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式咖啡:一代墨西哥人的温馨记忆

2018-05-31陈勇

绿色中国 2018年12期
关键词:唐人街中式餐馆

文 陈勇

墨西哥城的中式咖啡

第一次听到墨西哥人提起“中式咖啡”、并啧啧称赞它的淳香浓郁时,我大吃一惊,心想:中国既没有种植咖啡的历史,也没有喝咖啡的习惯,哪里来的“中式咖啡”?很久以后才知道,墨西哥不仅存在中式咖啡,而且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风靡了墨西哥中产阶级一代人,是伴随他们成长的美好记忆。在当时,不管是政界人士、知识分子、工薪阶层,还是一般的家庭聚会,都喜欢喝这种号称最便宜的中式咖啡。由于价低量足,加上相伴的美味面包,那些卖中式咖啡的店面往往人头攒动。这种所谓“中式咖啡”,其实就是咖啡加牛奶,伴以店家自己烤制的面包。在近二三十年咖啡连锁店兴起以前,中式咖啡是墨西哥最为流行的喝咖啡方式之一。

中式咖啡的起源,跟19世纪后期移民美洲大陆的中国人密切相关。从19世纪晚期开始,美国推出了排华法案,很多早期移民美国的华人于是转战墨西哥,同时也把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带到了新目的地,其中就包括在美国接触到的喝咖啡的习俗。不过,与其他民族喝咖啡的习惯不一样,他们在咖啡文化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独有的元素。这一时期移民美国和墨西哥的华人,大多从事修铁路、开矿山等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所以量多管饱的火腿煎鸡蛋和咖啡加牛奶、面包的组合,成了他们最喜爱的早餐样式。后来不少华人建筑工和矿工转行做起了餐馆生意,咖啡加牛奶自然也就上了他们的食谱,渐渐到20世纪早期演变成了“中式咖啡”。这种咖啡所用的原料是一种浓缩咖啡,价格便宜,味道浓厚,喝了很容易上瘾,所以要加牛奶中和一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很多墨西哥中产阶层来说,每一次光顾中式咖啡店,几乎都是经历一场仪式。上咖啡的时候,女服务生先拿一把铝制的咖啡壶,把深褐色的浓缩咖啡汁倒进一个玻璃杯,一般不超过杯子的四分之一。最难也最精彩的部分是倒牛奶的时候。杯子里要事先放一把不锈钢勺子,以免滚烫的牛奶把玻璃杯烫坏。这时,女服务生拿来另外一把盛满牛奶的铝壶,先从玻璃杯的缘口倒起,然后把壶渐渐往上提,直到高过她本人的头顶时,杯子也就倒满了。这一点颇似成都高档茶馆里的茶道表演,小生把茶壶高举过头顶,细长的壶嘴对着两米开外的茶杯,然后将茶水丝毫不差地注入茶杯中,引得一帮茶客的惊呼赞叹。中式咖啡最讲究的地方,是滚烫的牛奶从壶里倒出时要成一股涓涓细流,在杯子里冲出汩汩声,伴着淡淡的泡沫和浓浓的香味,一众咖啡客也就如痴如醉了。

旅居墨西哥的西班牙裔作家荷西·德·拉·科林纳,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叫做《咖啡西施李玫瑰》。文中讲的是一个叫李玫瑰的中墨混血女孩,是作者年轻时的单相思对象。后来她因为生计离开了中餐馆,但是她倒咖啡时的美妙形象,永远定格在作者的青春记忆中。

“在伊莎贝尔街和乌拉圭或萨尔瓦多街的拐角处,有一个狭窄、幽深、抑郁的中式餐厅,老板是一个高个、沉默的广东人,似乎永远都在读着中文报纸。他的矮胖的墨西哥太太则日复一日,在柜台后面打着瞌睡。唯一在不停工作的,就是他们的混血女儿,招呼客人,端茶送水,最后递上一杯醇香浓郁的中式咖啡,再配上可口的牛奶和面包。那个甜美、娇小、秀丽、娴静、而又不苟言笑的女孩啊。但是当她笑起来的时候,就像一把尖刀、一束鲜花、一朵黄玫瑰……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李玫瑰呵,你如此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又如此瑰姿艳逸、仪静体闲。你就像北方乡村民歌唱的:‘你,只有你,是我所有泪水、所有惊梦和所有绝望的根源。为了忘掉你,我在酒精里沉醉自己,陨落自己。’又如慢调伯雷若所咏:‘跟你相处的最后一夜,我想要忘记,却不能自已;那若梦若幻的惊鸿一瞬,怎叫我不终身铭记。’”

美国电影《中式咖啡》

其实,中式咖啡不仅在四五十年代的墨西哥风靡一时,即便在美国的一些知识分子阶层,至今仍有不少人气。1992年,纽约百老汇排演过一部戏剧叫《中式咖啡》(Chinese Coffee),由好莱坞巨星阿尔·帕西诺担纲演出,中式咖啡成为剧中人物对白的线索。2000年,帕西诺还独立出资,把这出戏剧改编成了同名电影,不过走的是小众和文艺路线。故事讲的是两个穷困潦倒的中年作家,在纽约曼哈顿一间靠近唐人街的斗室里的彻夜长谈,话题涉及写作、人生、友谊、背叛等等。由帕西诺扮演的主角在激动处,不顾已是子夜时分,扬言要去附近的唐人街来一杯中式咖啡。这种伴以牛奶和面包的浓咖啡(跟墨西哥的中式咖啡一致),用他的话说,“可以使我的内心平静下来”。但是由于身无分文,主角最后还是悻悻然放弃了。这部电影后来还被西班牙翻拍,仍叫《中式咖啡》(Cafe Chino),而印度则排演过百老汇的同名戏剧,看来其故事主题在一些小众群体中引起了不少共鸣。

在西班牙语中,“咖啡”拼写成cafe,与餐厅 cafeteria的缩写cafe完全一致,中式咖啡叫cafe chino 或cafe de chinos,与“中餐馆”或“中式餐厅”在西语里的叫法正好重合。其实,墨西哥早期的中餐馆都卖中式咖啡,外加简单的食物,所以两者名称的混用不是偶然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墨西哥电影业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无数经典的黑白影片。1949年,著名导演荷西里多·罗德里格斯执导了一部反响热烈的电影,叫Cafe de Chinos,可以翻译成《中式咖啡》,也可以翻译成《中式餐厅》或《中餐馆》。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埃琳娜的年轻女孩,被男朋友抛弃,流落到了一家卖中式咖啡的餐馆,被老板张生收留。影片的结局有一些淡淡的苦涩,但却带有巨大的震撼力。有意思的是,男主角张生是由墨西哥名演员卡洛斯·奥雷亚纳扮演的,虽然没有华人面孔,其纯熟的演技却广受好评。

墨西哥电影《中式咖啡》

令人惊讶的是,中式咖啡不仅成为电影和戏剧的故事线索,甚至还成为音乐和电视的构思题材,影响也不限于墨西哥和美国。法国有一支叫Swift Guad的乐队,就出过一首叫《中式咖啡》(Chinese Coffee)的饶舌歌曲,讲的是年轻移民在巴黎的人生,跟咖啡无关,但背景是亚洲面孔、街景。埃及有一部颇受欢迎的情景喜剧叫《中式咖啡》(Cafe Chino),内容也与咖啡无关。此外,在美国休斯敦、英国伦敦、埃及开罗、丹麦、荷兰、印度博帕尔、和巴基斯坦拉合尔,都有叫Cafe Chino的餐厅,其中除了休斯敦的Cafe Chino明确标明是湖南餐馆以外,其他的似乎都与中餐无关。伦敦和博帕尔的餐厅在Cafe Chino的名字下面,还专门印上了咖啡的标识。而开罗的餐馆更神奇,在“中式咖啡”(Cafe Chino)的餐馆名字下面,特地写明了是黎巴嫩餐馆(Lebanese Restaurant)。似乎还嫌“中式咖啡”的名称不够凌乱,美国百事可乐公司2006年在印度发布了一款新饮料,偏偏也叫“中式咖啡”(Cafe Chino),是可乐和咖啡的混合饮品,还请来了2000年的印度籍世界小姐冠军恰普拉做形象代言人。

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式咖啡”都挂羊头卖狗肉。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唐人街,还存在着跟墨西哥差不多的“中式咖啡”或“唐人咖啡”。在新加坡,这种加奶的咖啡也被人叫做“新加坡咖啡”。另外,在马来西亚丹戎的唐人街,还存在一种风格迥异的“中式咖啡”,与墨西哥及美国的同名咖啡不太一样。这种“中式咖啡”是用黄油烘焙过的咖啡豆研磨出来的,别有一番风味。有理由相信,早期华人移民全球各地,除了拼命工作以图立足客乡之外,也无意间把这种叫“中式咖啡”的咖啡文化,通过唐人街等中转枢纽,传播到了世界的许多角落,甚至融入到了当地文化中。

猜你喜欢

唐人街中式餐馆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蓝光·雍锦湾中式雅奢样板房
要求太多的餐馆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光影
1号异星球餐馆
1号异星球餐馆
热闹的唐人街
1号异星球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