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

2018-06-02陈静静

中国教师 2018年5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课例过程

陈静静

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做教育科研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笔者在与一线教师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很多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做科研或写科研论文一筹莫展。“我一看到理论就头疼”“我写作水平不高,不擅长写论文”从教师的抱怨或疑问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教育科研存在几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教育科研就是理论建构,抽象的理论是一线教师难以企及的;二是认为研究的问题应该来源于外界,只有追踪到当下热点,才具有研究价值;三是认为做科研就是写论文,文笔好的人才适合做科研。这几种观点在教师当中具有一定的认同度,也成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拦路虎。而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何以安身立命”。

一、我们是“主人”还是“客人”?

对于多数教师来说,教学是最主要的工作,熟悉教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样按部就班,周而复始。教师们驾轻就熟、如鱼得水,逐渐成为教育实践的“主人”,具有发言权。但是,教育实践的“主人”却成为研究领域的“客人”。很多教师即便是积累了一些心得,也不知道如何形成成果。“我们把教育科研看作是一个神殿,里面都是神,只有我自己是凡人,所以我惊恐,不敢登堂入室,我在门外怯生生地徘徊,想要进去,却不敢进去。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恐惧,我现在从容了许多,我觉得教育科研实际上是一片园地,我们的脚就踩在这片地上,我们是这片园地的主人,对这片土地我们最有发言权。那个神殿是我们自己的卑微构筑起来的,它的门是虚掩着的,并没有上锁,我们在自己的心灵上围了一堵墙而已。”这片园地就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

在与一些教育研究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真正在做研究的人不是追随他人,而是安于“自我”,他们如同一棵根系发达的树慢慢变得枝繁叶茂。而这个根系就是他们的生命经历、思考所带来的自信。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教授用几十年的时间,去研究和践行学习共同体;内尔·诺丁斯教授一直致力于女性主义和关怀伦理的研究,威廉·派纳教授专攻课程史……他们一直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沉浸着、耕耘着、收获着,他们做研究的目的就是揭开自己心中的谜题。教育科研就是不断解决自己的困惑,不断摸索自己前进的方向。

二、我们的研究重心在“教育现场”

有的教师认为,每天的生活就是备课、上课,周而复始,波澜不惊,生活平淡得没有任何涟漪,研究更是无从谈起。其实,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每天上课、备课、反思,与学生、家长和同事交流的过程都可以成为素材。保持对日常生活的敏感度,就能保持写作的热情。正如莫言在演讲中所说:“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我们也还没有意識到,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教育研究的“富矿”上,只要肯挖掘,就会有收获。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现场”的研究。

1.从教学改进到课例研究

教学应该是教师最得心应手的事情,但很多一线教师并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进行的、看似平凡的教学活动,可以成为科研的重要载体。实际上,在教育领域,实践取向的研究常常都是以“课堂”为核心的。走进课堂,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分析、研讨,来改进教学,无论对研究者来说,还是对任课教师来说,都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最为真实的研究路径。当很多教师还在“不知研究些什么”而发愁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自己一直拥有着最得天独厚的研究资源。

每天的教学是否可以直接转化成研究资料?答案是当然可以。每位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独特解读、对所教班级学生学情的了解、对教学过程的独特安排、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把握、课后反思与改进等都可以成为研究内容。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只要认真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进行过细致思考,都能从中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例如,傅维老师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科研上一直找不到头绪。我们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傅老师正在尝试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最初尝试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在已经比较熟练,越来越顺手,同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于是,我们建议她把每一次教学的详细情况进行叙述,把教案、教学过程等各个部分都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论文《小学数学学科“翻转课堂”的应用与思考——以沪版三年级〈三位数被一位数除〉为例》,将她在这一课中采用的“翻转课堂”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这篇论文的公开发表,对傅维老师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让她感到教育科研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现在,她正在自觉进行教学改进研究,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进行详细

记录。

傅维老师的故事是一位优秀教师自觉进行科研探索的实例。如果我们能够将这种研究工作深入下去,就可以进行课例研究。与教师的独立探索不同,课例研究更加强调团队的作用,课例研究的成员一般是由任课教师、同事以及教研人员组成。同时,研究主题的确定、课堂观察和记录的方法、课后研讨的操作以及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等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课例研究中,参与人员的广泛性、操作方法的规范性都会为一线教师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这对于教师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提升专业素养大有裨益。现在,我们所做的课例研究突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堂观察与研讨,对于很多任课教师来说,这是一个新思路,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出发,教师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且在教学改进中,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量。这其实正是教师从专业视角进行实践性研究。很多教师加入课例研究的队伍,并在此过程中,找到突破口,逐渐建立了专业自信。这种立足于自身专业经验的研究,不但可以解决教师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激发了教师对教学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2.从个案追踪到儿童研究

除了学科教学之外,一线教师还可以在儿童研究方面大显身手。教师是“为儿童的成长操心”的职业。作为研究人员,笔者每次走进课堂时,总会关注到几个孩子,他们可能是学习的佼佼者,也可能是薄弱者;性格可能是自信外向,也可能是过于消极内向,不一而足。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每天与学生在一起,更了解他们的背景、兴趣、性格、爱好、朋友圈等。一位好教师必然是与学生打交道的高手,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与学科知识水平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却与对儿童的了解与认知高度相关。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课外活动的设计,都与是否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班主任一般也是教学的能手,特别是对自己班级的教学更是得心应手。笔者在进行“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同等條件下,任课教师如果是班主任,则能更快地让合作学习走上正轨。班主任在长期的工作中,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所以在教学当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快速做出判断,并随即调整教学策略。如果对孩子情况不了解,一旦出现问题,则会摸不着头脑,找不到症结,也就更加找不到出路。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孩子关系越密切,对孩子越了解,教育教学就越有效。

我们在与青年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很多青年教师在“与孩子打交道”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使他们在教学方面难以得到大幅度提升。笔者的建议是,多花点时间在了解学生这件事情上,这应该成为备课的一部分,也应该成为教师研究的一部分。例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同时也兼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遇到一位学困生,出于专业的敏感性,他对该同学的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了解到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影响极大,其对学习的抗拒是对父母和老师无声的反抗。在对该同学进行个案追踪的过程中留下了详尽的资料,并与笔者商量可否成为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的回答是当然可以,而且非常有意义。学困生是让很多教师头疼的群体,他们需要帮助,但多数教师却束手无策。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并不单纯只是认知能力的问题,很多时候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如果能够把这些问题探讨清楚,将会对教育教学起到很大的正向推动作用。

在儿童研究方面,一线教师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往往被忽略。笔者在日本东京大学访学期间发现,日本的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极为了解。在学校听课的时候,教师会在课前详细地介绍班级里每位学生的特点,并会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也就是说在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可能的反应已经胸有成竹了,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目中有人”的,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儿童研究”方面,我们的一线教师确实大有可为。

找到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会使自己的专业生活更加充实,也更加具有方向感,经验会因为经过反思的发酵而成倍增长。有人说:“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做五年就是这个领域的能手,做十年就是专家,做十五年就是走在最前沿的人。”笔者认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研究的人,专业进化速度会更快。教育科研是一种人格的独立、思考的独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让我们在惶惶然中找到自己,我们在这里出发,沿着光亮向前走,满怀幸福地向前走。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课例过程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课例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班主任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推介工作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联手经营 形成合力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