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2018-06-05战向新李晓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群体身体体育

战向新,李晓峰

引言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这个大家和每一个人的小家能够和谐美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重点目的之一。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家庭归根究底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又必然与教育相联系,在人们普遍重视学历的今天,大学体育教育成为保证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重要桥梁之一,那么和谐的根本就是人们的基本利益尤其是那些处于不平等地位的人的基本利益得到保证,高校体育教育想要做到可持续的、公平的、稳定的发展,一定要拿出政策、拿出时间去关心那些有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残障人群普遍增多,以及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这一残酷现实,特殊体育教育慢慢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教育模式,联合国2006年出台《残疾人权利公约》距今已经10年有余,而我国理论研究的滞后与现实情况的严峻,提醒我们特殊体育教育进入校园已经刻不容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就是有大量特殊需要的学生走进高校。为此,教育部也已经颁发了一系列的文件,其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第4部分第10条指出:“对在校学生有病、残、弱及许多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大学在校学生,要开展多样式、多种类、多内容的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对高校特殊群体可以说是福音,但是,起点的平等不代表过程的平等,目前,大部分高校中特殊群体的体育课程只是一个空壳,可以说基本没有人真正重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重要性。对课程性质、目标、模式、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特殊体育课程体系更为细致的构建更是缺少创新。

本文尝试梳理和归纳相关研究成果,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及评价等特殊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整理及总结。旨在引起更多学界和相关人士的关注,为更深入、系统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1 文献来源与分析

本文以“特殊体育教育”“特殊体育课程”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查询,检索2007到2017年,共发表了433篇、113篇论文。由图1可以发现,在这十年中人们关于特殊体育教育关注程度趋于平缓状态,在2014年的有所改变原因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通知文件的颁布,所以关注度有所提升。黄色的折线是关于特殊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其重视度也比较均衡。但是,单纯的来看十年间论文发表量,其受重视度远远不够(见图1)。

图1 2007-2017论文发表数量图

2 身体练习障碍学生概念的厘定

身体练习障碍学生是指普通高校通过高考录取后,经医学检查因身体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动作能力问题,一段时间内不能参加体育锻炼或根本无法达到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要求的一类有特殊需要的学生[1]。针对此概念,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和素质水平,给予以下分类便于后期研究使用:第一类是指学生身体不适在短时间内不能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第二类是指经医学检查后确定患有各种疾病其中包括慢性疾病、其他疾病从而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的这类学生;第三类是指有不同情形问题,不能和普通学生参加等量体育运动的学生,例如:身体偏肥或偏瘦、高龄这类的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课程内容及评价方式也不同。

3 特殊群体体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3.1 课程性质

由于特殊群体的逐年不断增长,以前的体育保健课程关于课程性质的部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所以,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必将成为面向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最佳选择。其原因是:第一,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分支,而特殊体育成为了特殊教育真正意义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分支学科,在概念的理解上不会有大的出入;第二,身体练习障碍学生概念的提出,完善并且发展了特殊体育教育的内容,为原本单一、枯燥的体育保健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三,《体育保健学》是全国高校体育学院开展的学科主干课程[2],采用特殊体育保健课程可以更好的避免概念上的混淆;综上所述,本文将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性质理解为:特殊体育课程主要是针对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其主旨是采用体育、医疗、保健等有效的教学手段,使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在体育课中保持健康的身体、愉悦的身心、树立强大的自信,使身患疾病的同学们的身体得以改善甚至痊愈,从而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3.2 课程目标

目前,特殊体育教育与大学体育改革的进程明显对接不上,原因,就是特殊体育教育的理论目标与现实教师在课中教学存在严重的不一致[3]。高校中身体练习残障学生很多,但他们的身体缺陷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差甚远,对于一线教师抱怨无法统一课程目标进行有效区别对待的问题,研究认为,不必要把一节课的课程目标细致到每一名学生中去,课程目标的制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和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大家为此方向而通过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尽可能的达到预想的目的。那么到底怎样具体的制定大方向的目标与为了完成目标应选用怎样的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情况,课后学生的反馈、老师的总结中慢慢完善即可。那么研究认为:特殊体育课程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运用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科学的体育锻炼手段,促进身与心的和谐发展,把生活能力和体育技能更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同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

3.3 课程内容

对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得知:首先要适宜学生自身状况,其次是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建立符合每个特殊学生的内容体系,从而获得有效、明显的教学效果。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章后得知处方式教学内容对于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有重要影响,能够根据特殊群体等教学对象的特殊情况,结合学生不同运动兴趣、爱好等特点,运用像医生给病人开处方的形式,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并说明运动中的注意事项[4]。针对此定义,提出了运动处方内容(见表1)。

表1 运动处方内容

为了让学生有规划地、有计划的参加体育锻炼,在提高体能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其他方面进步也尤为明显,处方式的课程内容特点是:1.每一位特殊群体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短时间、长时间和当天的身体情况选择锻炼项目,运动目的有了指向性后,锻炼效率也会随之大幅度提高,运动处方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出特殊、差异、区别,这一点与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针完全吻合。

3.4 课程评价

大学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于特殊群体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达到想要的效果,在评价的过程、内容、方法上都应该注重多元化、个体化特征。评价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一方面一定要抓学生课堂学习的技能,提高体能到一定的水平线,这两方面的评价是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获得生存技能,培养社会适应性、社会竞争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我们应该侧重的是学生在过程体验方面的获得感,一名老师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将学生教懂、教会那么对于学生每一节课的提高,每一节课个人进步幅度也是我们评价的重点指标,当然,特殊群体课堂与普通学生课堂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在个体差异上,所以教师在课堂评价中更要注意个体化的评价,另外由于特殊群体的关系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这其中主要包括个人情感、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呈现出多样式的特征,将其总结为两个方面的多样,首先是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交叉评价方法,在评价实施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分配性与量各自所占的比例,其次是过程与结果的交叉评价方法,在大学的教学中学生们普遍重视并运用结果性评价而没有细化到每一节课当中的评价,那么在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中我们在重视结果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起过程性的评价,必要的情况下运用过程性评价方法的比例要多于结果性评价的方法。那么其课堂评价体系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中的表现,课堂学习态度,学生课堂整体融合度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2.学生评价:全班同学对其课堂积极程度、团结程度、运动技能学习程度等方面,进行客观准确的综合性的评价。3.个人评价: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获得感、个人运动技能、团队协作等几个方面进行主观的诚实的评价。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根据特殊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考核与评价系统。如特殊群体契约式体育成绩管理模式[[5]。该评价具体、科学、全面且详细,值得作为参考(见图2)。

图2 特殊群体契约式体育成绩管理模式

4 特殊体育课程存在问题的反思及建议

4.1 存在问题的反思

4.1.1 由于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已经多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在课程的各个细致方面都是白纸一张,老师上课毫不新意,学生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没有针对性的特殊体育课程,学生在思念安逸的生活过后导致的后果就是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变好反而身体功能障碍越发严重。

4.1.2 特殊群体的学生都处于不同学院不同院系,学校没有政策出台,学院之间更是没有很好的协调沟通,体育学院也没有将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一定地位,这直接导致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们的体育课程无法和其他普通课程一样得到相应的重视,受影响的只是高校特殊群体的学生们。从现在来看,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达到应有的状态。

4.1.3 进行不同的体育活动就要有不同的体育场馆,由于高校普遍重视理论方面的建设,对于特殊群体相关的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恰恰因为这些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所以,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的运动得不到保障,仅靠学校和教师微薄的资源杯水车薪,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的进步。

4.1.4 高校特殊体育的教学条件极其低下,没有与课程更好的融合。而当前最棘手的问题是,培养出更多优秀负责的特殊体育教师,这成为大学特殊体育步入正轨的必备条件。

4.2 解决问题的建议

4.2.1 首先,我们要做到是:在面对身体练习障碍学生时,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家人,用真心去感化他们,用实际行动去爱护他们,要有专门的教师用超乎寻常的耐心、爱心真正帮助到他们,只有这样,大学特殊体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才能得到重视与解决。

4.2.2 研究者在做研究时要有充分的理论基础与扎实的实践基本功,根据课堂中不同学生发生的瞬息万变的情况,要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判断并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课后的反思是重中之重,在反思中我们能意识到课上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与完善,从而提高行动能力和行动质量,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领军人物。

4.2.3 在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的课程中,很多环节需要多个部门的默契配合才可以完成。援助体系成为了首选的系统,它的功能、效率强大,不容漠视。另外,需要政策、经费多方面的支持,进而履行对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切实的关爱,将课程进行完善与发展,不断地改善特殊体育的课程,真正做到为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用心服务。

4.2.4 建立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集中解决特殊体育存在的问题。交流与沟通平台包括师与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专家、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探讨与学习。

4.2.5 体育院校在培养师资的课程模式以及人才培养上应该全面考虑,把特殊体育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设置相关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需要。高校可以开展教师相关的培训机制,将教师培训分为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两个类别,短期的培训目的是:改善体育保健课任课教师目前的课程实践,使课程更能满足于特殊群体学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训目的是:将特殊群体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点位置,把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都建设的全面、科学、系统。

5 结语

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与普通人体育课程特点大相径庭,在国外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可能已经被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特殊群体体育课程一定会成为大学体育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国新时代下为身体练习障碍学生而开展的体育课程,对于特殊群体的体育课程包括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评价几方面的同时,也一定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涉及到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医学、特殊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因此,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发展必须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加强对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了解与深入,使高校体育课程得到完善与发展。对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关爱、多一份重视。

[1]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试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7,27(11):83-96.

[2] 刘成,李秀华.构建我国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9(4):68-69.

[3] 许文鑫,吴燕丹.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特殊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论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5(2):106-109.

[4] 潘跃林,杨旻.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模式创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3(5):70-72.

[5] 柯敏,李红.我国残障大学生体育教育执行功能阻碍因素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12(4):68-71.

猜你喜欢

群体身体体育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体育梦”
身体力“形”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