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台湾青少年药物使用流行率之调查研究

2018-06-04杨士隆曾淑萍戴伸峰顾以谦陈瑞旻林世智郑元皓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年度收容氯胺酮

杨士隆,曾淑萍,戴伸峰,顾以谦,陈瑞旻,林世智,郑元皓

(1.台湾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系,台湾;2.中正大学犯罪研究中心,台湾)

1 前言

近年台湾青少年族群药物使用问题备受关注,虽对青少年药物拒毒辅导有一定程度重视,但从官方数据显示,近十年来青少年因毒品犯罪之人口数并未降低,甚至有逐渐上升之趋势(台湾法务部,2016)。观诸官方统计数据,2016年通报人数最多为高中(职)583人(58.0%),初中361人(35.9%)次之、大专居第三位57人(5.7%)(台湾卫福部,2016)。台湾青少年使用第三级毒品-氯胺酮之情形最为严重,滥用情形不容小觑。

国际间为改善青少年药物使用问题,皆建置药物使用预警监测系统,以对青少年毒品使用问题进行掌握。例如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补助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监测之未来』(Monitoring the Future, MTF)计划,每年针对8、10、12年级之公私立国高中学校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透过青少年使用的药物种类(处方药物、非法药物、酒精、香烟等)以及价值判断(毒品危害性的认知、不赞成使用毒品的态度、获得毒品的难易度等)之自填式报告,来长期掌握初高中青少年药物滥用的趋势,并依此及时提出因应策略与防治对策建议(Johnston,O'Malley, Bachman, & Schulenberg, 2006;杨士隆、李思贤等,2012)。

在台湾除官方统计资料外,近二十年来针对学生样本进行之调查大致可分为2000年、2005年、2009年及最近杨士隆所主持的三年期(2014-2017)科技部调查研究。周碧瑟自1992年至1999年所作的青少年毒品使用流行率调查研究中指出,在学青少年用药流行率大约介于1.0%~1.5%之间(周碧瑟,2000)。而陈为坚(2005)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学青少年药物滥用流行率约在0.74%~2.3%,上课时间在外游荡青少年之药物滥用流行率则在8.85%~11.65%之间。陈为坚(2009)之研究发现,小区高危险青少年有22.2%曾有药物使用经验,且多以俱乐部用药为多,用药动机则多为好奇心与追求同伴认同所致。

近年来台湾却缺乏青少年药物使用之自陈报告(self- report),仅局限于官方之报告,尚不足以了解青少年药物使用整体面貌,不利于有效预防作为之研拟与推动。本研究为评估台湾青少年用药型态及流行率,针对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主要三个城市之校园学生药物使用状况进行调查,据以掌握其药物使用现况与因应。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架构

过去台湾在校青少年的用药多以三、四级毒品为主,主要以氯胺酮、FM2及一粒眠居多,其次为二级毒品之苯丙胺及摇头丸(周碧瑟,2000;陈为坚,2006)。目前官方统计资料主要针对第一、二级毒品使用之情形,对于三、四级毒品之数据较为缺乏,而后者是在校青少年较易接触的毒品类型。因此,为发展青少年药物使用流行病学调查模式,有效掌握青少年药物使用流行病学特性,并有效触及青少年药物使用人口,以补足现有数据对施用第三、四级毒品之青少年及相关药物使用流行病学之掌握不足,本研究主要参考美国『监测之未来』计划,以量化研究之问卷调查探索台湾地区青少年之药物使用流行病学特性。

其次,在调查研究部分,本研究以台湾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在学中青少年及中辍复学之青少年为主要调查对象,并以少年观护所之收容少年为比较族群,针对青少年、中辍复学青少年、收容少年使用药物、酒精及香烟之情形、滥用药物类型、对药物使用之价值判断等进行调查。

另外,为比较触法少年与一般在学青少年药物使用之特性、型态与了解少年族群整体用药流行率,本研究另针对在台湾法务部矫正署少年观护所之收容少年进行调查,以掌握台湾地区一般在学青少年及收容少年用药流行病学之信息,俾提供相关单位预防与控制青少年药物使用之参考依据。

依据研究主题,本研究之研究架构得以图1如下:

图1 研究架构图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参照美国密歇根大学监测未来调查设计概念,以台湾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在学中青少年(国、高中包括高职、夜间部等)为主要调查对象;并为进一步比较触法少年与一般在学青少年药物使用之特性、型态与用药流行率,本研究另针对在台湾法务部矫正署少年观护所之收容少年进行调查。

2.3 抽样方法

2017年台湾教育部统计显示2015学年度(2015.08-2016.07)国、高中(包括高职、夜间部等)学生总数约为1,540,014人,本研究于2017年2月至2017年6月间,针对台湾主要城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学校进行随机抽样,并抽样2,580检误后有2,183名学生为成功样本,成功率85%,在信心水平95%下,抽样误差为正负1.93%。另收容少年部分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期间完成针对当期收容于台北、台中、高雄少年观护所之收容少年之调查,共收回样本126份。

3 研究结果(Results)

3.1 基本人口特征

在本样本人口特征中,男性有效百分比为51.9%,女性48.1%;校园学生2183人(94.5%)、收容少年126人(5.5%)。

在校园学生样本部分,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18岁,平均数为14.20岁,标准偏差为1.49。从交叉分析可知,在校生之男女比例较为相当,男性1130人(51.9%)、女性1047人(48.1%),6人未填答。

收容少年则多为男性,男性113人(89.7%)、女性13人(10.3%)。卡方分析中两族群之性别有显着差异 (X^2=68.506, =68.506, p<.001)(表 1)。

3.2 是否曾持有任何一种毒品

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样本中,5.3%少年曾持有任何一种毒品,于细分之下,有1.7%在校生、3.5%收容少年曾持有任何一种毒品,卡方分析中两族群有显着差异(X^2=931.366, =931.366, p<.001) (表1)。若将两种族群分开观察,在校园学生样本中,1.8%之校园学生曾持有任何一种毒品;在收容少年样本中,却有64.3%1之收容少年曾持有任何一种毒品。收容少年人口占总样本人数5.3%,却占有总持有毒品少年人数之66.9%。

3.3 是否使用任何一种毒品

在所有样本中(表2),5.1%少年曾使用任何一种毒品,细分之下有1.6%在校生、3.4%收容少年曾使用任何一种毒品,卡方分析中两族群有显着差异(X^2=922.677, =922.677, p<.001)。若将两种族群分开观察,在校园学生样本中,1.7%之校园学生曾使用任何一种毒品;在收容少年样本中,有62.7%之收容少年曾使用任何一种毒品。收容少年仅占总样本人数5.5%,有使用毒品人口却占总使用人口之68.1%。

表1 是否曾持有任何一种毒品与身分类别分析表

表2 是否曾使用任何一种毒品分析表

3.4 比较2015学年度(2015.08-2016.07)与2016学年度(2016.08-2017.07)持有毒品比例之差异

(1)2015学年度(2015.08-2016.07)与2016学年度,校园学生在曾持有任一种毒品在年级上之差异

在2015学年度校园学生样本中,初中学生曾持有任一种毒品占0.23%,高中学生曾持有任一种毒品占1.49%。在2016学年度校园学生样本中,初中学生曾持有任一种毒品占0.0%,高中学生曾持有任一种毒品占3.2%。显示出曾持有任一种毒品以高中为大宗。从研究中发现,2015学年度初中学生曾持有任一种毒品的比率大于2016学年度初中学生,但2016学年度高中学生曾持有任一种毒品的比率大于2015学年度高中学生。

(2)2015学年度(2015.08-2016.07)与2016学年度(2016.08-2017.07),校园学生在曾使用任一种毒品在年级上之差异

在2015学年度校园学生样本中,初中学生曾使用任一种毒品占0.05%,高中学生曾使用任一种毒品占1.31%。在2016学年度校园学生样本中,初中学生曾使用任一种毒品占0.0%,高中学生曾使用任一种毒品占3.0%。从比较的图表中可知,在曾使用任一种毒品上,2015学年度初中学生曾使用任一种毒品的比率大于2016学年度初中学生,但2016学年度高中学生曾使用任一种毒品的比率大于2015学年度高中学生。

3.5 比较2015学年度(2015.08-2016.07)与2016学年度(2016.08-2017.07)使用毒品比例之差异

(1)2015学年度(2015.08-2016.07)与2016学年度(2016.08-2017.07),校园学生在曾持有任一种毒品在性别上之差异

在2015学年度校园学生样本中,男性曾持有任一种毒品占1.29%,女性占0.46%;在2016学年度校园学生样本中,男性曾持有任一种毒品占1.4%,女性占0.4%。在曾持有任一种毒品的比较上,从男性方面来看差异为0.11%,而女生差异为0.06%,显示出2016学年度男性持有毒品大于2015学年度男性持有毒品;但是从女性上来看则两者相差不大。

(2)2015学年度(2015.08~2016.07)与2016学年度(2016.08~2017.07),校园学生在曾使用任一种毒品在性别上之差异

在2015学年度校园学生样本中,男性曾使用任一种毒品占1.15%,女性占0.23%;在2016学年度校园学生样本中,男性曾使用任一种毒品占1.3%,女性占0.4%。在曾使用任一种毒品的比较上,从男性方面来看差异为0.15%,而女生差异为0.17%,显示出2016学年度男性持有毒品大于2015学年度男性持有毒品;女性持有毒品部分亦然。

在本研究所有样本之中(表3、图2-4),曾持有海洛因者占0.30%;苯丙胺者2.35%、摇头丸1.99%、喵喵、泡泡、M-Cat占0.52%、氯胺酮3.82%、吸入剂1.04%、大麻1.17%、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 3.13%、浴盐0.22%、其他迷幻药(如:魔菇、LSD)占0.48%。进一步观察,在所有曾持有毒品之中,氯胺酮占30.00%列为第一,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19.51%次之、苯丙胺14.63%第三、摇头丸12.47%第四。

若进一步进行细分,可发现在所有持有氯胺酮人口中,收容少年占67.57%;在所有持有苯丙胺人口中,收容少年占75.93%;在所有持有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人口中,收容少年占72.22%;在其他迷幻药(如:魔菇、LSD)人口中,收容少年占90.91%;在所有持有摇头丸人口中,收容少年占71.74%,其余毒品种类次数太少,单看百分比并不准确,但皆由收容少年持有之比例占为多数。

图10是无延时补偿MPDTC和有延时补偿MPDTC方法在电机带80%额定负载运行于900 r/min时的性能对比.左半部分为无延时补偿MPDTC的结果,右半部分则为有延时补偿MPDTC的结果.从图中可以发现,有延时补偿MPDTC的电流和转矩纹波较小,明显改善了电机运行性能.

表3 持有各种种类之毒品流行率

图2 持有各种种类之毒品流行率

图3 所有曾持有毒品青少年人口之各种类毒品所占百分比

图4 所有曾持有之毒品类别中收容少年与一般在学生所占百分比

表4 使用各种种类之毒品流行率

3.6 使用各种种类之毒品流行率

在本研究所有样本之中,曾使用海洛因者占0.26%;苯丙胺者2.09%、摇头丸1.96%、喵喵、泡泡、M-Cat占0.44%、氯胺酮4.66%、吸入剂0.96%、大麻1.04%、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2.83%、浴盐0.22%、其他迷幻药(如:魔菇、LSD)占0.44%(详表4及图5)。在所有曾使用毒品种类之中,氯胺酮占31.29%列为第一,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19.01%次之、苯丙胺14.04%第三、摇头丸13.16%第四(详图6)。

进一步观察,研究发现在所有使用氯胺酮人口中,收容少年占68.22%;在所有使用苯丙胺人口中,收容少年占77.08%;在所有使用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人口中,收容少年占75.38%;在所有使用摇头丸人口中,收容少年占71.11%,其余毒品种类次数太少,单看百分比并不准确,但皆由收容少年使用之比例占为多数(详图7)。

图5 使用各种种类之毒品流行率

图6 所有曾使用毒品青少年人口之各种类毒品所占百分比

图7 所有曾使用之毒品类别中收容少年与一般在学生所占百分比

3.7 一般在学生在持有和使用非法药物之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显示在持有任何一种毒品之一般在学生族群中,男性占77.5%,占整体样本1.4%;女性占22.5%,占整体样本0.4%。进一步交叉分析下,男女有显着差异(X^2=10.668, =10.668, p<.001),显示男性多于女性曾持有非法药物。在使用非法药物之青少年族群中,男性占75.7%,占整体样本1.3%;女性占24.3%,占整体样本0.4%,进一步交叉分析下,男女有显着差异(X^2=8.478, =8.478, p<.01),显示男性多于女性有曾使用非法药物之经验。

3.8 收容少年在持有和使用非法药物之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在持有任何一种毒品之收容少年族群中,男性占88.9%,占整体样本57.1%;女性占11.1%,占整体样本7.1%。进一步交叉分析下,男女未达显着差异(X^2=.=.154, p=.694)。在使用非法药物之青少年族群中,男性占88.6%,占整体样本55.6%;女性占11.4%,占整体样本7.1%,进一步交叉分析下,男女未达显着差异(X^2=.=.264, p=.607)。

3.9 性别在第一次使用非法药物之年龄

研究结果显示,校园学生在第一次使用非法药物上,女性使用苯丙胺为14岁,摇头丸为15岁,氯胺酮为15岁,大麻、浴盐、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皆为16岁;而男性在第一次使用非法药物上,海洛英为18岁,苯丙胺为16岁,摇头丸与氯胺酮、喵喵、泡泡、M-Cat与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皆为15岁。

而收容少年在第一次使用非法药物上,女性使用苯丙胺、摇头丸、氯胺酮、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吸入剂与迷幻药皆为14岁,喵喵、泡泡、M-Cat为16岁,大麻为17岁;另外男生在第一次使用非法药物上,海洛因为17岁,苯丙胺、摇头丸、喵喵、泡泡、M-Cat、氯胺酮、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皆为15岁,大麻、吸入剂、浴盐、迷幻药皆为16岁。

3.10 校园学生在12个月内是否曾尝试过非法药物

研究发现,校园学生在12个月内曾尝试过的非法药物中,有苯丙胺、摇头丸、氯胺酮、吸入剂、大麻、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及浴盐。其中,12个月内曾尝试过苯丙胺者有3笔,占0.13%;摇头丸有2笔,占0.09%;氯胺酮有9笔,占0.41%;吸入剂有2笔,占0.09%;大麻有2笔,占0.09%;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有4笔,占0.18%;浴盐有1笔,占0.04%。

4 药物使用危险因子分析

4.1 校园学生药物使用之危险因子

表5 校园学生药物使用危险因子之逻辑斯回归分析

另外,本研究询问受试者过去一年出入PUB的频率,分析结果显示,当校园学生出入PUB的频率每上升一个单位,则校园学生使用非法药物之可能性为无使用非法药物者之1.84倍。

最后,当校园学生身边朋友使用毒品的比例每上升一个单位,则校园学生使用非法药物之可能性为无使用非法药物之3.136倍。

4.2 收容少年药物使用之危险因子

透过逻辑斯回归发现,朋友使用毒品的比例为收容少年药物使用之危险因子。分析结果指出(表6),当收容少年身边朋友使用毒品的比例每上升一个单位,少年有使用非法药物者之可能性为没有使用非法药物者之5.136倍。此点显示,当收容少年身边朋友同伴使用毒品的比例越高,其本身使用非法药物的可能性越大。

5 讨论与结论

5.1 2017年台湾青少年用药流行率趋势

在所有曾持有非法药物的类别中,氯胺酮占列为第一(30.08%),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次之(19.51%)、苯丙胺第三(14.63%)、摇头丸第四(12.47%)。而在所有曾使用毒品种类之中,氯胺酮列为第一(31.29%),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次之(19.01%)、苯丙胺第三(14.04%)、摇头丸第四(13.16%)。2016年台湾教育部反毒报告书中指出19岁以下使用非法药物的种类以氯胺酮(45.0%)为最多,此一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类似,但是其使用之药物种类中反毒报告书中呈现为苯丙胺(40.4%),已忽略其他新兴毒品的影响,在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其实新兴毒品的流行率已经超越苯丙胺的流行率。

表6 收容少年药物使用危险因子之逻辑斯回归分析

5.2 氯胺酮流行趋势

在使用毒品方面,氯胺酮列为第一(31.29%),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次之(19.01%)、苯丙胺第三(14.04%)、摇头丸第四(13.16%)。在收容少年使用之非法药物中,氯胺酮也是最大宗,占68.22%。此资料与杨士隆、张梵盂、曾淑萍(2016)之研究,收容少年使用非法药物比率(氯胺酮62.1%)相近。因此从上述数据研究中可以看出,氯胺酮是青少年间最常接触到的非法药物,政府单位除针对非法药物源头扫荡外,应该进一步研究青少年使用此药物之习性,从而规划相关之辅导戒瘾课程与活动。

除氯胺酮为少年持有、使用毒品之大宗,可见其流行趋势外,进一步比较2015、2016年与2017年之研究,不论是入所前一年或是曾持有、使用之比例,咖啡奶茶毒品混和包等混合型毒品已逐渐超过苯丙胺,且可以发现青少年间毒品使用之流行率前三名皆为俱乐部用药,针对此一流行趋势政府应重视并深入探究其成因。

5.3 收容少年为高风险族群

本研究发现在所有样本中,5.1%少年曾使用任何一种毒品,其中有1.6%校园学生、3.4%收容少年曾使用任何一种毒品。若将两种族群分开观察,在校园学生样本中,有1.7%之校园学生曾使用任何一种毒品;在收容少年样本中,有62.7%之收容少年曾使用任何一种毒品。收容少年仅占总样本人数5.1%,有使用毒品人口却占总使用人口之62.7%。从今年的数据来看,收容少年一直都是使用非法药物的高风险族群。根据戴伸峰、曾淑萍、杨士隆(2011)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第一次尝试非法药物多出自于「好奇心」、「无聊、好玩」以及「朋友引诱、不好意思拒绝」等,这些现象显示青少年是倾向「由内而外」的接近非法药物。青少年正处于生涯发展的快速变动及探索期,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会喜欢探索各色各样的新奇事物,由好奇心驱使下而初次使用毒品。若再加上周遭好友的引诱,以及青少年易受到强烈团体依附需求,使青少年在非法药物滥用的道路上极易沉沦。

5.4 比较第二年与第三年的校园学生之药物使用方面

高中生方面持有与使用毒品上均大于初中学生,且高中生方面第三年的比率均大于第二年。此一部分显示出高中生在接触到非法药物的比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初中生使用率不高但是到了高中却有显着的提升,值得特别关注。

本研究针对用药的危险因子做分析,结果发现校园少年是否曾抽烟、出入PUB、朋友吸毒与少年本身是否使用毒品有显着差异,表示有上述行为之校园学生,使用毒品之意愿较高。

综上所述,在政策面,本研究建议相关政府单位应注意青少年之身心健康,并且针对男女在发展上的心理与生理差异建立不同的辅导方法,有效协助学生身心之健全发展。其次,氯胺酮确实为当前青少年药物滥用之首位,政府应全盘检讨并研议妥适对策因应,以减少其危害。此外,本研究发现新兴毒品咖啡、奶茶混合包型态在青少年持有与使用上排在第二位,虽教育部门目前在防治相关非法药物之措施上有许多建树,如防制学生药物滥用行政辅导网络的建置及反毒教育的倡导等等都持续在进行,但在成效上仍有待观察,宜密切注意其发展,并积极防治。

另外分析用药危险因子结果发现,抽烟经验、出入PUB频率、身边朋友毒品使用比例为校园学生药物使用经验之危险因子,而收容少年中身边朋友毒品使用则为其使用非法药物之危险因子,归纳后可以显见青少年周遭朋友对于其用药态度有相当大之影响力,家长与老师未来应多加注意青少年的交友状况,并教导青少年如何拒绝同伴压力之技术,避免青少年在同伴影响下接触毒品。

本研究参照国外优秀之毒品监测系统如美国监测之未来等,针对台湾地区校园学生进行药物使用研究,建议未来除建置完善之官方资料外,应透过此等自填式(self-reported)研究对各城市进行长期之调查,达到监测区域性或全国性青少年药物使用状况之目的,以实时提出抗制策略及防治方案供政府拟定政策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日侨.青少年药物滥用之意涵与影响.文载于杨士隆、郭钟隆(主编),青少年药物滥用预防与辅导[G].台北:五南,2017:p15-48.

[2]吴志扬,杨士隆,李宗宪.台中地区高风险青少年药物滥用与危险因子调查研究[C].2011年犯罪问题与对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台湾犯罪学学会.2011.

[3]周思源,李玟姿,梁文敏,等.台湾地区在校青少年吸烟、喝酒及嚼食槟榔与药物使用之流行率[J].中台湾医志,2005,11:177-186.

[4]周碧瑟.台湾地区在校青少年药物使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R].台湾行政院卫生署八十八年度委托研究报告.2000.

[5]台湾法务部毒品查获量-按当期鉴定之纯质净重[B].2016.11.18.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book/Book_Detail.aspx?book_id=191.

[6]台湾法务部.2015年犯罪状况及其分析[B]。2016.取自:http://www.tpi.moj.gov.tw/lp.asp?CtNode=35595&CtUnit=14021&BaseDSD=7&mp=302

[7]台湾法务部,卫生福利部,教育部.2016年反毒报告书[B]. 2016.台湾台北市:法务部、卫福部、教育部。取自:http://enc.moe.edu.tw/UploadFile/eBook/20160801110208837427/index.html#p=192

[8]台湾卫生福利部.药物滥用案件暨检验统计资料一○五年报分析[B].2016.取自:http://antidrug.moj.gov.tw/dl-2398-8f02cf60-240a-4d3d-97b2-3f6e67b3f2ec.html

[9]香港保安局禁毒处.《2014/15学生服用药物情况调查》[N]。2016.取 自:http://www.nd.gov.hk/pdf/survey_drug_use/2014-2015/Introduction.pdf.

[10]高金桂.青少年滥用药物与犯罪之研究[M].台湾台北.文景出版社.1984.

[11]陈为坚.全国少年药物使用调查(第一年)[R].2004.台湾行政院卫福部食品药物管理署九十三年度委托研究报告.

[12]陈为坚.全国少年药物使用调查(第二年)[R].2005.台湾行政院卫福部食品药物管理署九十四年度委托研究报告.

[13]陈为坚.全国少年药物使用调查(第三年)[R].2006.台湾行政院卫福部食品药物管理署九十五年度委托研究报告,计划编号:DOH95-NNB-1012.

[14]陈为坚.年轻族群药物使用之三年长期追踪研究采「响应者引介抽样法」(二) [R],台湾行政院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委托研究,计划编号: DOH99-FDA-61201.

[15]黄军义.毒品犯罪型态及相关问题之研究[R].台湾法务部.1995:16-17.

[16]杨士隆,李思贤,等.药物滥用、毒品与防治[M].台湾台北:五南.2013.

[17]杨士隆,曾淑萍,李宗宪,等.药物滥用者人格特质之研究[C].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4, 20(5)249-255.

[18]杨士隆,戴伸峰,曾淑萍.青少年药物使用调查研究-以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为例[R].台湾科技部专题研究计划2014-2017.编号103-2410-H-194 -097 -SS3.

[19]杨士隆,戴伸峰,曾淑萍,等.收容少年之药物使用调查研究-以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为例[J].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2015.7(2):162-225.

[20]杨士隆,张梵盂,曾淑萍.青少年药物使用进阶之实证调查:以收容少年为例[J].药物滥用防治期刊.2016.1(2):1-25

[21]蔡鸿文.台湾地区毒品犯罪实证分析研究[C].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刑事警察研究所.硕士論文.2002

[22]戴伸峰,曾淑萍,杨士隆.台湾地区非法药物滥用高危险群青少年对现行毒品防治政策成效及戒毒成功因素评估之实证研究[J].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2011.3(2):51-72

[23]澳门大学社会学系.《澳门在学青少年与药物2014年调查报告》[R]. 2016.取自:http://www.antidrugs.gov.mo/anti/web/cn/downloads/council13/icon13_03.pdf

[24]Chou, L. C., Ho, C. Y., Chen, C. Y., & Chen, W. J..Truancy and illicit drug use among adolescents surveyed via street outreach[J]. Addictive Behaviors.2006.31(1):149-154.

[25]Joe-Laidler, K., & Hunt, G..Unlocking the Spiritual With Club Drugs: A Case Study of Two Youth Cultures[J]. Substance Use& Misuse (doi:10.3109/10826084.2013.808067).2013. 48(12):1099-1108.

[26]Johnston, L. D., O'Malley, P. M., Miech, R. A., et al. Monitoring the Future national survey results on drug use: 1975-2014: Overview[R]. key findings on adolescent drug use. Ann Arbo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15. 90pp

[27]Johnston, L.D., O'Malley, P.M., Bachman, J.G., & Schulenberg, J.E..Monitoring the Future-National Survey Results on Drug Use:1975–2005.Volume I.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 Retrieved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monitoringthefuture.org , 2012-07-17

[28]Johnston, L. D., O’Malley, P. M., Bachman, J. G., et al . Monitoring the Future national survey results on drug use, 1975–2015:VolumeⅡ , College students and adults ages 19–55[R]. Ann Arbo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16. Available at http://monitoringthefuture.org/pubs/monographs/mtf-vol2_2015.pdf.

[29]Lee, K., Yeh, Y., Yang, P., et al..Individual and pee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ketamine use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European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doi:10.1007/s00787-012-0292-7).2012.21(10):553-558.

[30]Mark E. Feinberg, Damon Jones, Mark T. Greenberg, D. et al..Effects of the Communities That Care Model in Pennsylvania on Change in Adolescent Risk and Problem Behaviors. Prevention Science(doi:10.1007/s11121-009-0161-x).2015.11(2):163-171

[31]Muisner, Philips P.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M]. Sage publications.1994 .p41.

[32]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 Club Drugs[R]. 2015.http://www.drugabuse.gov/drugs-abuse/club-drugs.

[33]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Monitoring the Future Study:Trends in Prevalence of Various Drugs[R]. 2015.http://www.drugabuse.gov/trends-statistics/monitoring-future/monitoringfuture-study-trends-in-prevalence-various-drugs.

[34]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Monitoring the Future Study:Trends in Prevalence of Various Drugs[R]. 2017.https://www.drugabuse.gov/trends-statistics/monitoring-future/monitoringfuture-study-trends-in-prevalence-various-drugs.

[23]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Prevention of drug use,HIV/AIDS and crime among young people through family skills training programme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Project GLO-K01) [R]. 2017. https://www.unodc.org/unodc/en/prevention/glok01.html.

[35]Yang, X. G..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creasing Club Drug Use in China: A Descriptive Assessment[J]. Substance Use &Misuse.2015.45(1/2):224-239

[36]Yen, CF., Yang, YH.,Ko, CH., Yen, JY. .Substance initiation sequences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using methamphetamine[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5. 59:683–689

猜你喜欢

学年度收容氯胺酮
S(+)-氯胺酮用于临床麻醉镇痛的研究进展
明日之星
R 氯胺酮国内外药品研究资料文献综述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氯胺酮及其异构体和代谢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废止收容教育制度是众望所归
收容教育所举办文艺汇演
氯胺酮依赖脑内作用靶点的可视化研究
破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的一剂特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