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力与宁静的空间

2018-05-30李梦一欣

中国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公园慕尼黑景观设计

李梦一欣

摘要: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提供着理想的人居环境,它以使用功能作为引导,通过合理的场地规划、巧妙的地形改造,将新旧要素成功地融入景观设计,在城市中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以满足多种需求,让身处社会中的不同个体不仅拥有面对自我、享受独立自由的活动空间,而且创造了更多人与人相遇、相处、交流的绿色空间。

关键字:开放引导 民主的绿色 山水空间

一、建设背景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北麓,多瑙河支流伊萨尔(Isar)河畔。整个城市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冰川前缘地,因具有典型的冰碛石地貌而呈现出山峦沟壑、湖泊相映成趣的山水特征。作为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它历史悠久,城市风貌古朴,传统意识与现代生活方式并存。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为慕尼黑城市空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在乡村迈向国际化的城市进程中,二战后大规模的城市重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与其他被战争摧毁的德国城市相比,慕尼黑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以更理性、有序的方式稳步进行,特别是通过举办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契机,对绿色开放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与环境改造,实现了整个区域的复兴。与德国现存已久的、具有明显装饰性特征的历史性花园相比,慕尼黑所兴建的奥林匹克公园以“开放空间引导城市发展”为主题开启了德国景观设计的新时代。它作为区域的核心项目不仅从社会、生态、美学等方面修复了城市环境,而且在赛后作为绿色人居环境的典范,将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使城市与自然相互交织,始终展现出活力与宁静相结合的空间氛围。

二、场地规划

场地规划的首要步骤是进行公园选址。结合20世纪60年代慕尼黑城市空间有序扩张并合理利用边缘地带的总体规划原则,选择距市中心40公里的城北奥伯维森区(Oberwiesenfeld)这一曾经的军事基地作为整个公园的规划用地。旨在通过场地规划整合土地资源,引入新的空间形态与景观要素,为曾经的城市废弃地注入持久的生機与活力。

为确保奥运赛事的顺利举行,如何在战后破败不堪的瓦砾废墟中建造高水准的比赛场馆,营造绿色、健康的场所环境,成为一项重要而棘手的工作。1967年,当地政府特地为此展开了一场公园设计竞赛。最终,德国斯图加特建筑师事务所“拜尼施及其合伙人”(Behnisch & Partner)的总体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并成为项目的实施方案。

一方面,由建筑师甘特·拜尼施(Günther Behnisch)、弗莱·奥托(Frei Otto)等组成的设计团队依据现状场地条件,挖掘、提炼当地地貌特征并结合城市意象,将阿尔卑斯山的形态融入其中,创造性地设计出著名的帐篷式屋顶建筑。一系列巨大而透明的构筑物不仅为奥运会提供了必要场所,其设计也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如今已成为慕尼黑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它们以集中的方式布置,减少人们在运动场馆之间的往复奔波,同时,尽可能地为公园山水空间营造预留出大片开放的场地。

另一方面,公园的景观部分由德国风景园林设计师金特·格里兹梅克(Günther Grzimek)设计完成。他与建筑师密切合作提出地区规划协调一致的方针,主要进行废料堆积山的改造以及奥运主场馆周边景观设计。通过格里兹梅克的构想与设计,占地300公顷的公园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不仅清理了战后城市重建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垃圾和瓦砾,而且在景观塑造过程中,通过生态、美学等方式的引导,将一处严重影响城市风貌、阻碍城市发展的破碎区域整合为绿色、开放、宜居的城市空间。

三、公园设计

1.打造绿色空间

公园的设计与其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相比1936年纳粹政府掌权期间的柏林奥运会,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被视为新兴政权下一场欢乐、民主、自由的盛会。结合这一目标提出“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的运动口号,强调绿色空间中的体育赛事,为人们提供近距离的、可便捷到达的竞赛场地,以及动静皆宜的沉思与活动空间。在这里,时空的转换和时代环境的变迁无疑给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能让更多人平等共享“绿色”所带来的空间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以“景观”作为空间开发的必要手段是进行公园设计的重要前提,即以景观设计原则为依据对城市破损区域进行长期、系统性地发展规划。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师共同拟定了公园建筑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的总体设计原则。

2.为使用而设计

从功能角度出发,以使用者为导向的设计理念成为景观设计师格里兹梅克赋予公园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密切关注使用者的需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景观设计思想中是十分先进的。受古典主义花园设计的影响,当时大多数的景观设计以被动观赏性为主,缺少主动参与性,强调美学价值主宰空间质量,却因此忽略了必要的功能性因素以及人在景观中多样化的社会活动需求。同时,植物作为装饰性手段被广泛应用,导致养护与管理成本过高,植物生态性较差,空间的使用价值也低。

格里兹梅克在设计中始终秉持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尝试从某些传统制约因素(即与时代发展不符的设计概念)中跳脱出来,思考如何创造出满足个人、集体,甚至不同社会阶层使用要求的公园,这种多层次的空间需与丰富的景观要素相对应,诸如空气、阳光、水、植被、土壤、宁静或欢快的氛围,以建立起人与自然环境千丝万缕的联系。

设计中特别考虑到战后心理重建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城市的人造自然环境中进行休闲娱乐活动。通过观察,格里兹梅克更加明确:为使用者而设计的公园能够激发更多样的空间使用方式,并帮助人们在其中舒展自我、缓解身心。他在公园的主体空间中设计了轮廓鲜明、曲线优美的人工湖并环绕以波状起伏的绿色山丘,这一山环水抱的空间形态不仅营造了丰富变化的地形,而且通过植物设计限定出大小不一的各种活动空间,以供人们回环游赏。不仅如此,他积极倡导“占用草地”,认为开阔的人工草坪作为绿色基底应被人们真正利用起来,而不只是远远地观赏。实践证明,奥林匹克公园中的疏林草地已成为良好的日常行为活动发生与延续的有效空间。

3.山水空间设计

在设计中,现有的环境要素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它与新增设计要素之间时常存在一定的并列或对立关系,而设计师发现、利用并强化这种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矛盾性,往往能够成为设计最本源的动力。显然,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师很善于利用这一点,充分利用场地内堆放已久的瓦砾,结合当地建造地铁与人工湖所挖出的大量土方,将曾经的废料堆积山转化为地势起伏、空间多变的绿色山丘区,这样做不仅减少了彻底移走瓦砾堆而耗费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最大限度地将原有劣势因素进行转化。在保留场地历史信息的同时,运用生态、美学手段加以改造,成为公园中最独具魅力的景观要素。作为公园的制高点,当人们沿着蜿蜒曲折的路径攀至山顶时,整个公园景观便可尽收眼底:造型独特的奥运场馆,高耸入云的电视塔,与宁芬堡水渠相互贯通并时刻泛着涟漪的人工湖以及小型露天剧场。环顾四周,附近的城市景观与天空飘浮的云朵一起构成美好的画卷。天气晴朗时,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作为借景也被纳入其中。

经由设计师抽象化的处理,此处极具设计感的河谷地貌便成为公园的主要山水构架:一系列帐篷式的“山体”建筑与连绵的山丘被看作河谷的侧壁,中间的人工湖则充当河底,造就了山水之间相互围合、相互映衬的景观意象。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这一空间构成兼具私密性与开放性,人们身处其中既可以相互交流,又能够相对独立。

四、理想的人居环境

优秀的设计团队成功转变了德国这片曾经破败不堪的土地,而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无疑是这一过程中最值得被提及的案例。它保证了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也为场馆的赛后运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原本的运动员村如今已变成住宅区与学生宿舍区,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各种高水准的比赛场馆也成为当地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不僅如此,奥林匹克公园更为人们留下了一整片绿色开放空间,利用景观推动城市发展的规划前提,使这里并未被城市的不断扩张吞噬。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这里骑车、散步、约会、野餐、晒太阳,感受自然。丰富的城市活动、节日聚会也时常在这里举办,例如个人演唱会、仲夏烟花节、龙舟赛、周末传统跳蚤市场、露天球赛等等。正如设计师格里兹梅克所设想的那样,当人们开始多样化地使用开放空间时,空间的潜力才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并惠及更多普通人。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提供着理想的公共生活环境,它以使用功能作为引导,通过合理的场地规划、巧妙的地形改造,将新旧要素成功地融入景观设计之中,让身处社会中的不同个体不仅拥有面对自我、享受独立的活动空间,而且在城市中创造了更多人与人相遇、相处的绿色开放空间。

(作者系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博士,上海韵卉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公园慕尼黑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绿色之城——慕尼黑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简介
啤酒节畅饮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南京奥林匹克公园服务品质相关调查研究
大庆市奥林匹克公园体育场馆运营风险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