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的“升级版”

2018-06-05刘秋泉陈文静刘祎霞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升级版生态圈农村

刘秋泉 陈文静 刘祎霞

2011年,湘潭市雨湖区的教育版图来了一次大的“扩张”———随着鹤岭镇、姜畲镇行政区域从湘潭县划入,雨湖区成为了典型的城乡二元地区:农村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0%,农村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校的60%,农村学校教师占全区在职教师的48.5%。

“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摆在了雨湖教育人的面前。”区教育局局长谭先玉直奔我们的采访主题。

他介绍说,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2012年11月,时任区委书记在听取区教育局对教育均衡所作的设想后,当即拍板建立“城乡换岗”“跨校任教”等机制,启动了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湖南教育》曾以《蹚向改革的深水区》为题报道了这一经验。之后,区委、区政府以及区教育局又反复调研论证,依据“统筹规划、强校引领、公平共享、就近划分”的原则,将区域内54所中小学划分成强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三类,由1所强校为主导校,与1所近郊薄弱学校、2至3所农村学校结成合作共同体,建立了8个小学教育生态圈、3个初中教育生态圈。

“与过去的单一推进相比,教育生态圈建设显然是‘升级版。”谭先玉这样形容。

精準发力,深度构筑教育生态圈

“哇,学校外面变得好宽敞啊!”2017年6月24日,当护潭学校校门外的停车场建设竣工、建筑围挡拆除时,来上学的孩子和护送的家长欢呼雀跃,“妈妈,我们学校越来越漂亮了,我好喜欢!”

护潭学校位于湘潭市火车站附近,因为一环东路和火车站南广场的建设施工,校园周边环境“脏乱差”。2016年9月,区委书记王永红到护潭学校慰问优秀支教教师。校长陈莹抓住汇报的机会,对复杂的校园周边环境和脏旧的校门、围墙,当面提出了改造的请求。王永红记在了心里。

11月,王永红与湘潭市城发集团总经理李宁湘等一起到学校现场办公。通过协商,决定由城发集团出资建设学校外围停车场,由大河西棚改公司出资建设学校新校门、围墙和文化长廊。“所有改造项目于2017年11月全部完工。这期间,王永红一共来了学校4次。”说起这些,陈莹十分感动。

“这是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教育生态圈建设高位统筹、主动作为的一个缩影。”谭先玉说。

他告诉记者,近几年,雨湖区通过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薄等,让农村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教师队伍“城强乡弱”、教学质量“城高乡低”的矛盾依然突出。探索初期,交流出去的教师确实很受欢迎,交流学校的经验也得到有效传播。但是这样的组织结构跨度窄、层级多,存在严重的教育资源流动壁垒,辐射的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升级”。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雨湖区提出了建设“1+1+1”教育生态圈,即“强校+弱校+农村学校”的发展思路,让教育要素在圈内、圈外合理流动。

在让教育生态圈落地生根的过程中,雨湖区的领导是“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头上有任务”。他们深入学校,体察校情,嘘寒问暖,排忧解难,或解决学校电脑不足的问题,或消除学校道路的安全隐患,或解决师生的饮水问题。区委书记王永红、区长白云峰到任,都是第一个调研教育。区委办、区政府办联合下文《关于建立区级领导、区直部门联系学校制度的通知》,全部32名区级领导以及34个部门参与联点。

记者发现一个细节:区教育局机关干部每人手中都有一张《雨湖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配置工作干部、教研员联系教师一览表》。区教育局副局长王红介绍说,这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局机关干部—换岗教师—生态圈学校”的管理“责任链”,缩短了中间环节,直接把生态圈各校的人融合起来,带动了生态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她解说道,雨湖区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采取以教育生态圈为单位,每年对圈内学校在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互动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学校共同发展等五方面进行捆绑式评价考核,变“单位独有”为“圈内共享”。区级以上赛课、论文评比、校长论坛等活动,也以各成员校的平均成绩作为该生态圈的成绩,并计入每年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据了解,为了鼓励城乡教师的流动,雨湖区建立了以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为主的教育生态圈动态管理机制。区政府每年拨付教育生态圈基本运行经费120万元,明确“跨校任教”课时补贴每节30元,城乡换岗教师交通补助费每人每学年8000~10000元。近三年发放津贴300多万元。同时,出台了《雨湖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实施办法》,落实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乡村教师定期体检制度,建设乡村教师周转房163套,投入资金1400万元,让生态圈中交流的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除了全方位的组织机制保障,雨湖区的教育生态圈建设注重动真格、讲实效。

2011年8月29日,原南盘岭小学正式并入韶西逸夫小学,成为新韶西逸夫小学北校区,原韶西逸夫小学校区成为新学校南校区。

南盘岭小学建于1958年,是雨湖区历史悠久的老牌学校。近年来,学校生源不断下降,全校仅6个班,200余名学生,15名在职教师。为了促进资源优化整合,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雨湖区教育局决定,南盘岭小学并入韶西逸夫小学。

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合并后两所学校并没有达到真正融合。北校区的老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愿意到南校区上课;南校区的教师则因为北校区硬件设施陈旧、路途遥远,也不愿意到北校区上课,甚至还有教师认为去北校区上课是犯了错才“南校北调”。更要命的是老百姓不买账,觉得两校合并“换汤不换药”,北校区依然是“南盘岭”,而不是“韶西逸夫”。

为了解决这一“窘境”,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2016年9月,校长王常花下定了决心:分年级整体搬迁。她先联系社区、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做好两个校区所在地学生家长的工作,接着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落实整体搬迁方案。由新任一年级组长叶湘红带领一年级团队整体搬迁至北校区,北校区保留原校区一二年级学生,成为低年级部,共有一二年级10个教学班。北校区其他年级整体搬迁至南校区。

“至此,南北校区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办学,两个校区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老百姓说,只要你们坚持这样做,我们一定全力支持。”王常花表示。

“教育生态圈的建立并不是要‘削峰填谷拉低强校水平,而是要通过优势互补‘抬峰造谷,实现均衡发展。”谭先玉特别强调。

这体现在教育生态圈建设中,农村学校有农村学校的样子。

鹤岭镇中心学校校长刘志宇是一位“老乡镇”,他带记者到几所村小转了转。记者发现学校都建得很漂亮,教师的周转房也搞得好,空调、液化气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鹤岭镇15所学校分布在5个教育生态圈中,校园文化也各有特色。”刘志宇介绍。记者走进柴山学校,立马被学校的“办公室文化”震撼,宽敞的办公室“神气”地开着一台立式空调,黑板上教师优美的粉笔字让人赏心悦目。在立新学校,校园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听说下雨天,学校会要求学生带两双鞋,进校门时换鞋。校门口还放着一大脚盆水和几把刷子,以方便学生刷洗鞋子。长期坚持下来,这里的孩子很有爱心,特别爱护小花小草。

“1+1+1”教育生态圈的作用有多大?

姜畲镇中心学校校长肖卫洲笑着回答说:“有几点改变,那就是农村学校硬件与城区学校完全一样了,薄弱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管理上来了。”

谭先玉也笑了,领导能俯下身子,真正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谋划;城市教师能耐住性子,真正在乡村扎根守望;城乡联动能摸出路子,真正在教育均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这就是教育生态圈无穷的力量。

生态的成长环境,激活教师心中的“一池春水”

陈小燕是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立新学校的一名新教师,可这名新教师在雨湖区教育生态圈中却因为一次美术展览而小有名气。2015年下学期,陈小燕在学校办了一期“载着传统的花蕾———吴氏纸影学生系列作品”展览。就因为这次展览,陈小燕引起了教育部“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组主持人的浓厚兴趣,立新学校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因此被授牌为“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实验校”。

说起这次展览,陈小燕感受很深。2015年暑假,她报名参加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全国性美术教育课题“蒲公英种子行动的力量”教师培训班的学习,这让作为新教师的她大开眼界。如何在一所乡村学校打开美术教育的窗户,让美术这颗“蒲公英的种子”在农村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呢?学习归来,陈小燕苦苦思索。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小燕得知学校所在的鹤岭镇住着一位有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委员会委员”头衔的民间剪纸艺人吴升平老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慢慢呈现:何不把纸影这种民间艺术融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对家乡有更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呢?

说做就做,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陈小燕在吴升平的指导下,从纸影影偶的脸谱、服饰纹样、造型等开展主题教学。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纸影艺术从“看热闹”到“知门道”,个个都能露一手,这才有了“载着传统的花蕾———吴氏纸影学生系列作品”展览。

从新教师到骨干教师,陈小燕正是在雨湖区教育生态圈中成长起来的。

“就像种子找到了合适的阳光、空气和土壤,我萌芽了。”陈小燕说,虽然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农村学校,但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区里就给她安排了雨湖区美术名师工作室的“师傅”,同时还能定期参加教育生态圈的所有教研活动与培训。

“让每个新教师都能各展所长,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刘志宇说,近几年来,雨湖区的新教师有90%被分配到鹤岭镇,可以说鹤岭镇的农村学校成了雨湖区青年教师培养的大本营。为了做好农村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云塘学校校长楚丹专门到鹤岭镇中心学校担任副校长,指导全镇的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一年入门,二年达标,三年创优,四年冒尖,五年成才”的目标。

“雨湖区教育生态圈发展的重要诉求,其核心就是城乡教师的一体化发展。”谭先玉说,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他一直关注的重点。在一次调研中,谭先玉发现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三少”:一少年轻教师,二少专任教师,三少骨干教师。

“当时鹤岭镇中心学校只有一个音乐教师,姜畲镇中心学校则一个没有。每个乡镇只有一个或两个美术教师,英语教师合格率只有10%多一点。中学教非所学现象特别严重,响塘镇的南谷中学只有14%的教师任教所学专业,其余86%的教师都教非所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在各校都普遍存在,陈蒲学校等几所学校的教师平均年龄甚至上了50岁……”说起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过程,谭先玉有很多话说,“城乡学校的理念差异、水平差异就更不用说,雨湖区第一次‘一乡一镇学校参加雨湖区教学质量抽考,检测平均分比城区差了20多分。”

“你看看现在我们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三少变成了‘三多:年轻教师多,专任教师多,骨干教师多。”谭先玉认为,农村教师的“三多”都是雨湖区教育生态圈最直观的成果。

其实,在记者看来,除了谭先玉所说的“三多”,雨湖区的农村学校还有一个“多”,那就是从城区学校去的校长多。王蓉以前是雨湖区曙光学校的校长,现在却成了姜畲镇中心学校的副校长。王蓉说,以前城里校长到农村学校去,只是一种暂时的、短期的,现在不同了。随着岗位的变化,她的编制已经完全转入农村学校,她成了一名完完全全的农村教师。

“2013年至今,雨湖区新任、交流校长31人,带动了一批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王红说,近年来,雨湖区围绕教育生态圈先后出台了《雨湖区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工作方案》《雨湖区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工作五年规划》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交流轮岗制度,全面启动岗位设置管理、校长任期制、校际交流、跨校任教、定时支教、城乡换岗、评价与激励等机制,不断向农村教师队伍“输血”,更让农村教师有了“造血功能”,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循环。以骨干教师评选为例,雨湖区实行“指标到校、均衡配置、动态管理”的办法,各教育生态圈充分享有自主推荐权,鼓励主导校骨干人才向农村学校和条件相对薄弱学校流动。在区骨干教师考核细则中规定,人均须完成40课时以上的兼职支教任务。

以老带新“结对子”,实践锻炼“压担子”,勤学苦练“厚底子”……在教育生态圈的理念引领下,雨湖区构建了“圈本研训一体化”,各教育生态圈通过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形式加强乡村教师的“实战”训练。

为了让“圈本研训一体化”真正落地,雨湖区建立教学视导制,让每个教研员都联点一个教育生态圈,定期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和主导校骨干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进行全方位视导。在一体化研训中,雨湖区教育局又专门下发了《雨湖区“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校本研训指导意见》,要求11个教育生态圈依照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教师培训培养计划,重点向教育生态圈内农村教师倾斜,通过一体化教研活动与一体化教学评价,逐步实现教育生态圈内成员校整体提升的目标。

正是这一生态环境的形成,激活了雨湖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让教育生态圈呈现出勃勃生机。

现在,上公开课、参加赛课、承担课题等成为农村教师的常态。农村教师很快在雨湖区教育发展中唱起了主角、挑起了大梁,一批农村教师脱颖而出:近三年,雨湖区农村教师获奖人次由2011年的161人次增加至2017年的462人次;农村学校科研课题实现零的突破,15个课题在市级立项,3个课题在省级立项。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3名特级教师,5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名师,158名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名师,以定时支教、城乡换岗、结对帮扶等形式走进了农村学校。四年来,以11个教育生态圈为平台,雨湖区有近千名教师积极参与了跨校任教、城乡换岗和流动支教工作,每年教师交流数占全区专任教师数的13%,涵盖了中小学语文、数学等15个学科。

教育信息化,搭建一体化发展的立交桥

当不少地方还在“纠结”教育信息化平台有没有和平台如何使用时,雨湖区已经构建了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奔跑在教育信息化的快车道上。

“以前我只能通过一张期末成绩通知单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现在只要登陆‘雨教云,就能看到孩子的成长档案,了解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情况,还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雨教云”提供的家校联通平台获得了家长们的点赞。

对于每天的家庭作业,“雨教云”也能进行及时跟踪。只要登录“雨教云”,家长就能查阅学校布置的作业,并在下面进行及时回应和反馈。学生如果没有及时交作业,“雨教云”的小秘书会冒出来进行提醒。

家长们提到的“雨教云”是雨湖区教育局搭建的“雨湖教育生态圈云平台”,2016年正式投入运营,每年投入运营费用50万元。

区教育局教育技术研究室李志光介绍道,教育局还可以通过“雨教云”向老师和家长发布通知,校长也可以直接进入每个班的班级空间发布学校公告。每条通知单独发布,每个分享单独展示,没有刷屏的烦恼,也没有“查找聊天记录”的琐碎。

“雨教云”不仅是一个教育信息沟通平台,还是一个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生态圈的龙头学校可以把课程在‘雨教云上进行直播或录播,供农村学校教师观摩,同时可以进行线上交流。”不少农村教师表示,“雨教云”让自己享受到了“精神大餐”。

“雨湖区教育局制定了《雨湖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18)》,每年投入建设资金超过400万元。雨湖区2014年通过了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的评估验收,2016年成功申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市、区)。全区中小学校实现教育信息一体化和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100%。”王红介绍道。

为了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升级”,雨湖区在师资培养上狠下功夫。

“PPT张数,PPT放映频率,PPT中穿插的图文比例……”2017年12月,在姜畲镇教师风采大赛中,雨湖区名师工作室的老师对18名临聘和新入职教师的课堂PPT使用情况进行细致评估。“赛前一个月,我们会对参赛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不仅让他们了解PPT制作的要诀,更对参赛教师的教案、教学流程进行规范。”王蓉告诉记者,这样的竞赛能够让新教师“过好教育信息化的关”。

青年教师李思娜是鹤岭镇长龙学校的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兼任了多门课程,对于信息技术没有时间深入钻研。“不能总是从城区学校选教师参加比赛。”面对赛课机会,李志光将目光投向农村学校,鼓励李思娜参加湘潭市“新视野”教学竞赛。经过多次磨課,在区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老师的指导下,李思娜获得了市级一等奖。“这是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市级证书,对我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这次赛课为我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指引了方向。”谈到自己的赛课经历,李思娜满心欢喜。

从“输血”到“造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帮助农村学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村教师纷纷通过网络研修进行“充电”。

“我才知道可以通过摸、撕、看等方式认识纸!”听完湘潭市特级教师丁素平的科学课《纸的认识》后,姜畲镇青亭学校校长赵洪波感慨道。

“天堑变通途”。以前乡镇学校教师难以与名师直接交流,如今通过网络课,就能第一时间跟名师“面对面”接触。在这堂直播课中,赵洪波边听课边发送“弹幕”向授课教师提问,并得到了及时回应。由于课堂参与程度高,课程结束后,她获得了一个本子作为奖励。“奖品虽小,但是大家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都有收获。”赵洪波笑着说。

教育信息化让教育生态圈内的学校实现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优质资源共享。

“学校经常利用教育生态圈成员校联盟QQ群,开展每周一次的网上研讨、远程学习等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带动被帮扶学校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韶西逸夫学校副校长李礼告诉记者。

“要想系统地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课题研究成了必然选择。”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周水清介绍道,在雨湖区,课题研究成了雨湖区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的助推剂。不仅是城区学校,乡镇学校也兴起了一股“课题研究热”。

早在2014年6月,姜畲镇中心学校的“农村小学数字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湘潭市重点课题。2015年,该课题成功立项为湖南省“十二五”规划独立立项课题,填补了姜畲镇没有省级独立立项课题的空白。肖卫洲告诉记者:“该课题研究从硬件配备、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化教学水平、师资力量配备方面入手,提升了整个镇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纸质学习方式,最终让孩子们受益。”

就这样,教育信息化真正走进了雨湖区教育生态圈师生的生活。

“以前上课都是拿着粉笔,现在上课不拿U盘还不习惯了呢!”采访当日,记者刚走进鹤岭镇柴山学校的教师办公室,就看到55岁的教师刘秋华拿起U盘准备去上课。“虽然年龄大了,我的心还是跟年轻教师一样年轻。”面对教育信息化,一旁53岁的教师王玉芳也这样表示。

在鹤岭镇立新学校,记者也看到了这样的场景。“用电子白板教学、用手机上的WPS做听课记录、课堂教学中穿插微课……”58岁的教师姜海云不仅自己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还经常指导学校的其他教师。

虽然教育信息化加速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成长,但是农村学校仍缺乏音体美等专任教师。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网络联课应运而生。

“金陵华银学校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风车坪学校的老师。今天老师在电视里给大家上一节与众不同的音乐课。”2015年9月,风车坪学校的网络联校“专递课堂”走进了姜畲镇。金陵华银学校是一所距风车坪学校十多公里的乡镇小学。而借助“1+2”网络联校系统,金陵华银学校的孩子们瞬间“穿越”,“走到”风车坪学校高端、亮丽的录播教室,与该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唱起了欢快的歌曲。两所学校的孩子们“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则及时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风车坪学校通过“专递课堂”每周为金陵华银学校送去音乐、美术、书法三门课程。“我不是专业的美术老师,以前上美术课时常常是依葫芦画瓢,学生们兴趣也不大。现在只要一上美术课,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也特别投入,每堂课都有作品呈现。”美术助教老师张佑君真切地体会到了網络联校带给孩子们的改变。

除了风车坪学校,金庭学校、熙春路学校都通过网络与教育生态圈内的学校连接,开通“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构建教育生态圈一体化网络联合学校,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城区学校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的授课。

就这样,教育信息化发展打通了教育生态圈的“任督二脉”,让教育公平流淌进农村学校,并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的教学资源……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雨湖区2016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验收,“为民办实事”合格学校建设工作全市领先,并先后获得了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素质教育实验县、湖南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优秀单位”、湖南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教育强区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猜你喜欢

升级版生态圈农村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亟待“升级版”
广西崇左市外贸发展的SWOT分析及“升级版”战略对策
植树造林也破坏生态圈
中国一拖集团董事长赵剡水:一拖将打造海外战略“升级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中欧关系“升级版”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