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8-06-04何长全贾广社孙继德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筑工人因素影响

何长全,贾广社,孙继德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0 引言

2015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建筑大国。根据我国《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达4.6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9%,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 093.7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6.58%。同时,建筑业一直属于高危行业,是安全事故率最高的行业之一。2016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634起、死亡735人,比2015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192起、死亡人数增加181人,同比分别上升43.44%和32.67%[1]。由此可见,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频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在引起安全事故的原因中,工人行为因素是主导原因,占80%以上[2],但人的行为很难预测[3]。且由于建筑项目的复杂性、专业化等特点,以及建筑工人安全技能较低等原因,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管理容易被忽视,导致不安全行为频繁发生,酿成安全事故。同时,建筑工人在建筑业中处于弱势地位[4],其劳动保护、事故赔偿等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带来较大的负面社会影响。作为预防和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研究正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焦点。本文从国内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分析入手,对建筑工人的安全行为研究进行整理,探讨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建筑工人安全行为国内研究现状

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条件设定为:(主题=安全行为+(主题=建筑工人,或主题=建筑农民工)),采取精确匹配检索方式,共检索得到61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37篇、硕博士论文24篇。文献总被引数355次,篇均被引数5.82次。总体来看,建筑工人安全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以前较少,2011—2014年处于增长阶段,2015—2017年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

从文献来源来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发文数量最多,分别占61篇总量的11.5%,8.2%,6.6%;从基金分布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1篇,受到基金资助的文章达到43.7%,说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方面的研究受到国家各类基金的大力支持。

对61篇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按照频率进行排序,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安全管理与安全氛围位列前五,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认知、安全心理、安全意识出现频次也较多,结构方程模型和因子分析则是常用的安全行为分析工具。具体关键词频率情况见表1。

表1 建筑工人安全行为国内研究关键词频率Table 1 Keywords frequency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safety behavior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另外,通过文献计量工具得到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可知,“影响因素”是核心关键词,与之相连的“安全行为”、“安全管理”、“建筑安全”、“施工安全”、“结构方程”与“问卷调查”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从中可以归纳出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安全管理、安全氛围、心理因素等。

2 建筑工人安全行为国际研究现状

Cohen和Jensen[5]指出,安全行为是“在行动方面遵从企业安全程序”。安全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别。Griffin和Neal[6]认为安全行为包括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安全遵守是指工人遵守安全制度、安全流程、合理使用安全设备的被动性安全行为;安全参与是指工人帮助监督工友、提出安全建议等主动性安全行为。安全参与能够营造积极的安全氛围,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动机,有助于提高安全绩效。与安全事故这种滞后性的安全绩效指标相比,安全参与和安全遵守是前瞻性的[7],对安全绩效的预测价值更高[8],所以这种安全行为分类方式被越来越多地采用。

在国际期刊中,从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SCE)数据库中检索近3年(2015—2017)的数据,经筛选得到20篇关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代表性文献,其中在《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 Management》和《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本工程管理权威期刊刊发量最多,分别有11篇和6篇。另外,《Safety Science》《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等安全方面的知名期刊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研究也非常关注。

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比较丰富,研究视角较为多元化,且最近3年,该趋势愈加明显。其理论基础包括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同理论、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等多种理论;研究视角包括组织安全氛围、个体心理因素、群体沟通因素等;研究对象涵盖了新加坡、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等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

从以上分析可知,建筑工人安全行为成为当前安全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结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神经医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生理指标检测等多种先进手段进行量化分析,对安全行为进行监测、预警和干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前述的文献计量和热点分析,安全氛围、心理因素和沟通因素是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聚焦分析3个因素的研究趋势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3 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

根据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理论(HFACS),不安全行为由组织影响、监督管理、环境因素、人员因素等多种因素导致。其中,随着信息化等技术水平的提高,物理因素、技术因素等“硬科学”因素对安全行为的改善所起到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而监督管理、人员因素等“软科学”因素对安全行为的边际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侧重分析其中3个关键“软”因素,梳理关键变量和研究进展,暂不考虑个人认知水平、组织制度完善程度等其他系统因素的影响。

3.1 组织安全氛围

安全氛围是组织员工对安全进行关注后形成的整体性知觉[9],这种知觉决定了安全规则、制度、程序的实施效果。Fang等[10]认为安全氛围是安全文化的快照,反映了人们对安全的态度。建筑工人处在工程项目这个特殊的安全场域内,安全行为会受到安全氛围的影响[11]。同时,安全氛围也会受到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组织文化乃至项目文化的影响,从而使得建筑工人的安全行为发生差异。

在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方面,研究成果较为丰富[12]。根据影响方式,安全氛围主要通过3种途径影响安全行为:直接影响安全行为[13]、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安全行为[14]和通过调节变量间接影响安全行为[15]。直接影响方面,Mohamed[13]把安全氛围划分成10个不同的维度,用量表对维度进行了量化,并实证了管理承诺、沟通、态度等不同维度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直接作用;间接影响方面,吴春林等[15]把个人经历和事故倾向设置为调节变量,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安全氛围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转化作用。

可以看出,研究结论基本支持安全氛围是安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的观点,但是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尚未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在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中,采用直接影响方式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多,通过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间接影响方式进行的综合研究较少。

3.2 个体心理因素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位建筑工人都有安全需求,应该主动遵守安全行为。但在现实情况下,很多建筑工人非但没有产生主动的安全行为,而且在施加各种处罚措施后,仍然违反安全规程。因此,不能仅从制度是否完善,政策是否可行来考虑,还要从建筑工人的心理因素入手。

心理因素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心理资本,即个体表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心态积极的状态,包括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4个维度[16]。Clarke等[17]通过实证发现,建筑工人的心理因素和其安全行为之间具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Geller等[18]使用“大五”人格模型研究了心理资本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证明建筑工人的人格特点和事故倾向性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度;Seo等[19]研究发现,心理资本通过直接影响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可间接影响建筑工人的安全行为;Luthans等[20]研究发现,安全氛围会以心理资本为中介,间接地影响安全行为。因此,关注安全氛围[21]和心理资本之间的互动机制,探寻在该互动机制下的双重影响机理,有助于发现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内在规律,提高安全干预效果。

3.3 群体沟通因素

由于工程项目的社会性,其内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子项目之间存在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业务关系,建筑工人和建筑工人之间、建筑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会结成具有一定网络结构的群体。在这种网络结构内,信息的共享和传播变得十分复杂,具有实时、动态、交互、海量等特点。这些特点将对建筑工人的信息处理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对其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群体层面的沟通网络和个体层面的沟通能力会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当建筑工人的沟通能力较强,沟通网络密度较高时,其对于安全信息的接受度较高,能获得更多的安全知识,从而提高整个班组乃至整个群体的安全技能水平。同时,随着建筑工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增加,其个人的自信水平与沟通能力也得以提高,进而增加其安全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建筑工人个体的沟通能力提升会影响工人群体的沟通网络,进而对群体内的安全信息共享与传播产生作用。

现有研究表明,沟通在组织氛围营造、心理状态和个人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22-23]。良好的安全沟通需要借助个人来实现,安全人员的沟通能力十分关键[24]。沟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方面运用有效和适当的方法进行沟通的能力[25],由沟通倾向、沟通技能和沟通认知能力三元成分组成[26],受到个体特质、价值观、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蒋刘芯[27]研究发现,工长具备较好的口头沟通技能,在与建筑工人沟通时体现出教练式的风格,能提高工人的认知水平,有效减少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Liao等[28]指出,沟通是共享的安全感知的关键因素,积极的安全氛围和较高的沟通密度相联系。差错管理氛围是员工感知到的差错管理方面的组织实践,如差错沟通、差错知识共享、差错快速识别和处理等。Cigularov等[29]研究表明,差错管理氛围会调节工人的安全沟通和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差错管理氛围越积极,工人的安全沟通对安全行为的影响越强;Zohar和Luria[22]证明,随着监督者和工人之间关于安全话题的互动增加,工人的安全行为和感知到的安全氛围也会增加。同时,安全沟通有助于增强安全认知[30],而后者是影响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个体沟通能力是影响沟通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而影响到组织安全氛围和个体安全心理,并最终影响其安全行为。综合以上安全氛围、心理因素、沟通因素3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发现,建筑工人的安全行为受到组织层面的安全氛围、个体层面的心理资本、群体层面的沟通能力等不同层面因素的影响,也表明建筑工人安全行为背后形成机理的复杂性。

4 结论

1)在组织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方面,绝大部分学者支持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关系的结论。部分学者提出了安全氛围通过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工作压力等中介因素对安全行为产生影响,并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行为安全理论等多种视角进行了分析。但在现有的各种研究中,关于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此外,已有研究普遍假定安全氛围各维度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安全氛围各维度及其相互影响对于安全行为的直接作用,并深入探索各种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等间接作用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明晰安全氛围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综合作用机理。

2)在个体心理因素对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方面,有少量文献研究了心理资本与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系统地分析心理资本、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之间关系的文献较为罕见。已有研究表明,组织安全氛围对心理资本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个体心理资本的提升,也有助于工人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组织承诺,从而有助于安全氛围的提升。在现有研究中,普遍把安全氛围和心理因素的关系看成是单向的。所以,可把组织安全氛围和个体心理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加以考虑,进而分析在安全氛围和心理资本的双重影响作用下安全行为的表现差异,并进行充分的实证检验。

3)在群体沟通因素对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方面,现有研究往往把其作为安全氛围的一个因素加以考虑。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沟通在组织氛围营造和个人行为之间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沟通是把组织和个体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粘合剂。同时,沟通能力对于不同的项目参与主体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是促进组织氛围和个人行为相互适配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安全监督者的沟通行为,能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对不安全行为能够积极干预。而建筑工人的沟通能力决定了沟通行为的有效性,并直接影响其安全行为。因此,群体层面的沟通作用对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4)综合考虑组织层面的安全氛围、个体层面的心理资本、群体层面的沟通能力等跨层次因素,探讨不同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系统影响机理,并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充分的实证检验,是建筑工人安全行为研究的未来趋势。

[1]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EB/OL].(2017-01-23).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702/t20170214_230594.html.

[2] WILLAMSON A, FEYER A. Behavioural epidemiology as a tool for accident research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ccidents, 1990, 12(1): 207-222.

[3] WALLER M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brief overview and safety orientation [J]. Current Problems in Pediatric & Adolescent Health Care, 2015, 45(12):378.

[4] 贾广社, 夏志坚, 栗晓红, 等. 建设工程社会结构探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3):21-25.

JIA Guangshe, XIA Zhijian, LI Xiaohong, et al. Th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social structure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13):21-25.

[5] COHEN H H, JENSEN R C.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dustrial lift truck safety training program [J].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1984, 15(3):125-135.

[6] GRIFFIN M A, NEAL A. Perceptions of safety at work: a framework for linking safety climate to safety performance, knowledge, and motivation [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00, 5(3):347-58.

[7] HON C K H, CHAN A P C, YAM M C H. Relationships between safety climate and safet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repair, maintenance, minor alteration, and addition (RMAA) works [J]. Safety Science, 2014, 65(65):10-19.

[8] CHAN A P C, JAVED A A, WONG F K W, et al. Evaluating the safety climate of ethnic minority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 Practice, 2017, 143(4):110-111.

[9] ZOHAR D. Safety climate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0, 65(1):96-102.

[10] FANG D, CHEN Y, WONG L. Safety climate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 Management, 2006, 132(6):573-584.

[11] SMITH T D, ELDRIDGE F, DEJOY D M. Safety-specific transformational and passive leadership influences on firefighter safety climate perceptions and safety behavior outcomes [J]. Safety Science, 2016(86):92-97.

[12] HAVOLD J I, NESSET E. From safety culture to safety orientation: Valid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of a safety orientation scale using a sample of seafarers working for Norwegian ship owners [J]. Safety Science, 2009, 47(3):305-326.

[13] MOHAMED S. Safety climate in construction site environments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 Management, 2002, 128(5):375-384.

[14] 成家磊,祁神军,张云波. 组织氛围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13(11):11-16.

CHENG Jialei, QI Shenjun, ZHANG Yunbo.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n unsafe behavior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13 (11):11-16.

[15] 吴春林, 李磊, 周全. 建筑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基于DEA方法[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5):400-405.

WU Chunlin, LI Lei, ZHOU Quan. Effect of construction safety climate on safety behavior-based on the DEA method [J].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3, 15(5):400-405.

[16] LUTHANS F, AVOLIO B J, AVEY J B, et al.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J]. Personnel Psychology, 2007, 60(3):541-572.

[17] CLARKE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fety climate and safety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 review [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06, 11(4):315.

[18] GELLER B, TILLMAN R, CRANEY J L, et al. Four-year prospective outcom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mania in children with a prepubertal and early adolescent bipolar disorder phenotype[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4, 61(5):459-467.

[19] SEO H C, LEE Y S, KIM J J, et al. Analyzing safety behaviors of temporary construction worker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Safety Science, 2015(77):160-168.

[20] LUTHANS F, NORMAN S M, AVOLIO B J, et al.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e 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Employe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8, 29(2):219-238.

[21] 周全,方东平.建筑业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09(11):129-132.

ZHOU Quan, FANG Dongping. Mechanism of impact of safety climate on safety behavior in construction: an empirical study [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9(11):129-132.

[22] ZOHAR D, LURIA G. The use of supervisory practices as leverage to improve safety behavior: a cross-level intervention model [J].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003, 34(5):567-577.

[23] LIAO P C, LEI G, XUE J W, et al. Influence of person-organizational fit on construction safety climat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13, 31(4):401-404.

[24] MARIN L S, ROELOFS C. Promoting construction supervisors’ safety-efficacy to improve safety climate: Training intervention trial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 Management, 2017, 143(8): 17-37.

[25] TRENHOLM S, JENSEN A.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 Wadsworth Publicating Company, 1996.

[26] 张淑华, 夏敏, 蒋兴宏, 等. 企业管理者人际沟通能力结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 27(2):480-482.

ZHANG Shuhua, XIA Min, JIANG Xinghong, et al. A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enterprise managers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 27(2):480-482.

[27] 蒋刘芯.建筑业工长口头沟通对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15.

[28] LIAO P C, LEI G, FANG D,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safety climate in China [J].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4, 18(4):887-897.

[29] CIGULAROV K P, CHEN P Y, ROSECRANCE J. The effects of error management climate and safety communication on safety: a multi-level study [J].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2010, 42(5):1498-506.

[30] 叶贵,李静,段帅亮.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3):181-186.

YE Gui, LI Jing, DUAN Shuailiang.Study on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unsafe behaviors for construction workers [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12(3):181-186.

猜你喜欢

建筑工人因素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解石三大因素
建筑工人
建筑工人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同舟计划”:为建筑工人撑起一片天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