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问题解决研究

2018-06-03马春玲

关键词:学习倦怠动机教学改革

马春玲

摘 要:从小学到中学9年的教育现状、就业压力加大以及教师没有时间细致分析引领,让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无法从本质上得到解决。面对此种形势,从心理学角度探索课堂上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是解决学习倦怠的办法之一。其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容忽视的两种需要为竞争的需要和成功的需要,同时关注需要如何转化为动机以及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是解决此问题的心理学路径。最后,通过“心理统计及软件应用”课程改革把理论路径变为现实演练。

关键词:学习倦怠;需要;动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5-0031-02

一、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每年莘莘学子闯过了高考之门来到了大学校园。但由于三点重要原因,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显性逃课和隱性逃课时有发生。

原因之一是小学到中学9年的教育现状。在这9年里,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经历了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尤其是中学阶段。好的中学的教育方式是期中考试前完成全部教学计划,期中考试之后进行大量的练习。每晚做不完的卷子,写得快的学生也要晚上十点睡觉,写得慢的学生要写到晚上十一二点钟。如果完不成作业教师会找家长,加上周末还要光顾各种补习班。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导致个别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掉队,患有各种心理疾病,根本无法完成学业。同时更严重的是会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极其厌恶,到了大学完全自主学习的时期,一点也不想学习。

原因之二是就业压力加大。随着大批青年人进入就业市场,而就业市场用人数量有限,导致就业市场处于饱和状态,这种饱和状态导致只有少数学得好的本科生毕业可以实现按照自己的专业就业,大多数毕业生只能从事了和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不需要太多书本知识含量的相对低一层次的工作。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相比较上课而言,部分大学生认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更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考取各种证书更能提高就业的砝码。所以部分学生的心态是保证自己不挂科就够了,不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把时间用来做其他事情。

原因之三则是教师方面。教师所从事的应该是一个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学生有大量的厌学现象的时候。教师应当不厌其烦一个一个帮助指导学生,因为他们年龄还小,理解问题看待世界的角度可能不全、观念可能偏颇,对他们进行纠正引领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然而,现实的困境却是大学教师也很忙,一方面科研压力大,同时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还要解决生存问题,因此能静下心来奉献自己、引领学生的教师也越来越少了。

二、学习倦怠的解决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学习倦怠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需要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

(一)需要

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有两种需要即缺失性需要和生长需要,其中前者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者包括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排列,低层次的需要要求先被满足,然后是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这一需要层次理论被不假思索地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仔细想想,很多领域不涉及全部的需要层次,比如教育领域,我们应该探寻对学生来说,他有哪些重要的需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求解决课堂问题低效的答案。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如何驾驭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上的表现,须体察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容忽视的两种需要为竞争的需要和成功的需要。

1.竞争的需要。儿童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有了竞争的需要。对竞争需要的考察需要关注和什么人竞争,在哪些领域竞争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竞争。首先,竞争并不只是发生在每学期结束对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竞争也不是去和看不见的剑桥、哈佛等名牌学子的比较,竞争就是和身边看得见的旗鼓相当的人的比较。其次,课堂上的竞争领域是由教师创设的。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机会创设竞争情境,因此教学不仅是单纯讲授,考核也不只是期末卷面考试成绩;我们要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贯穿绩效考核,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考察多种能力,让学生寻求自己的优势。最后,关于竞争方式,尽量不去采取单兵作战,单兵作战的激励效果不好且培养的能力相对较少。因此,采取分小组方式竞争,一荣俱荣,让学生不仅在竞争中掌握课堂知识,同时能够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承担责任,如何为集体争取荣誉等。

2.成功的需要。成功的需要或者说荣誉感的需要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被赞赏的需要,教育理念中也不断强调赏识教育。如何进行赏识教育,教育者首先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满足他成功的需要,这样,不用外在的赏识,他自己也能赏识自己,增加自信。被赞赏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会发展成为自信乐观的人;一旦被赞赏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总是被忽视,学生就会压抑这种愿望。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进而达到学生自我赏识。

(二)动机

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1]。

1.需要和动机的关系。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的反映。动机就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使人产生客观现实的效果,但有时动机和效果之间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可见,让学生的需要转化为动机还有待教师在目标上花一番工夫。要想学生的需要化为指导学生行动的动机,教师至少应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设置难度适中的目标,目标过难令人望而生畏,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目标过易难以满足深层次需要,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第二,活动设置应该新颖多变,在倍感愉悦中完成学习目标。

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转化。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指学习本身对学生的吸引所产生的学习动机,所学内容以外因素对学生的吸引产生的动机则是外部动机。对一般的学习活动而言,有外部动机也有内部动机,教师在强化的时候注意不要过分强调外部动机,这是一些学生家长及教师经常犯的错误。过分强化外部动机会导致本身已有的内部动机弱化甚至消失。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内部动机的激发和保护。

三、“心理统计及软件应用”课程改革

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原来两门课程“心理统计学”与“SPSS原理及应用”被合并为一门课程,并且学时缩减很多,同时学生人数增加了不少。为了克服困难,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尝试进行课程改革。例如,“心理统计学”课程原来是在黑板上进行运算,课堂上会请学生参与运算,下课进行作业批改并在第二次课堂上给予反馈讲解。改革之后因为受条件限制,以上内容都无法实现。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授课,并达到较好的授课效果,结合心理学需要动机理论,教师作了以下尝试。

1.过度讲授。过度讲授是指学生的接受能力、记忆等不可能100%复制教师的内容,如果教师教的内容的含量是“1”,学生可能当堂课掌握的仅是40%。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切不可把重点难点一次性完整准确表述完就期待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是需要反复磨炼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次讲授的时候,学生可能因为多种原因没有集中精力听讲,他注意听的时候一些内容可能已经讲过去,因此需要教师重复;同时,即使学生注意听讲,如果是全新又较难的问题,他很可能听不懂,所以需要重复讲授;此外,即使当时听懂了未必有能力完全复述出来,知识并不是听懂了就算掌握,真正的掌握是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时依然需要重复。

2.考试制度改革。为了能让学生多学习“心理统计学知识”,教师在课程中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确定学生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共10分。因为课时有限,人员较多,没有办法点名,同时考虑到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不一,因

此采用平时成绩的10分,分10次课堂回答问题,每次1分的方式。其中,每次都会在3个班各抽取一名学生。首轮进行时让学生自己主动或学生推荐本班代表。第二次则由教师点名,由于是大一课程,教师并不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满足随机取样的原则。同时,每次不记录被抽取同学名单,因此第一次被抽取学生可能第二次还会被抽取到,满足放回抽样原则。教师每次抽查,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学生所在班级全班计1分;回答错误,则不计分;未到,则所在班级全班减1分。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出勤,免去点名占用授课时间。

期中考试100分折合成30分。期中考试采取对课后题进行考查。目的有二:第一,督促学生对课后习题进行练习,避免到期末考试之前才开始复习;第二,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和过程。针对平时的课后习题不发送标准答案,避免学生只背诵答案而不做练习的情况(如果学生做过练习带给教师,教师会进行批阅)。实践证明,在期中考试之前很多学生开始积极复习。

期末考试试卷100分,折合成60分。最后,总分100分由平时成绩10分+期中考试30分+期末考试60分组成。总分最后的评定,采取客观与主观评定相结合,这样其机动性大些,避免一些学生客观上的确拿不到高分挫伤积极性,不利于其继续学习。具体的做法是期中考试成绩利用统计学课程本身的原理计算平均分和标准差,3个班级比较,如果平均分相同,则比较标准差,平均分大或者标准差小的班级总体在平时成绩上加2分,期末考试成绩处理办法类似,如果某班依然领先,在其平时成绩上加2分,但最高分不會超过每分项目的总分。所有操作过程由学生完成,让他们体会到统计知识的学以致用。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新媒体条件下,学生作为年轻人对新兴的科技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综合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解决教学设备的不足。例如,针对教室大黑板小,两边学生看不到黑板的情况,采用了手机拍照和家用微型投影机并用的技术。先用手机把黑板拍下,再用微型投影机把照片打到墙上。设备线事先连好,即拍即得,可以实时完成。同时,还配合使用翻页笔,移动麦克,电子教鞭等。

教师这一职业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终究有奉献的成分在里边。教师应本着一颗爱学生的心,苦苦思索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掌握一点知识,多对一门功课感兴趣。让学生在成长的路上感受到爱,学生未来也能挥洒知识,播撒爱。

参考文献:

[1]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3.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动机教学改革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