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学习要素的实践与思考

2018-05-29刘晓静王明磊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笔者情境探究

刘晓静 王明磊

很多教学策略,是需要长期、广泛地进行探索实践的,很多区域课堂教学及课程构建在尝试、反思、修正、改良,甚至融合之后,方能体验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本期解码,我们继续请一线教研员和教师来探讨项目学习。

泰山出版社两年前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了全新改版,采用了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教材体例新模式,提出了微项目学习的新理念。“微项目学习”是“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延伸和发展,不仅保留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原有优势,而且克服了其时间长、跨度大、评价难、参与度较低等问题。虽然两年过去了,可笔者依旧被一些问题困扰着:基于微项目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起点在哪里?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在项目实施与等级考试之间,如何寻找到平衡点?笔者平时与教师交流时,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基于微项目的课怎么上?有没有可供参考的成型的微项目学习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项目学习,笔者观看了很多基于项目学习的录像课,在网上学习了相关资料。基于项目学习的模式包括情境、内容、活动、学习共同体、作品五个要素。笔者通过剖析基于微项目的学习在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对项目学习的几个关键要素也逐步有了新的认识。

● 情境

所谓情境,指支持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这种情境既可以是真实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是借助信息技术条件形成的虚拟环境。因此,笔者在设计微项目学习时,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情境化、项目化,明确项目的走向和切入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笔者曾听过某教师教授的《采集身边美妙的声音》一课,是关于项目学习的,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世界绚丽多彩,选择合适的数字技术录制声音来表达事物、研究现象、欣赏旋律,这是我们应有的技能与素养。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采集身边美妙的声音》这一课,来个技能大比拼,一展大家的风采。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接着,教师对项目进行了分析,出示了本节课的三个专题,并给学生布置了选题:录制一个好声音、转录无损音乐、裁剪音乐分段赏析。(每个小组约10人)

笔者觉得本节课有很多环节是需要进一步斟酌的。如教师给每个小组指定了专题,这是越位;一个小组10多人,小组合作形同虚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是在教室里溜达,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指导,这是缺位;作品评价没有标准,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展示两三件作品,并评出最佳作品,这是错位。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创设情境,学生不理解录制声音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好好的音乐裁剪成一段一段的,学生无法通过学习需求的驱使进行知识的构建……

在《探究軟件的装配》微项目中,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主题——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旅行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情况。如自驾出行,道路不熟,会不会迷失方向;旅途开车、坐车都很无聊,要是能听听喜欢的音乐就好了;旅行中,怎样才能拍出美美的照片;等等。要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需要安装哪些软件呢?接下来,笔者就可以顺利引出“探究软件的装配”微项目的四个专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项目伊始就明白,这个微项目的实施会帮助他们探究如何装配旅行需要的软件,并尝试使用这些软件。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是可以增加互动活动内涵的。例如,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在学生下载的过程中把网络断开,学生发现下载失败,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借机让学生体验断点续传的作用。又如,在网络断开时,教师让学生保存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网断开了,图片仍然可以用“图片另存为”的方式保存下来呢?从而使学生了解网页完成图文下载的网络机制,甚至由此进一步让他们探索脱机浏览、临时文件夹等,探索更多网络内部机制,提高其技术素养。

● 内容

所谓内容,是指核心知识点,是值得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有能力进行探究的知识,包括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后应该完成哪些项目产品、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和能力、要达成哪些课程目标等。

在《采集身边美妙的声音》微项目中,包含了录制一个好声音、转录无损音乐、裁剪音频分段赏析三个专题。但在微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只完成了一个专题的探究,存在“核心技术不突出,技术价值内涵淹没在看似热闹的探究之中”的情况。笔者担心,另外两个专题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没有掌握,怎么办?毕竟,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科目还要参加考试。如果没有了“技术”,项目学习就是“空中楼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微项目设计时,教师必须处理好“知识传授”和“情境体验”的关系,体现技术内涵的提升,彰显核心技术的内涵。

在微项目实施时,每个专题都要进行探究。因此,微项目实施前,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把握专题之间的深度和关联性,从而对专题的选择进行灵活的处理,能够让知识顺利地承接下来,以达到最大的内容效度。

● 活动

所谓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一定的研究方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所采取的探究行动。微项目学习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就是“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指导的有效性。在《采集身边美妙的声音》微项目学习中,教师不点拨、不启发、不引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自主异化为自流,探究学习则是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滑到哪里,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搭建学习支架,进行有效指导。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借助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学习过程被内化)。

在常态课堂微项目的设计中,学习支架主要关注三部分内容:一是内容设计过程中的情境性支架。例如,在《包装书籍美化主题》微项目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欣赏优秀的封面作品,再通过范例作品,让学生明确封面的设计要素,从而帮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二是支架式的学习工具,如学案、范例性质的作品等,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建构和思维的外显。三是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协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时会遇到难题或发生分歧,有时会在说说笑笑中浪费时间,使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在微项目活动中,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要随时了解各组的活动情况,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及时指导,使活动有序、顺利地开展下去。

当然,教师的指导并不是越细越好,更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而应为学生提供自由度和必要的条件,为他们开辟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发展的空间。毕竟,学生是微项目的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参与性与创造性,提高他们自我表现意识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是微项目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在对微项目课例视频进行观摩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习惯当“保姆”,给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的学习任务单,把每一个步骤都非常详细地罗列出来,同时还提供了微课,虽然学生完成度、精彩度都很高,但留给他们的探究空间少之又少。《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努力探究学习,积极实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尝试猜想、假设、推理、实践、验证、应用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在成功中体验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实际上,无论技术的难易,教师只要点明方法,在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后进行适当的指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是最有意义的。

●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所组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他们共享学习资源,最终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務,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与有效的协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学习者个人和团体的共同提高。

学习共同体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强教学组织与管理,这很重要,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较多,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分组之后,教师可以加强小组关注,有效解决学生的管理问题;二是加强学习过程的优势互补,同组异质的学生在一起,发挥各自强项,提供不同的专业基础和过程贡献以提高学习效率。

● 作品

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在活动结束阶段生成一个或一系列作品。作品包括无形作品与有形作品两大类。无形作品表现为学生新知识的获得、科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制订计划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有形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无形作品的外显,包括活动实施中的阶段性产品,如图片、视频、观察日记、访谈记录,以及通过汇总、形象化阶段性产品最终呈现出来的学习成果。

为了让学生收获最大化,所以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组织作品交流与展示的环节。但是在交流阶段,教师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组与组之间的作品、成果非常相似,每一个组汇报的过程、结果也都差不多。前几个小组汇报之后,后面的小组汇报的兴致大减,成就感也降低。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在分组内涵上进行重构、深化与提高,在任务的确定上要突出特色,加强内涵的深化,以便学生能够做出个性鲜明的作品。

关于微项目学习,教师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如硬件设备、学生基础、杂事多等,关于微项目的教学做起来肯定比说起来要难得多。教师们要做的就是:着眼于一个不完美的现在,从无奈中生出坚持和张力,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找条可以走的路。

猜你喜欢

笔者情境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性能相差达32%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