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运用于中学心理委员培训的分析与思考

2018-05-29刘县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学校园微课

刘县兰

〔摘要〕心理委员是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心理委员的培训是完善和提升其心理学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中学校园的心理委员培训中,存在时间紧缺、难以协调、学生原有心理学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微课运用于中学心理委员培训中具有的完善知识体系、突破时空限制、具象展现心理学专业技能的优势,讨论了将微课运用于心理委员培训时存在的一些困难,并尝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微课;心理委员培训;中学校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4-0017-03

一、当前中学心理委员培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心理委員制度首先在高校建立并运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加深、对心理教育价值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学校园也逐渐建立起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委员已经成为中学校园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一环。研究表明,心理委员在预防教育、早期预警、疏导化解和后期追踪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巨大作用[1]。因此,对心理委员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提高心理委员的心理学知识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是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守护校园生命健康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中生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加之课改深化、新高考实行,学生选课走班导致学生上课时间变动性和不确定性都大大增加,使得中学心理委员的培训面临每个学生可参加培训的时间难以同步、协调难度大、时间紧缺这一难题。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心理委员,需要教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多,在如此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难以全部容纳。另外,学生原有的心理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心理学兴趣点、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迥异,也增加了培训方案设计的难度。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实际工作当中尝试使用微课这一形式来作为传统课堂培训的一种补充,收到良好效果并且也遇到一些问题,引发了较多思考,在本文中呈现,以供同行磋商。

二、微课运用于中学心理委员培训的可能性及优势分析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2]。微课的出现和推广是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学教方式变革的重要典范,本身具有结构紧凑精简、形式灵活多样、突破时空限制等特点。在中学校园心理委员的培训当中,合理使用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心理委员集中培训时间紧缺、知识容量大有限课时难以承载、学生学习起点差异大等问题。经过长期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将微课作为中学校园心理委员培训的有效补充形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节点化的知识呈现化整为零,完善知识体系

微课是以合适的学习节点作为分割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将某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分解呈现,化整为零,减少每次学习投入的时间成本,减轻认知负担,便于学习者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委员,学生需要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其实非常之多,而集中的课堂培训开展次数有限,课堂培训当中能讲授的内容范畴也会由此受到限制。一般而言,课堂培训多集中在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原则的介绍、基本的观察技能和谈话技巧、心理问题的分类和基本处理方法、常见心理障碍、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基本内容等这些教师认为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刚需知识”上,而其他有助于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软需知识”则很少被提及,这使得心理委员所接触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相对零散和无序,很难对自身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有一个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认识,学习不容易深入,极不利于心理委员的成长。而将这些心理学知识录制成精简有趣的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地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二)突破时空限制,将学习延展到课堂之外

微课通常以微视频、微练习及相应延展资源包的形式存在,一经制作完成,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这种数字化的学习资源的好处就是可以突破传统培训教学当中时空的限制。高中学段的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大、课时紧张,很少能挤出时间来参加心理委员的培训;加之新高考模式下形成了学生人手一份课表选课走班的教学常态,组织统一培训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就变得十分巨大,结果往往是好不容易组织了一次培训,结果有很多心理委员由于上课、考试、社团活动等种种原因无法到齐,影响培训成效。微课短小精悍,每次只呈现一个知识节点,具有认知便捷、耗时碎片化的优势,可以帮助心理委员培训缓解当前现实的困境。

(三)具象展现心理服务技能的有效手段

对于心理委员来说,掌握相当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只是一部分,与此同时,他们仍然需要了解一些心理服务的技能,例如信息收集、问答技巧、情绪识别、简单的心理状态辨别和评估等,这有利于心理委员真实的工作情景中有效开展工作,发挥自身效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难以将这些一一细致展现,中学生普遍对于这些领域较为陌生,缺乏质性的认识,因此单纯的方法讲授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将微课作为展现心理服务技能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在以往工作实际案例的基础上编写心理微剧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容易引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生活场景、典型事件以及心理老师的处理应对方式以微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讲到某个技术的时候学生可以看到心理技术的运用情况,对其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和感觉,能更快掌握这一技术。

(四)实用之外,兼顾趣味,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心理委员的定位是心理老师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这决定了心理委员的培训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即强调培训的实用性。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多是出于对心理学的好奇和兴趣,这部分学生往往在常规的心理委员培训之外,还有学习和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的强烈欲望。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强的心理学知识,他们会很乐意学习,而微课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媒介。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很多知识,都可以录制成短小有趣的微课对这部分学生开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心理学素养。

三、微课运用于中学心理委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微课作为传统课堂培训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可以在中学心理委员培训中发挥很大作用,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此尝试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一)源头之殇: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缺乏系统有效的微课培训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运用,“微课”一度成为教育界的“热搜词汇”,火遍大江南北。无论高等院校还是普通中小学,都掀起了一阵“微课热”,在一些微课制作大赛的推动下,各地各级教师制作了成千上万的“微课”。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微课”被快速地“生产”出来之后,真正被運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的却微乎其微[3]。后续的研究发现,微课的制作存在对“微课”这一新生事物概念理解上的错误和混乱,很多教师其实并不确切理解什么是“微课”,而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微视频”,故而前期很多微课都只是选取了课堂教学的某一片段,和微课真正的精髓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微课”无法在教学当中运用,更遑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心理老师也同样存在此等认识层面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微课这种良好的教学形式未能广泛运用于心理委员培训和常规心理教育课程的根源之一。

如果说老师们前期对微课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偏颇是人类认知正常发展的过程,那么系统正规的培训或许是修正偏差、促进发展的必须。而反观现实,师训平台上针对微课开发的专业培训很少,现有的培训普遍存在流于表面,设计零散混乱,缺乏实战训练、教学应用和跟踪辅导等问题,培训收效甚微。

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使之改变?具体到心理老师而言,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优质有效的学习资源。国外一些平台,例如可汗学院、TED,在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上都较为完整和成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足够好的榜样、足够多的模仿对于学习极其重要。在这些平台上我们观看相应微课,加上查阅较为专业的国内外文献介绍,就能快速而有效地建立准确认识、厘清误区,对于什么是微课会有一个较为形象具体的认识,然后再着手攻克微课应该如何制作、教学实践中如何恰当运用这些问题,就会方向明晰并且容易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巧妇也难为:适用于心理委员培训的优质心理微课资源匮乏

除了对微课认识上的偏颇和混乱,微课在制作当中也存在主题选择不当、制作目的和使用对象需求不明确、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多媒体运用技术低下等问题,使得现有的微课资源质量不高,优质高效的微课资源极度匮乏[4]。而这也是微课运用于心理委员培训所面临的问题:适用于心理委员培训的优质心理微课资源很少。虽然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心理学知识的视频,但是这些视频通常都只是介绍某个知识点或者观点,杂乱零散,缺乏系统性,在内容和范畴、难度和深度方面存在很大偏差,能切合中学心理委员培训实际的非常少。

面临这一现状,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心理老师能自主开发适用性高的心理微课。而这项工作的实施对心理老师在知识体系梳理、课程选择设计、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眼下中学校园普遍只有一到两位专职心理老师,而且有很多心理老师还要承担学校其他学科部门的教学行政工作,学校领导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普遍不太重视,在这样的就职环境下再去录制心理委员培训微课,对于心理老师而言就显得困难重重。

要做好中学校园心理委员培训微课建设工作,需要心理老师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并且发挥团队工作能力,例如可以采取校际合作的方式,联合其他学校的心理老师共同开发,最后资源共享。另外,可以合理利用心理委员及心理社团成员的力量,采取心理老师主导专业知识选择与设计、学生团队后期制作的形式,群策群力,共同开发适用于本校心理委员培训的微课体系。

(三)用得好才是真的好:合理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无论是厘清认识,还是完善制作,开发设计适用于心理委员培训的微课资源,目的都是为了能运用微课这一形式,克服传统心理委员培训模式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使得心理委员培训工作更有成效。这就涉及一个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有了优质的资源,该如何使用才能使其发挥最佳效益?微课的运用看起来似乎无须赘言,反正开放给学生就是了,但是从笔者自身的工作实践来看,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高中生学业负担重、压力大,空余时间很少,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学生开放,他们不一定会为了心理学这样“连副科都算不上”的学科去花费宝贵的课余时间,做其他学科的补充练习或者打游戏对他们可能更有吸引力。所以制作了优质的微课不能只是简单地开放给学生:首先,要在课堂上设计悬念、引起认知兴趣,增加自主学习的可能;其次,结合整个培训课程合理安排,课内课外应有较强的联结;再次,设置相应的“考察鼓励”机制,比如笔者在讲授“倾听”这一技术的时候,课上讲解理论,课后提供根据实际案例改编的倾听个案微课,在下一次的实地培训当中让学生分组演练,师生共同给予反馈评价,收到良好成效。

总之,微课可以帮助中学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克服一些实际的问题,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更多的心理老师们共同关注,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董秀娜,刘洁. 高校心理委员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13(4):79-80.

[2]岑健林.“互联网+”时代微课的定义、特征与应用适应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97-100.

[3]陈子超,王玉龙,蒋家傅.当前微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0):67-72.

[4]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对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95个微课作品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8):20-27.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宁波,315200)

编辑/于 洪 终校/巨明珠

猜你喜欢

中学校园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试论中学校园足球开展对学校健康体育实践的作用
中学校园碳足迹核算与减排策略研究
中学校园网的升级改造
关于中学校园园林景观与校园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微课:支持学习
我为新校区设计出份力