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常识: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2018-05-30孙小冬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积蓄叶圣陶作文

孙小冬

作文的常识不高深,很普通,但每个老师都必须了解它、尊重它,教学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叶圣陶先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我们景仰的一代宗师。在我看来,他有关作文教学的论述和实践都是在阐述作文的常识是什么,都是在强调坚守常识的重要性。

一、作文目标: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

提到作文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作文“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这些问题很重要,但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更重要。因为目标的问题是方向性的问题,如果方向错了,我们的教学方法越好、越有效,就越有可能南辕北辙。而且,作文教学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我们将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作文。所以谈到作文教学,明确目标是第一位的事。

对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说的:“语文课令学生练习作文,唯求其能将所知之事物,所思之意念,以书面语言写出,确切明白,无赘无误。此是毕生所需用,非学好不可。至于吟诗作歌,撰写小说戏剧,学生苟有兴为之,教师宜予以鼓励,然非语文课学习之标的也。”叶老的意思很清楚,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小诗人、小作家,而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一辈子真实受用”的、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在他们有话必须运用书面语言的时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表达——这跟课标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但在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小作家似乎成了大家的普遍追求。这固然是受考试评价标准的影响,跟教师内心深处对好文章的期待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作文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准确。

苏支超教授把常见的写作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新闻、广告、文学创作为代表的职业写作;第二种是一般写作,它是和听、说、读并列的一种语言运用能力,是书面语言满足表达需要的行为;第三种是训练性写作,即学生作文。训练性写作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般写作的能力,但因为它一般都是从教材(题目)出发,而不是从学生表达的需要和意愿出发,所以它的写作程序、写作成果和评价标准都和职业写作非常相似——叶圣陶先生称这种写作是“颠倒的写作”,因为这种“颠倒”,作文和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文学创作和培养小作家。

有人用“浮夸、俗套、文艺腔”来描述当下学生的作文,虽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应该说,这跟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当有很大的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让作文回归它的本意,不要把本属于职业写作的那些条条框框当作一般写作的理论并用来指导学生作文。其次要千方百计地使训练性写作避开职业写作的路径,尽可能地和一般写作趋于一致(只能是趋于,完全一致很难实现)。几十年来,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努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真实的客观世界和真实的主观世界,让学生在“有话好说”“有话要说”的状态中提高表达的能力,这当中以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于永正老师“基于交际需要的习作训练”成

效最为显著。

二、作文内容:让学生倾吐胸中的“积蓄”

叶圣陶先生一直主张作文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心中的“积蓄”。他认为,只要让学生自由地倾吐“积蓄”,作文就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了。当然,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不让学生倾吐“积蓄”,作文就会变成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这其实也是许多学生害怕作文、厌恶作文的主要原因——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如果让错误的作文经验占据了学生的大脑,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不配作为作文的材料,作文题材必须离开自己的“经验和意思”去苦苦寻觅。他们还会以为作文题材就是那种“说来很好听、写来很漂亮,但不和实际生活发生联系的花言巧语”。而“这种花言巧语必须费很大的力气去搜寻,像猎犬去搜寻潜伏在山林中的野兽。搜寻未必就能得到,所以拿起笔写不出什么来,许多次老写不出什么来,就觉得作文真是一件讨厌的事”。所以,引导学生自由地倾吐“积蓄”,不仅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也使作文从神秘的、特殊的事情变成寻常的、普通的事情,变成一件人人都可以完成的事情——对作文教学来说,这种认识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叶圣陶先生还从“立诚”的高度阐述了倾吐“积蓄”的重要性。他说:“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只要真是他们所积蓄,从胸中拿出来的,虽与他人所作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一样可取;倘若并非他们所积蓄,而从依样葫芦、临时剽窃得来的,虽属胜义精言,也要不得……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是‘修辞立诚的基础……又怎能不在教学写作的时候着意训练?” 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有这样一个清醒的认识,作文教学才能发挥出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学生心中没有“积蓄”、学生“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不够为由默许甚至暗示学生在作文时胡编乱造,我们不妨再看看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

学生胸中有积蓄吗?那是不必问的问题……不说二十将近的青年,就是刚有一点知识的幼儿,也有他的積蓄……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着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最要紧的还在测知学生当前具有的积蓄,消极方面不加阻遏,积极方面随时诱导,使他们尽量拿出来,化为文字,写上纸面……待生活进展到某一阶段,所积蓄的更正确更深广了,当然仍本着“立诚”的习惯,一丝不苟地写出来,这便是好文章。

如此看来,我们面临的不是学生有没有“积蓄”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积蓄”的问题。许多时候作文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教师的问题。

三、作文方法:说话想心思的自然规律

实事求是地说,几乎没有教师不重视作文,但我们必须承认,有些教师重视的不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而是“应考能力”。这些教师热衷于研究各种 “秘诀”,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外貌描写,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据说只要按照这种方法,学生就能写出“像样”的作文。我以为,这些所谓的“方法”其实只是套路而已,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未必就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这些“方法”却会让作文异化成一件可以不必认真对待的事,这样教的后果实在可怕。

对于作文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说的:“作文方法,其实是说话想心思的自然规律,世间如果有所谓的作文方法,也不过顺着说话想心思的自然规律加以说明而已。”叶老的意思是作文是没有方法的,如果一定要说有方法的话,那就是“说话想心思的自然规律”。

什么是“说话想心思的自然规律”呢?不妨来看王栋生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王栋生老师工作的学校有一个叫“东墙角”的地方,是一条很窄的巷子。一个同学只用三五句话就把这条巷子写完了,于是他对那个同学说:“请你再想想那幅图景,能不能像画画那样,描摹得细致一些?”那个同学回答:“老墙上的藤叶已经枯了,但仍然在风中颤抖,一把被丢弃的竹扫帚斜靠在墙上,扫帚柄上已经有了星星点点的绿斑……”王老师继续问:“你对那里的景物有过哪些想象?”学生说:“木门上残存的红油漆总是让我想到19世纪末这幢楼刚刚落成的时候,大门上的红漆闪闪发亮,还有,那时是清朝,男子还留着辫子呢!”最后王老师问:“在走过东墙角窄巷的时候,你有没有其他人不知道的心思?”那个同学想了想说:“我希望对面过来的也是女生,最好还是我认识的,巷子太窄,要不我会尴尬的。”这时王老师说:“好吧,把你刚才的话都补进去,画面出现了,感觉就有了,读者也跟你一同走进了东墙角的窄巷了。”——“说话想心思的自然规律”其实就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写下来。使读者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作者所看到的图像高度吻合,同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读者,让读者通过文字跟作者一起到达文字所描绘的地方。

散文家王鼎钧先生认为,学生之所以不愿写作,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没有把最简单、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说话想心思的自然规律”显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它的价值不仅于此,我们必须看到,只有引导学生按照“说话想心思的自然规律”写作,教师才会规规矩矩地教,学生才会扎扎实实地写,作文教学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

四、作文修改:引领学生主动地成长

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作文修改,他在《作文的练习》一文中说:“务令学生自己检查修改已成之篇。此习惯必须养成,因为将来应用之际,总得要自己检查、自己修改……在校作文有老师改,出了学校没有老师改,故必养成自己检查修改的习惯。且老师之改,目的也在于做到自己改,最后阶段则可以少改甚至不需要改。”

叶圣陶先生有三个孩子,他经常帮助孩子们修改作文,但他从来不会越俎代庖,总是一边看孩子们的作文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这是什么意思呀?原本是怎么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这些问题把孩子们推到了实践的场域中,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去推敲、去调整、去改进,在一次次实践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修改的能力,他们也知道了修改作文的出发点和基本的方法,最终必然可以抵达“自主修改”的终点。

跟很多教师在办公室里批改习作不同的是,叶圣陶先生主张习作要跟学生一起改,他自己也总是跟孩子们一起改习作。他说:“假定学生自己已认真检查过、修改过,而犹有不合处,是必出于疏忽。师生共改,老师即宜注意引起他们自觉其疏忽。彼觉其疏忽,且能自知如何改,当然让彼自改为妙。待老师指出某处偶有疏忽,而彼尚不自觉,其时必甚困惑,于此而为之改,必较发还改本去看印入更深。此法为师生共思考,共找适当的语言,效果肯定是好的。”听说现在有不少学校要求老师批改习作时必须写几条眉批、几行总批,于是老师们整天忙着写批语来应付检查,根本没有时间跟学生交流。这样的批改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

在作文修改方面,叶圣陶先生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追求完美。《文心》(叶圣陶、夏丏尊著,1934年开明书店首次出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乐华和大文给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两人修改一番后决定请枚叔(大文的父亲,我以为就是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化身)指点。枚叔指导他们做了一些调整,最后指出他们“表达情感不充分”,但枚叔并没有要求他们修改,而是说:

“你们能感到不滿足,就好了。这原不是多想便可以成功的事,也不全关学力。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有时无意中说几句、写几句,重新回味,却便是深切不过的了。关于表达情感,常有这等情形。将来你们写作的经验多了,也就会知道。”

作文能力的提升有其客观的规律,“不是多想便可以成功的事”,“不全关学力”的事,就不急于要求学生去勉为其难地做。就跟青虫变蝴蝶一样,它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青虫的身上装上翅膀让它像蝴蝶一样飞行,它不但不能飞行而且连青虫也做不成了,做不成青虫,就意味着它永远也不可能变成蝴蝶。叶圣陶先生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好高骛远是作文教学的大忌,我们要做的是用足够的耐心,引领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主动地成长。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当前,作文教学的常识似乎有被轻视甚至被遗忘的趋势,作文正在背负许多不应该承担的包袱,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重读叶圣陶,研究叶圣陶,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初心,轻装前行。

猜你喜欢

积蓄叶圣陶作文
自然之源
霜的工作
各地妇联网课亮点纷呈 为复工复产积蓄力量
产业蝶变:积蓄由大到强的新动能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