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玫瑾:家长人品好,孩子犯罪少

2018-06-01马力

现代家长 2018年5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情感

马力

【李玫瑾簡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警察学会特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等。

李玫瑾教授的专业是研究犯罪心理学,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在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后,她发现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多在12~18岁。而这一年龄段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12岁之前孩子要有情感依恋对象

记者(以下简称记):从研究看,您认为所有的犯罪都能找到其童年的心理根源吗?

李玫瑾(以下简称李):是。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而依恋期中的1~6岁最为关键。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性,许多成年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时。发生在2007年美国大学校园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承熙就因为8岁那年移民造成了心理创伤,导致他在23岁时无故杀人。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豪华的房屋、漂亮的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健康的心理。

而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

依恋就是不需要任何条件,我心甘情愿地听你的。在这方面,我国的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农村父母离开故土去城市打工,把孩子托付给家乡的老人;而城市父母工作忙,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孩子依恋情感的形成。

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比如,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到老家由老人抚养,等孩子该上学时再接回来,结果孩子和父母一生都存在隔阂,而且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会不服管教。所以,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早年的付出,让孩子与父母产生依恋情感,这样父母就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影响力,或者说心理资本、心理控制力。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心理影响力,那孩子就很难接受父母的管教。

记:在您的研究中,犯罪问题和情感依恋有重要关联吗?

李:犯罪的因素很复杂,一般来说,分为人格问题和心理障碍两大类。有人格问题的人,只要有条件,他随时都会犯罪,重复犯罪。他犯罪是必然的,他的人格障碍是天生的,父母为他花多少心血也无法感动他,因为这种人无法形成对他人的依恋情感,比如反社会人格。

但更多的是另一种情况。其早年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父母又没有正确的养育方式。这类人在1~6岁时没有情感依恋对象,在6~12岁时无人管教,几乎是自生自灭,那么等到了18岁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心理就往往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自私、冷漠、残忍。

记:您强调父母要亲自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但现实中常有老人或保姆带孩子的情况。对此,您怎么看?

李:如果孩子由保姆照看,那么保姆最好是固定的,不要走马灯似的换。这里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孩子白天跟保姆,晚上跟妈妈,这样孩子还是依恋妈妈的,因为他跟妈妈能有身体上的接触。二是孩子一天到晚跟保姆在一起,那孩子就会依恋保姆。如果是祖辈带孩子,比如奶奶,那奶奶就会成为孩子的依恋对象。如果奶奶、妈妈共同照看孩子,孩子就会感到两难,不知谁最值得自己依恋。如果奶奶和妈妈的关系不好,那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有很强的叛逆心,因为他想回避两个女人的争斗。当然,如果婆媳关系好,孩子就不会有此困扰。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父母注意。如果孩子从小由老人抚养,孩子尚未长大老人就去世了,这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所以,带孩子的老人一定要身体健康,或者至少等孩子长到12岁以后再离开。调查中,有个孩子就是如此。他出生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他从小跟着爷爷生活。他8岁那年爷爷去世,从此他失去了情感依恋对象。这时,父母将他接回身边,但他和父母不亲近,感觉很陌生,整天独自外出闲逛,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父母如何判断孩子会不会走向犯罪

记:我注意到性格内向、言语迟钝的人似乎更容易犯罪。请问,这种性格的人和犯罪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李:人的情感发展会影响言语发展,而言语发展会影响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好的人愿意和人打交道,这样就能避免很多心理障碍。你说的言语迟钝,其实也是情感较少的表现。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格外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对外交往时,如果他善于表达,别人很快就能接纳他。如果他不善表达,但有别的资本,比如玩魔方很厉害等,也能较快地找到玩伴。可如果孩子两样都不具备,就会被人排斥,陷入困境。而屡受排斥,孩子会更加害怕和人打交道,于是封闭自己,自我娱乐。这种人注意力集中,内心活动丰富,一旦有了不顺心的事情,也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是不表达不良情绪,不等于没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不良情绪在心中越积越多形成“火山”,一旦“火山”爆发,则非常容易失控。比如,珠宝店杀人的黄勇就不善言语,非常内向,他从小在家里就是一个多余的人,从小到大,饱尝孤独。

所以,我总是提醒父母们,要注重和孩子的语言沟通。孩子上幼儿园或上小学进入集体后,要教给他基本的处世方法,鼓励他与小伙伴多交往。

记:家庭变故和父母溺爱都有可能令孩子走向犯罪,您认为哪个更严重?

李:溺爱的影响最坏,因为溺爱与观念和性格的正确培养是相冲突的。这孩子真聪明,老师一讲就会,这是智力;这孩子做事很急,这是气质。智力和气质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养成的,比如他特别自私,他特别冷漠,他特别宽容……这些是性格。性格是社会行为的培养,性格中最基本的是,是否任性,是否冲动,是否自私,是否娇气,是否愿意承担责任等。孩子小时候,性格当中体现最多的是冲动和任性。当孩子有了不合理的要求时,不管如何哭闹,父母都不能让步,这就是对孩子好的性格培养。溺爱是没有是非的爱,孩子错了也迁就。我们常说要包容孩子,是指要有耐心地教育孩子,而不是迁就孩子。耐心是父母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不爱听也要说,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这和“你不爱听,我就不说”的溺爱完全不同。溺爱,是无法让孩子形成自我控制的。

记:您认为孩子6岁之前最晚不超过10岁,父母一定要学会说“不”,为什么?

李: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往往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必须经历类似的“成对”教育,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所谓“负强化”就是对他说“不”,让他有痛哭的经历……

我常讲:父母如果在孩子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尽管孩子会因你的拒绝而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可如果等他到了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说“不”,他就不是简单的哭闹了,他会离家出走,会服毒自杀,会跳楼威胁……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有对付你的能力和更多的选择了。

曾有記者问我:“为什么孩子会自杀?”我回答:因为孩子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但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我遇到许多无助的父母,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养大的孩子好陌生好可怕,曾经乖巧的他仿佛一夜之间变得狰狞起来。当父母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种种问题时,我的感受只有一个: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机。

我经常从媒体中听到或看到令人痛心的报道:12岁的少年仅仅因为母亲责骂他上网就喝农药,学霸女生仅仅因为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就跳楼……痛不欲生的父母们状告网络经营者,状告学校,可我想对父母们说:这种结局是你们自己造成的,你们是主要责任人。

有时候,真相就是这么残忍。

记:有些孩子在青春期会有逃学、抽烟等行为,这是不是意味着孩子会走上犯罪道路?家长如何判断呢?

李:人在青春期会有一些反社会行为,但是反社会行为和反社会人格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社会认定的一些社会准则和习俗,比如小孩不能抽烟,但是他抽烟了,这就叫反社会行为。青春期孩子会故意做些违反规则的事情,等青春期结束他的这些行为也就消失了,这叫反社会行为的自然消退。

判断孩子会不会走上犯罪道路,可以看两个方面:一如果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视线和身边,对父母有情感依恋;二如果父母是正直的人,从观念到行为都不做坏事,那么他的孩子就不会出大问题。

家长对孩子再好不如自己人品好

记:对小学生家长来说,应该关注什么问题?

李:可以关注两方面:一是孩子上课能否坐得住。孩子大都活泼好动,但是只要不过分,能在课堂上安静地坐上30分钟,就符合要求。如果孩子特别好动,可以用教孩子画画的方式使他静下来。为什么坐得住很重要呢?因为孩子坐不住就学不好,学不好他就不愿意在课堂上呆,等他稍大一点,到五六年级就可能逃学,而逃学是最带有违法犯罪倾向的行为。二是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被欺负。受欺负的孩子容易抑郁,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今后的健康发展。此外,对肆无忌惮、在学校称王称霸的孩子,家长要管教。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凶一点不吃亏。其实,家长不知道这样的孩子往往没有自我控制能力,以后会吃大亏。

记:有的家长自己人品不怎么样,但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请问,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李:这让我想起上海袭警案中的杨佳。他的母亲对他就非常好,堪称慈母。但杨佳之所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就是其母的人品不好。有些家长很现实,教育孩子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打回去。这种以暴制暴的教育是非常错误的。我们教育孩子,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是非对错,然后做正确的事。别人欺负你,你可以告诉老师,也可以用其他方法讨回公道,但不能以暴制暴。父母坚守正道,孩子可能会吃眼前亏,但不会吃长远亏。如果让孩子什么便宜都占,什么亏都不吃,这反倒容易让孩子将来吃大亏。

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认知是父母对其教育后形成的。殊不知,孩子在听懂道理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某种看法。比如,孩子生病,父母用手摸摸他的额头,给他掖紧被子……孩子长大后,当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病人。我们有太多的行为是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此行为的,这就是父母身教的影响。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仅看到,还会听到父母强调的、坚持的东西,如“人穷志不短”“人活脸树活皮”等,这些话会在孩子成年后成为他做人的根本,而他也会用这样的话教育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行为不管是不是做给孩子看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父母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行为,都会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慢慢形成观念。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注重自身修养。只要你和配偶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关系和睦,处理问题有理有节,那么你就是不怎么管孩子,孩子也差不到哪儿去。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情感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情感
Televisions
台上
环境犯罪的崛起
心理小测试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犯罪”种种
有些行为不算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