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制的地方院校学科竞赛运行模式研究

2018-06-03蔡华健

关键词:院系竞赛学科

摘 要: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地方院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归纳学科竞赛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阐释学科竞赛项目制运作模式的积极意义,指出学科竞赛项目制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关管理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学科竞赛;项目管理;地方院校;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5-0040-03

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教学从“坐中学”(Learning by sitting)的理论知识传授向“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实践教学转变,这是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点[1]。作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学科竞赛通过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以社会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为项目研究对象,用竞赛模式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2]。学科竞赛不同于一般的社团、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往往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局限,拓展到整个课程群中,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及培育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跳板和强化校企合作的平台典范[3]。

一、大学生学科竞赛的主要形式与基本特征

目前,在面向大学生设立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既有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竞赛,也有行业协会(学会)或企业冠名的竞赛。在竞赛内容上有单科型、专业型、综合型、职业技能型之分,竞赛模式可分为全封闭式、半开放半封闭式、开放式等。在举办周期上,大部分竞赛均已实现定期化。在竞赛环节设置上,有的采取直接决赛制,有的采取“初赛—决赛”两级制,有的采取“初赛—复赛—决赛”三级制[4]。尽管在级别、内容、赛制等方面有所差异,但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规范性是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共同特征。

(一)专业性是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首要特征

大学生学科竞赛选题来自现实生产生活或前沿理论研究中的问题,竞赛解题的方法、思路则来自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折射出大学生学科竞赛知识考核点鲜明的专业色彩。

(二)实践性是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外显特征

学科竞赛不同于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它要求参赛者深入理解和系统运用专业知识,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以理论学习指导实践活动,以实践验证和完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是典型的知识实践过程。

(三)创新性是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本质特征

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核心要义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窠臼,训练大学生在思考、探索和反思中建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创新能力。

(四)规范性是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客观要求

学科竞赛的规范性不仅体现在竞赛规程、竞赛内容、参赛对象、评分标准、奖项設置等方面,也体现在竞赛理念与宗旨等内涵上,以后者指引前者的制定与具体运作。学科竞赛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竞赛的严谨性,更能通过打造精品竞赛项目吸引更多学子参与。

二、地方院校学科竞赛采用项目制模式运作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5],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学科竞赛中引入项目制模式。学科竞赛项目制管理是以系统论为指导,以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学科竞赛项目为具体对象的管理方式。高校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选取校内外有影响的学科竞赛项目,参照教师教科研课题模式鼓励院系和教师申报,形成“统一申报,联合评审,分层立项,项目管理”的学科竞赛管理和运作模式,以主题化、项目制的原则和以“模块为框架,项目为载体,参赛修学分,实践促发展”的思路,将年度举办的学科竞赛下放到二级院系承办,顺应高校二级管理发展趋势,进一步发挥二级院系和专业教师队伍的能动性,强化以专业和学科为基础的专业院系学科竞赛基地建设。

(一)有助于明确学科竞赛地位,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学科竞赛项目制模式通过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创新学分兑换、教师奖励标准认证等形式,充分调动教学院系和专业教师积极性,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吸引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集训、参赛工作,有助于在校内树立前瞻性、发展性、全局性的学科竞赛培育理念,形成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学科竞赛整体规划设计和管理运作体系,进一步明确学科竞赛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渠道和空间,有利于地方院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推进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二)有助于总结和凝练学科、专业建设经验与成果

传统的学科竞赛管理模式下,竞赛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依托于学校管理部门,二级院系和专业教师很少参与学科竞赛赛事组织与辅导,竞赛项目难以取得院系和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引入项目制模式后,学科竞赛项目的策划、组织、培训、参赛、总结等任务下放到相关院系,专任教师指导团队,通过团队建设明确分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竞赛中进一步总结和凝练学科、专业建设经验和成果,为提升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三)有助于丰富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强调拓宽知识面和通才教育,忽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严重缩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等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6]。学科竞赛项目制模式势必推动高校改革旧有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展设计性、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教学,强化第二课堂建设,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专业学习和学科竞赛。学科竞赛的示范效应使其成为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的新途径,成为展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窗口。

三、地方院校学科竞赛项目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立项科学性不强

目前,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名目繁多,层次参差不齐,社会影响和获奖难度也大不同,对大学生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地方院校如不加选择地组织学生参赛,无疑会造成本就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总体来说,学科竞赛项目申报、遴选和立项科学性、严谨性不强是项目制运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1)公平竞争、择优立项意识不强,在立项评审时存在利益均沾的平均主义倾向,在项目立项评审时采取“人人有份”的方法,少数专业性不强、娱乐色彩浓厚的学生活动也被纳入其中,混淆了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其他学生活动的内涵,削弱了立项评审的严谨性和科学性。(2)评审指标体系不健全,对申报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现有实际,项目方案是否有助预期目标实现等方面,难以做出可量化的评估。有的申报团队为提高立项机会,人为拔高或降低项目预期目标,违背了“项目培育、专业引领、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建设思路。

(二)研究深入性不够

一些院校在学科竞赛建设上存在贪大求全的观念,追求立项数量增长,轻视项目质量提升。有的二級教学院系则纯粹将本院系承担的学科竞赛项目数量作为各类总结汇报材料中的点缀,对如何实现竞赛成效常态化,如何实现学科竞赛与专业、学科建设有机结合缺乏认知和思考。少数专业教师缺乏对竞赛项目系统化的深入研究,导致项目在立项后教师指导不到位、各自为政,反而出现竞赛成绩下滑甚至竞赛难以开展的现象。

(三)竞赛监管难度加大

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不同于教师的教改和科研项目,大多数学科竞赛项目每年举办一届,时效性强且各类学科竞赛开展的时间也存在明显差异,难以用科研项目中期检查的方式进行督查整改。此外,项目制后竞赛具体组织、辅导、参赛等工作由二级院系或专业教师团队负责,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协调配合,容易出现“互不沟通、彼此争功”现象。“多头无核心式”的管理必将导致竞赛方案制定、竞赛宣传和报名、赛事辅导与组织参赛等环节任务分解不到位,竞赛项目偏离学科与专业培养目标、项目重复建设、盲目参赛、资源浪费等问题,加大了学校对竞赛项目的监管难度,也直接影响竞赛成效。

(四)项目运作战略全局观薄弱

在学科项目制模式下,高校对教师指导学科竞赛予以一定的工作量核算,对指导学生获奖予以奖励,并将指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列为教师专业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这大大激发了专业教师积极性。但随着项目制模式的深入运作,院系和专业教师在学科竞赛中缺乏战略全局观成为普遍现象,有的教师不明了学科竞赛的独特性,将申报的学科竞赛项目简单等同于教师教科研课题,重视项目申报,轻视项目开展,疏于成果总结。部分竞赛项目越来越局限于少数教师团队中,甚至沦为个别教师的“专属利益区”,不愿和其他教师合作、分享,使得地方院校难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梯队搭配、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制约了竞赛项目可持续发展和竞赛成绩的提升。

四、地方院校学科竞赛项目制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规范立项评审环节,完善项目考评体系

1.梳理地方院校专业建设目标,明晰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对全校各专业的学科竞赛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和整合建设,对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相关要求,编制符合学校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要求,具备发展潜力的“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按照“扶持重点,兼顾一般,点面结合,分层立项”的建设思路予以论证。

2.从多维度修订学科竞赛项目立项评审体系,在立项评审观测点的设计中应融入学科竞赛项目的级别、高校参与面、项目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契合度、往届成绩和现有基础、申报团队对竞赛项目的研究基础、申报团队指导相关竞赛的前期经验与成果、竞赛辅导方案的可操作性、选手选拔模式与覆盖面、竞赛成本的合理性、预期目标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等。

3.项目立项评审应要求申报教师(团队)提供翔实的文本资料并采取现场阐述、答辩的形式,使评审组对各项目有更深入的了解。

4.确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包括竞赛项目的退出、教师(团队)的退出两个层面。对专业性不强、高校参与面不广,或只要缴纳参赛费、会务费就能获奖的学科竞赛项目予以撤并或降格立项。同时,对竞赛项目立项后组织开展不力、竞赛成效远低于项目申报预期或连续几届成绩低迷的申报教师(团队),在下一年度予以暂停申报资质。

5.建立开放的评审专家库,积极引入兄弟院校和一线生产企业专家,尝试差额投票评审和匿名评审,逐步实现与兄弟院校的校际联合评审,提升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度。

(二)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项目过程监管

搭建学科竞赛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开放。在每年的学科竞赛项目立项申报时,要求所有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组织、报名、辅导及赛后总结等各个环节均在平台实行。项目申报教师(团队)需及时更新竞赛信息,如竞赛项目介绍、往届竞赛开展情况、历届竞赛赛题解析、获奖学生经验体会、兄弟院校经验介绍、参赛视频资料、获奖成果展示等;开通交流互动和在线答疑功能,通过指导教师上传辅导讲义、课件、录制授课视频等形式,拓展竞赛辅导的受众面;学校教务处等相关主管部门借助平台,负责学科竞赛项目发布、项目立项,宏观统筹协调与竞赛项目相关的实验实训设施和配套资金,以及项目结项审批、表彰奖励、成果展演等,实现对全校各学科竞赛项目的全过程、立体化、多角度监控。同时,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发挥对竞赛团队建设的监管与引领作用,注重竞赛项目师生团队的梯队建设,引导学生按照年级、专业等基本要素组建年级层次丰富、知识结构多元的开放式竞赛小组,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7]。

(三)健全配套条件,落实绩效考核

1.地方院校须构建起“学校—院系—教师”三级联动、协调合作的组织管理体制,明晰各层级权责。校级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校年度学科竞赛总体建设规划,出台全校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将工作重心转向宏观管理、政策指导和服务保障。二级教学院系为各竞赛项目调配师资队伍,提供辅导和竞赛场地、设备、耗材,督促项目开展。竞赛项目负责人(团队)则全面承担学科竞赛具体运作,包括竞赛宣传、组织、报名、资料收集和发布、辅导安排与实施、带队参赛等具体工作。

2.进一步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实现对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分类与整合,以规范化、制度化的文本明确师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指导不同层次、不同含金量学科竞赛并取得成效的指导教师予以适当奖励,在以鼓励为主的同时注重差别化导向,引导教师扎实开展好学科竞赛项目,通过制度规范和约束规避学科竞赛功利化发展倾向。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实践创新学分”,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生予以创新学分兑换和物质奖励,引导和激励本科生在四年专业学习中至少参加一项专业性学科竞赛。

3.设置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在整合全校年度学科竞赛项目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项目的性质、类别、层级、规模,予以相应的经费资助。同时,鼓励院系、师生通过社会单位赞助、企业冠名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和充实竞赛项目经费,确保竞赛项目顺利进行。

4.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科学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竞赛绩效考核制度,使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师生都能在专业发展和物质上有所获益。在结项验收时从校内纵向比较、同类兄弟院校横向比较两个维度评判年度学科竞赛成效,深入发掘自身优势和潜力,找出差距和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措施和思路,推动学科竞赛成果长效化。

参考文献:

[1]欧小军.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创新须科学处理的重要关系 [J].重庆高教研究,2013,(4).

[2]蔡华健.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院校学科竞赛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6).

[3]施晨辉,倪好.大学生创业竞赛:角色、困境与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7,(4).

[4]张姿炎.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

[5]刘贵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 量[J].重庆高教研究,2013,(1).

[6]杨兴林.大学本科教学方式的回归与创新[J].重庆高教研究,2017,(2).

[7]蔡华健.地方院校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2,(8).

猜你喜欢

院系竞赛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我看竞赛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