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成像仪在门诊手足口病患儿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2018-06-05蔡玉兰韦月琼

关键词:成像仪进针口病

梁 羽, 蔡玉兰, 韦月琼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门诊部, 广西 玉林, 537000)

手足口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其中以克萨其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感染常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1-2]。手足口病多发生在1~5岁儿童,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008年我国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据报道[3],2010年以来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位居全国前列。手足口病大部分以门诊治疗为主,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是广西手足口病定点治疗医院,2016年4月—11月和2017年4月—11月医院门诊部累计诊治手足口病患儿61 262例,其中输液治疗31 256例。由于手足口病患儿手足部位疱疹多,四肢静脉不易显现,尤其是肥胖和皮肤较黑的患儿,外周静脉穿刺难度相对较大,且多数患儿在就诊前已经在社区或卫生院接受外周静脉穿刺而导致血管损伤。反复静脉穿刺失败给患儿带来痛苦是造成家属不满的主要原因[4]。本研究观察了血管成像仪辅助外周静脉穿刺在手足口病患儿中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11月和2017年4月—11月门诊收治的1 8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选取手与足上外周静脉网行输液治疗,但目视法下静脉血管不清晰,存在不同程度静脉穿刺困难。按单双日分将患儿分为观察组(n=900)和对照组(n=900)。观察组男586例,女314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1.92±1.56)岁。对照组男556例,女344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2.56±1.29)岁。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静脉穿刺: 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方法。操作方法:护士备齐用物,配置好药液,核对患儿信息,及时与家属沟通交流。家属协助护士将患儿手或足置于操作台上并妥善固定,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从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着静脉走向潜行刺入,回血后再顺着静脉进针少许,妥善固定针头,调节输液滴速。

1.2.2 血管成像仪辅助静脉穿刺: 观察组采用血管成像仪辅助外周静脉穿刺。穿刺前准备与对照组相同。妥善固定患儿并暴露穿刺部位皮肤后,开启血管成像仪并调节支架高度和角度,使穿刺部位静脉处于镜头正下方20~30 cm处。照射过程中切忌照射患儿眼睛,当绿色光投影在皮肤上,以显示清晰英文字母为最佳距离,可通过在基本模式和圆润模式间切换,调节静脉血管清晰度:红外光线照射下静脉呈褐色或深灰色网状分布;可见观察区域静脉数量、形态、管径粗细与解剖学描述一致;明显区分血管壁与血液;静脉间隙的软组织呈透明的火红色。

穿刺成功与否取决于护士穿刺的技术和家长的配合[5],护理人员选定合适血管后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由于部分患儿因晃动手足导致无法顺利进针,护理人员应妥善固定患儿,在手背进行穿刺时,家属把患儿另一手夹于腋下,大腿夹紧患儿双腿,手握紧穿刺手的肘关节,扎上止血带后消毒皮肤,可采用输液管下部返折法或调节器高调法增加静脉血管内的压力差。护士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放进患儿手心半握手状,左手食指置于穿刺手腕关节下,拇指压住患儿手指关节前并绷紧皮肤。进针前右手小指反折输液管(放开后管内形成负压),左手小指勾住头皮针管,避免放开反折输液管后因重力作用或患儿躁动拉脱针头。

操作者根据血管情况灵活地掌握进针的角度、力度、深浅和针梗进入血管内的长度。如果选择穿刺的静脉较短(≤1 cm),当使用的是5.5型号输液针头时,对比针尖斜面与静脉长度,在可容下针斜面的静脉旁侧0.8~1.5 cm 处5°~45°快速进针,肥胖患儿穿刺时进针要深、稳。针尖斜面完全进入皮肤后,右手小指放开反折输液管,再由浅入深向前送针,见回血后停。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固定,并用小纸板固定好关节部位(放纸板时始终要固定腕关节),使患儿手掌和腕关节完全平放在同一水平面。患儿四指屈曲呈握持姿势,拇指露出纸板外,使患儿手指可以在输液夹板下稍微活动,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从而配合治疗[6]。操作完毕后关闭仪器开关,调节输液滴速带。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儿静脉穿刺情况。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2组患儿家属进行调查,并记录投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儿穿刺成功情况见表1。观察组患儿穿刺耗时平均(1.75±0.80)min,短于对照组的(5.72±1.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9.89%(899/9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6.11%(685/9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度99.89%(899/900),护理投诉率0.11%(1/900);对照组满意度87.22%(785/900),护理投诉1.44%(13/9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穿刺成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手足口病的高发群体为5岁以下儿童,有3~5 d的潜伏期。重症手足口病发病较急,会并发脑膜炎、脑水肿、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7-8],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对门诊手足口病输液患儿,反复的静脉穿刺不但加重了患儿的痛苦,还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对红外光线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而血管壁及周围软组织对红外光线吸收能力较弱,血管成像仪正是利用该原理,通过直接显示皮下血管来评价血管大小和走向,判断有无破坏、渗血、渗液、静脉窦、血管闭合等[9-10]。护士借助血管成像仪可以清晰观察到患儿皮下8~12 mm血管分布情况,精准定位并选择最佳穿刺血管,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造成痛苦,缩短输液等待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耗时短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丽等[11]也报道,在儿科门急诊输液室静脉穿刺中采用血管成像技术,能缩短静脉血管评估为1~3级血管的穿刺准备时间,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静脉穿刺相关并发症虽不能完全预防,但恰当的静脉穿刺技巧和风险管理可减少静脉穿刺术后慢性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血管成像仪辅助外周静脉穿刺技巧进行穿刺,可避免针尖直接对皮神经刺激,减轻皮肤痛觉神经纤维损伤。总之,血管成像仪辅助外周静脉穿刺技巧应用于手足口病患儿中,能缩短静脉穿刺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 WANG Y, FENG Z, YANG Y, et al.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J]. Epidemiology, 2016, 22(6): 781-792.

[2] XING W, LIAO Q, VIBOUD C, et al.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 2008-12: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 Lancet Infect Dis, 2014, 14(4): 308-318.

[3] 谢镇国, 谭毅, 林玫,等. 2012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J]. 应用预防医学, 2014, 20(1): 15-18.

[4] 谢玮敏, 胡金花, 陆丽英. 童趣化诱导在学龄前儿童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9): 674-675.

[5] 蔡玉兰, 赖昌生, 张华,等. 血管成像仪在手足口病患儿外周静脉穿刺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10): 952-953.

[6] 陈虹. 儿科手背部、头部静脉输液固定的临床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3): 288-289.

[7] 李建明, 刘映霞, 林益敏,等. 258例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4, 28(4): 241-244.

[8] 周永东, 颜云盈. 手足口病并发症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4, 20(14): 2580-2582.

[9] 李莉, 吴士明, 杨天德. 红外热像技术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激光杂志, 2016, 37(4): 144-147.

[10] 胡金敏, 严嘉伟. 血管可视化技术在外周静脉穿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装备, 2017, 14(10): 137-140.

[11] 方丽, 裴娇茹, 贾雯珺,等. 血管成像导航仪在儿科门急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上海护理, 2017, 17(2): 74-76.

猜你喜欢

成像仪进针口病
磁共振成像设备常见问题及维修措施
手足口病那些事
基于恒星的电离层成像仪在轨几何定标
警惕手足口病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改进 C-V 分割算法在多光谱成像仪中的应用
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