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学素养

2018-05-31马存莲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学课文文本

马存莲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文学素养,对文学作品能有很深理解和感悟以及可以下水写作。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可以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自己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

在充分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领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的价值以及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能否得以实现,不仅在于教材的进步,还需要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文学修养的加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努力实现文路,学路,教路三统一,才能把握文学语言美的真谛,才能帮助学生感悟到课文中语言艺术的美和魅力。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要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形象化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认识作品的形象,体会语言的魅力,从而达到形象的感化作用;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要投入自己的情感,从而形成了“以情动人”的巨大审美感染力,如果在教学中师生缺乏情感的参与,那么再好的文章我们也无法体会它的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师生们不仅享受到获得知识的愉悦,而且通过对文章中丰富的美的因素的探访,从而受到感动,得到启示,在心底里体会到一种美感的愉快,获得美的享受。

二、语文教师要具备“悟”的思想

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是依据课本来作为指导的,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创作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艺术品,充满了灵性和创造性。能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就是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在发生作用,每位作者的作品,代表的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激情、理想和心情。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状况,将作品恰到好处的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光华和情感波澜。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无论塑造怎样的形象、渲染怎样的情节,我们做语文教师从作品中既要窥视其人性的弱点,又要挖掘闪现人格魅力的光彩,从而诱发学生的心智和情感。这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育,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可以就其作品本身入深、参透,幻化出更丰富的、想象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去点拨、指导,和学生一起投入再创作中,激活学生的思想火花,一种源动力的热情被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热情,在融通一气中,达到师生互动的对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的教学更多的是重视语言的教学,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处理课文的时候,对生字、生词讲的多,偏向于分析语段和句子的含义,而把课文无端的肢解开来,不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课文,结果学过的每一篇课文,印象就是那么几句话,那么几个片段,使学生对文章了无兴趣,失去学语文的积极性。实际上语文教师对文学的感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是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有时候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冠冕堂皇的,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递者,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是精神的布道者,是社会良知的启发者。有了对社会的感悟,才应该保持着高尚的情操,有着能够感悟人的精神力量,才不愧为一个语文教师,才会为社会的良知做锻造。

三、语文教师应具备阅读精神

只有教师勤于读书,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读书,只有教师热爱文学,才能教育学生热爱文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直接的和间接的积累,才能解决写作之源这个关键问题,学生提笔作文时,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人的素质就是受书籍的感染而慢慢的发生质的改变。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常常感染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引领学生也熟读这些作品,然后产生创作冲动,更使人格和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文学的积累不仅是阅读的积累,也是除知识的积累之外的人生的积累。有一句话叫“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它道出一个真理,那就是语文教师要有孜孜以求的对文学修养的素质,才可能带动学生产生提升文学修养的渴望。作为语文教师要为教学做准备,注重多方面收集整理,探索丰富的教学资料,从教学论文、教学新点、学生习作、课堂实录、精彩时文等方面做积累,会给学生更多的引导。

四、语文教师要学会诵读等阅读技巧

这跟过去有很大区别。整体把握有利于孩子的有所创造,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还有一个就是要培养语感和重视积累的问题,积累就一定要诵读。诵读的效果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诵读必然有个情感投人,要沉浸到那种氛围中才行,反复体验、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语文,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契合体。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生命的自然脉动,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与情感的契合,正是体现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真实的生命来聆听另一个生命的意义,从而形成每一个富有独特个性的真实理解和精神感受。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还有一个就是要培养语感和重视积累的问题。积累就一定要诵读。诵读的效果無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诵读必然有个情感投人,要沉浸到那种氛围中才行,反复体验、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语文,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契合体。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生命的自然脉动,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与情感的契合,正是体现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真实的生命来聆听另一个生命的意义,从而形成每一个富有独特个性的真实理解和精神感受。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

语文教师必须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素质,以适应时期语文改革的需要。文学修养的提高需要一个坚持的长久过程,无论是广泛阅读,还是积极和文学创作和人生阅历的丰富,都需要长期的坚持与自我激励。相信有我们长期的坚持和积极的自我激励,自身的文学修养必定有相应的提高。

猜你喜欢

文学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我们需要文学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