每一种模型的基本设定和假设条件,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从现实经济现象中发现数据规律、数据特性和数据关系,进而进行模型创新发展。由事物表象分析到内在研究,再到衍生分析、拓展分析,充分理解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是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所希望学习者掌握的。但是,在现有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感受仅停留在课程难学、难考阶段,尚未对计量经济学所蕴含的内在原理进行理解和接受,数理思维能力培养目标难以达到。此外,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考核标准的过于标准化和统一化,也将导致教师忽略思维逻辑训练。

2强化教学与应用衔接的策略

教师是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和应用指导的关键。选择或准备与现代计量经济学衔接的教材进行教学、通过提高自身学术素养紧跟学术前沿、通过课堂讲授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等都是可以促进教学与应用的衔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具体衔接策略以缩小教学与应用现实之间的差距。

2.1黑箱化处理部分教学内容

为了避免传统教学内容对前沿方法讲授的课时冲突,建议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黑箱化处理,着重培养学生对计量经济学主体内容的理解,强化数理思维能力培养,弱化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公式推导。比如对最小而乘估计法,要求学生掌握OLS的基本原理和输出结果分析即可,具体估计过程纳入黑箱处理;比如协整检验,要求学生掌握协整检验原理和协整模型估计结果分析,协整向量估計过程纳入黑箱处理。

2.2打造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不是每一个经济学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全部计量经济学方法。因针对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和学习意愿,打造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模式,避免学习一刀切。比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着重学习掌握适宜金融数据的计量分析方法,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着重学习掌握适宜区域空间数据的计量分析方法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配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方法应用的深度。

2.3建设专业化教学师资团队

如前所述,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每一位老师不可能精通三大方向及其分支,因此有必要建设计量经济学专业化的教学团队。以团队合作为力量,面向计量经济学各方向实现知识体系的无缝对接。在课堂教学时,不是一门课由一位老师负责讲授,而是由精通课程内容的老师予以讲授,即一门课由多位老师轮流教学。在不同专题里通过理论分解解析对学生进行最佳引导,为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同时,通过教学培训、前沿跟踪、交换学习等方式提升团队成员的学术造诣和教学能力。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师资力量的互补互通,有利于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强化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应用的衔接。

基金项目:本成果受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济计量分析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2017YJG0111)资助,同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同因子结构下非线性面板协整检验方法及应用研究”(12XTJ001),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面板数据模型基本结构交互定向的联合检验研究”(KJ1706179),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启动项目“面板数据结构诊断方法研究及其应用”(1255005)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 2012(07):110-114.

[2] 董美双.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27-129.

[3] 孙赵勇,史耀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J].教学研究,2012, 35(04):92-94.

[4] 陈海燕.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数据结构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为例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TRIZ理论在“数据结构”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数据结构》教学方法创新探讨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